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重装行业的力量。不难理解,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三菱为什么会那么牛B。
待续
日期:2011-10-01 02:41:39
(九十)
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是五年能建成的。但必须承认“一五”开了个好头,就像大合唱的第一声起调,这个调子起得又正、又高。中国后来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五”功不可没。
其实,印度也在苏联帮助下,也上马了不少重点项目。但是很奇怪,阿三并没有因此而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大装备制造业上与中国差距很大。至今,许多装备尤其是军用装备无力自产,只有花钱采购或者与俄国合作生产。巴西的工业体系就更不用说了,该国发射运载火箭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基本都爆炸。
我一直纳闷,中印两国在独立之初,印度工业体系虽然也是以轻工业为主,但比中国完整得多。英国还留下了远超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铁路交通体系。为什么在同样的苏联援助下,印度的装备制造业没有搞起来?个人瞎猜,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虽然同样接受外援,但中国从一开始指导思想就很明确,即独立自主、引进消化吸收。二是,新中国实际上仍然继承了大一统的传统,能够强有力地集中全国技术力量攻关;三是,中国很快与苏联交恶,专家撤走,而印度一直有外国专家可供依赖。虽然中国当时有项目停滞和下马,但从长远看,坏事变成了好事。所以中国造出原子丨弹丨以后,老毛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同志发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扯远了,接着前一贴往下说。重装行业对中国的作用体现在:一,我们的产品能在市场竞争中把老外干掉当然更好;二,我们的产品即使在某些方面不如老外,只要能造,就能打破他的垄断,他敢不卖给我们或者狮子大张口,我们自己造一套也能顶上去用。
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东西,各行业是相辅相承的。以前有个笑话,某钢厂生产的钢质量不合格,就去找上级部门告状,指责上游的重装厂提供的炼钢设备质量不好!重装厂指责说,生产设备所需要的零件质量不好!零件厂指责说,制造零件所用的车床质量不好!车床厂指责说,制造车床所用的钢质量不好!转了一圈,又骂回去了。所以,在一个工业体系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在一个不完整的工业体系里,想造出高质量的复杂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美俄很放心地把先进武器卖给许多国家,比如印度,而不敢卖给中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顾忌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所具备的制造能力。
老外现在非常清楚,如果低估中国的学习能力和制造能力,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三峡水轮机的制造。三峡电站安装了32台巨型水轮机。每一个水轮机都是单机70万千瓦,是世界最大型号,一个水轮机相当于一个大型发电站。当时,中国不具备制造这种水轮机的能力。外国公司都想拿到这个巨大的蛋糕。中国政府当时的策略是以市场换技术。我们先拿出十几台机组招标,外国公司想拿订单,我们的条约是,中标以后必须与中国公司合作制造,最后要转让技术。这个条件比较苛刻,老外强烈不同意。碰巧,当时中国的决策者李鹏总理自己是搞水电出身的,在行,判断形势准确,所以中国政府寸步不让。
老外当时纠结:一,蛋糕太大,实在想吃。二,美法德日不是铁板一块,你不干,有人干。三,心存饶幸,认为即使转让了技术,中国在短期内也消化不了。所以,老外最终接受了中国条件。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阿尔斯通中标,各自拿到了几台。企图跟中国叫板的西门子出局,悔青了肠子。按照标书要求,中标的两个外国公司分别跟哈尔滨电汽和东方电汽合作生产。长话短说,中国公司学习、消化、吸收、创新速度令世界震惊。几年后,第二批十几台机组又搞招标,中外公司同台竞标,两个中国徒弟打死外国师傅,拿到了全部订单。我想,中国公司中标肯定有业主倾向的因素,但是三峡是中国天字号工程,如果中国公司的制造能力和产品水平不过硬(至少不亚于老外的),谁敢拿三峡来开玩笑?
三峡之后,中国掀起了水电建设狂潮。仅是云南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装机就是1200万千瓦,世界第三。仅次于三峡和巴西伊泰普。这些电站所用水轮机的巨额订单,几乎全部落入了中国哈电和中国东电之手。如果没有当年三峡以市场换技术,如果没有自己的装备制造生产能力而完全受制于老外,那今天局面简直不可想像!
同时,也有一个不好的后果,老外对中国的学习能力和制造能力(有时是山寨能力呵呵)深有体会,我们现在引进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中国人现在是西方技术防守最严的对象。前一段有个德国工程师就因为娶了个中国老婆,都被公司开除了。中国人到国外公司参观,稍有技术含量的地方根本不敢让你去,生怕看到眼里抠不出来。
待续
日期:2011-10-01 04:49:31
(九十一)
既然聊到了重装行业,我就顺着这个话题继续向前多聊几句。
前面我聊到,中国的重装行业在“一五”时期诞生,而且是有计划、有体系、有配套地诞生。此后,这个行业经历了苏联专家撤走的考验,经历了“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的考验,经历了文丨革丨冲击的考验,都挺过来了。但是兄弟们可能想不到,对重装行业真正严峻的生死考验,竟是改革开放的前20年(1980年至2000年间)。其中有一些命不好的企业,最后硬是没有挺过一关,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大家知道,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都是在来料加工、服装鞋帽、日用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起步。第二阶段,进入资本密集的工业化中期,即所谓的重化工阶段,我们中国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上。第三阶段,进入智力和技术密集的高级工业化阶段。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如果通过市场自发地发展,重装行业的大发展应该是出现在第二阶段,因为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后,重工业企业大量出现,才会产生对重大装备的市场需求。
而在中国,许多重装企业是五十年代建立的,当时中国还处于自然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可以说,这些企业是国家超前布局的产物,它们必须靠国家计划经济的订单才能生存。而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开始转轨,国家订单大量减少,同时市场本身还没有发展到产生订单的那个阶段。这时,青黄不接,重大装备制造行业就比较痛苦了,而生产轻工装备的一些企业,比如缝纫机厂什么的,当时倒是红红火火,赶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我认为,当时,国家应该想办法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有一些生产制造能力即使暂时用不上,从国家战略安全和长远发展来考虑,就是养也要把它养起来。但是,也可能是有关部门当时考虑不周,也可能是对未来预测不清,也可能是国家财力确实太紧张,总之,当时政策有问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