一是投入太少,体制僵化,比如专业人才的收入上,“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造成人才流失,没流失的人积极性也不高。二是没有保住一些重大项目。其中最令我痛心的是大飞机。198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试飞成功,后来制造出两架样机。可惜这个项目因财政部否决了3000万元研制费用而于1985年夭折。当时下马的主要原因,据说是因为没市场。实际上,当时确实没市场,但运十下马不到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就开始大爆发。这些年来,波音、空客从中国赚了多少钱!如果国家每年拿出几千万元来维持这个项目,使团队不散,科研不断,配套企业不转不垮,这支力量挺到九十年代就会迎来春天。那么,很可能今天世界飞机制造业和航空业的格局会大不一样。2008年,我国重启大飞机项目,公司注册资金190亿,无语。
九十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重装企业的情况比八十年代更糟糕,有的企业吃不上饭,有的企业转产或倒闭。当时,我有个朋友毕业分配到中国二重,这个企业在四川德阳,他听说是个央企又离成都不远,就去了,去了以后大呼命惨。我出差去看望他,发现当时他只发三百来元生活费,车间外青草老高。我告诉他,我有个亲戚卖黑山羊良种,可以赊给他几只在厂区里搞点副业。
我出门爱宰朋友,不因路远而不宰,不因友穷而不宰,所以三次去过那个工厂。这个厂全名叫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大概),是目前40来家央企之一。严格地论论血统,它也算是“一五”的156个项目之列。因为这156个项目中有个中国一重,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后来中苏一交恶,中央领导一想,一重离苏修那么近,打起来容易被人端掉,就把工厂分了一半迁到大后方四川盆地,于是有了二重。到了2000年前后,正是国企改革脱困最痛苦的时候,二重穷得吃不上饭,据说为了两千万块钱写信向总理喊救命,他们比大飞机项目幸运点,这笔钱总算要到了。
即使身处困境,吃不上饭,重装企业还是充当着国家脊梁的角色。当时,二重正准备生产三峡水轮机的叶片。前面贴子里提到了哈电和东电,当时和外国公司合作生产三峡水轮机,其中叶片这种零部件,又要包给上游的重机厂制造。我没见过三峡那么大号的叶片,但在小型水电站见过,和电风扇叶片差不多,是个弧形铁片。三峡叶片中国以前没有造过,浇铸几米见方的特殊弧形的钢体结构,据说难度很大。当时,几家外国公司志在必得,连韩国的斗山重工都很嚣张。
二重想去竞标,但他没有生产前例,要先试制一件有资格竞标,这需要投钱,而二重连吃饭钱都没有,把仅有的钱全押上,失败了怎么办?很多人反对这样赌命,主张放弃算了。厂领导讨论了几天,最后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当时二重人的口号是:就算是失败,也要当一回中国谈判砍价的筹码!后来他们成功了,但研制过程很艰苦,很悲壮,有一个核心岗位的高工,身患癌症,拿着基本生活费,始终守在车间第一线,就在试产胜利的前夕,他离去了。本人的缺点是向来感情不够发达,但那次去宰朋友时,听到他们真实的故事,我哭了。那天我连饮了三大杯,向有脾气、有血性的中国重装人致敬!
2000年以后,中国终于发展到了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一飞冲天。钢铁、电力、铁路、化工等项目多如牛毛,国务院因为控制不住而头痛之极。这些项目的滚滚订单,使中国重装行业终于摆脱了青黄不接的生存危机,迎来了辉煌的时代。作为国有企业,它们始终有许多毛病,比如官僚作风、人浮于事、干部腐败,这些问题在企业经营顺利时会更加严重。仅管如此,我仍然认为,我们应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和对待这些企业,包括成绩,包括问题。
待续
日期:2011-10-07 07:41:40
(九十二)
兄弟们国庆节都过得好哇?我仍在度假中,呵呵。平均每天两场酒,其余时间陪儿子。累啊!酒醒天未明,睡也睡不着,又不想继续往下写本贴主题,胡乱写几行吧。
这几天见缝插针读一套书,《朱容基讲话实录》,洋洋洒洒四卷200万字哈。我很佩服这个朱老板,所以慷慨采购。这书有意思。许多地方很口语化,虽没有毛选那么高屋建瓴,也没邓选那么简洁有力,但对具体问题讲得很细,可能是因为他是大管家而不是一把手的原因吧。这样很有助于我们了解1992至2002年的中国经济。
朱老板是个伟人,在他执掌中国经济的十年间,(包括当总理和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当时的攻坚破难,奠定了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上升的基础。当时我尚未堕落,是个愤青,对于中国许多政策不太理解,激扬出不少文字,但被报纸编辑屡数枪毙。现在一路走来看来,在许多问题上朱老板和编辑是对的。还真要感谢那个时代。就社会体量而言,中国从来都是超级大国,所以经济政策的执行和奏效,无论好效还是恶效,都需要很长时间。郭德纲的定场诗总说“前人田地后人收”(诗作者是杨慎),中国的决策者,确实需要这种甘让后人收获的精神,不然局面会很难办。朱老板种下的“地”,我当时有深刻印象的,包括建立社保体系、加入世贸、住房制度改革、退耕还林、国企产权改制、整顿关闭农金会等,功不可没。朱老板种的有争议的“地”也不少,包括下岗分流、粮食流动体制、分税制、国有银行和股市管理等方面。担当眼前事,功过后人评吧。现在我经常在想,2002年以来我们又为后来者种下了哪些可供收获的东东。
逛书店时,同时还买了两本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都是经典之作。很久以前读过,买来重读一下。其中费孝通这部书,是一个合订本,还包括了他早年的其他几部著作《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等等,我觉得比较全(上海世纪出版的),推荐!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山祖,当年,他的《江村经济》激起了我对社会学的浓厚兴趣。虽然后来为了养家糊口没干成这行,但至今兴趣不减。当前,国内社会学研究的许多所谓“前沿课题”,以及网贴中争论的所谓“热点话题”,费在半个世纪前已经研究,而且研究得很透了。比如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许多问题。兄弟们可以参考下费教授的意见哈。
聊到费孝通和冯友兰的书,想起了以前拜读过的大家们。我上学时比较傻X,立志要博览群书,为了博览而博览,揣着馒头在图书馆里埋头看名著。以当时水平,真是“兴趣颇广、心得全无”(钱钟书对方鸿建博士的治学成果的评价)。多亏后来遇到一个女孩,就是现在的老婆,跑出去谈恋爱了。要不是她从图书馆拯救出我,我肯定读呆了。通过当年的刻苦学习,现在唯一的学习成果就是可以背诵大家姓名和著作名称,让别人觉得这娃读书不少。有一次,领导指派我去陪同一个重要客户,在陪吃陪游中,我谈到以前读过熊十力的书,没想到这哥们是熊十力先生的学生的学生的侄子,他马上要向我请教一二。其实我脑子里除了这三个字,其它什么都没记住,这回彻底露馅。我只好脸红说:“书以前看过,但一点都没看懂!”后来,这个客户在我领导面前表扬说:“这个小伙子不仅很博学,而且很谦虚!”靠,狂汗啊!!!
说到熊十力先生,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篇关于他的传记,开篇就是他生命终结的日子:文丨革丨破四旧无数古籍被焚,街头一个半疯的八旬老人,口中喃喃自语:“中国文化亡了!……”。一代宗师,霸气而狂傲,但在政治狂飚面前,却如秋草一样无力,让人伤感。百年以来,中国文化人的命运,应了文天祥那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民国时期,中国出了不少大师,但是国家孱弱,社会凋闭。一个拥有那么多大师的校园,日本鬼子可以端着枪冲进校门,想杀就杀想奸就奸。我有时在想,在当时的中国,一个敢于当兵上战场去和鬼子拼刺刀的农民,和一个大师,哪个更有价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