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七十年代,黄河上的刘家峡电站建成,我们才算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百万千瓦大型水电站。5台机组,总量120万千瓦。八十年代末,我上初中,地理图册上关于国际能源那一张图,用一个绿色圆点表示一个百万千瓦水电站。我一看,靠!美国和苏联,每条河流像一串绿葡萄,而我们只有刘家峡、葛洲坝那么稀稀拉拉的几个小点,真是自卑死我了。所以,美国反坝专家指责中国建水电站的鬼话,兄弟们千万别信他们。他们自己修得电站比谁都多,他们在北美大陆破坏河流生物多样性比谁都凶,他们的科罗拉多河等大河基本上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下水道,还他妈有脸去指责别人!哦,我扯远了,以后谈到环境问题时再细聊吧。如今,我们的三峡水电站的32台机组,每一台单机都是70万千瓦。与丰满一比,这差距就看出来了,当时中国工业确实相当相当的薄弱。
前面我在分析计划经济时提到,一套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如果依靠市场自发推动,需要漫长的过程。对于后发国家而言,通过集权体制和人为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构建工业体系框架,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选择。当时印度尼赫鲁也想这么干。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因素,以计划经济发展现代工业成为中国的自然选择。
1953年,国内土地改革基本完工,对外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承载着中国人强国之梦的“一五计划”拉开了大幕。
待续
日期:2011-09-29 14:14:41
(八十八)
在探讨“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把眼光放在计划之外看看。
“一五”时期,全国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即“公私合营”也进入了全面的推进期。较之农村的土改,对城市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理性得多。主要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前期“四马分肥”(国家、企业、职工、资本家),后期给定息股利,到六十年代完成赎买。
我们经常可以在历史资料上到看,民族资本家如荣毅仁,披着大红花笑逐颜开地庆祝公私合营,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民族资本家和工商业者是不愿公私合营的。自愿去要求,那是没办法,形势比人强。你不要求,或者要求不,最后横竖还是会被改造掉的。
我对于农村土改是基本肯定的态度,但对城市公私合营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当时中国的私营工商业,以轻工业、服务业和手工业为主。估计上海的纱厂、船厂就最算是大的了。没有多少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际上,新中国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要害企业,基本上都是建国以后国家投资新建的。很多被改造的工商业就是小作坊、小店铺。这些行业和企业,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没有太多优势,它们很适于个体和私营。比如我前面贴子里回忆到的国营肉店和集体理发店,公有化反倒窒息了它们的活力。
我的看法是,当时除了没收“四大家族”等官僚买办阶层的企业外,政府应该大力保护和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以计划经济方式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有人认为,私营企业有构成与公有制的竞争,其实现在河北唐山、邯郸的私营钢铁厂有几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威胁到国有钢铁厂的生存。
有人认为,只有公私合营,政府才能集中财力去发展重工业,其实大量活跃的私营企业所创造的税收,可以更好更有力地支持政府财力,比如今天的浙江政府和广东政府。
有人认为,私人钱多了国家钱就少了,其实大量私营工商业者及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会使社会百姓腰包殷实,国家可以通过公债、股市、银行来获得建设资金。
我认为,像轻工业、服务业、短途运输业、手工业这些领域,国家当初就不应该进入。即使是一些当年私人无力投资、必须由国家出面来投资发展的领域,比如大型化工、钢铁等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社会有实力来拥有、管理和运营这些产业时,政府都应该考虑退出的问题。唉算了,我事后指手划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意识形态冷战的情况下,历史就是这么发生了。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从贩鸡蛋、炒瓜子开始,逐步允许个体和私营业者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其间有多次风波,许多改革先行者和弄潮儿都死在沙滩上。小平两次保护“傻子瓜子”,成为改革中的经典故事。1979年,按照小平的意思,荣毅仁先生重出江湖,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时,他已经从公私合营时30多岁的青年才俊,变成了一个花甲老人。
又经过20多年的改革,2001年,朱容基总理终于千辛万苦地趟过地雷阵,绕过万丈深渊,完成了“国企三年脱困”任务。这个时候,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时所涉及的绝大部分行业和领域,都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呵呵,真是来也不易去也难啊。第二年,《福布斯》评选的中国富豪榜上,荣毅仁之子、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名列榜首。此时,他也步入了花甲之年。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待续
日期:2011-10-01 00:39:39
(八十九)
首先,让我们一起热列庆祝天宫一号顺利升空!继续我们的话题,探讨一下“一五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是“一五”的重中之重。这些项目,受援于苏联,但并没有受制于苏联;起步于“一五”,但并没有局限于“一五”。这些项目本身以及续建、改建、扩建、分拆迁建、技术改造等后续项目,延续几十年,深刻影响了今天的中国经济,许多企业至今仍然是中国国力的象征。
据网上资料称,156个项目名单是中国政府向苏联提出来的。如果是真的是这样,我不得不佩服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战略眼光。这些项目当中,有许多项目本身根本不是一般的国家所必要的。我认为提出这些项目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中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来定位的。这些项目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业、能源、冶金等行业。也有化工、纺织、制药、电子、航天、交通等领域的项目。
从名单里面随手摘几个吧:鞍钢、武钢、包钢、本钢(扩)、沈阳一机床、大连造船、武汉造船、中国一汽、中国一重、中国一拖、沈飞、西飞、吉化、兰炼、哈电三大厂(哈电、哈汽、哈锅)、中国铀承三大厂中的两家(哈尔滨和洛阳)、三门峡、乐凯、长虹、华北制药、武汉长江大桥等,以及大量的电厂和煤矿。
在些项目中,一个突出特点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占了极大比重。可能有兄弟问,当时为什么国家把重装放在这么突出的位置上呢?呵呵,因为重装行业太、太、太重要了!可以这样说,重装行业是世界强国的经济脊梁。前几年,温总理还亲自主持研究制定了中国重装业的振兴计划。任何一个国家,你想当世界强国,你就必须有某某某某这些企业,拿着名单一比,如果少了哪种制造能力,对不起,你就不算世界强国!中国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离不开建国之初建立的这些重装企业。
大家知道,轻工业是向社会提供生活资料的,重工业是向社会提供生产资料的,重装行业则是为所有行业特别重工业提供生产设备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比如,火力发电成套设备、大型合成氨成套设备、石化和炼油的成套设备、钢铁冶炼加工大型成套设备,每套都是十几亿、几十亿元的价值。中国如果没有能力自己造出来,就会受制于人。
受制到什么程度呢?我的一个朋友十年前参与采购钢铁大型连铸连轧设备的工作。他对我说,当时,他们开始想依靠德国和日本几家厂商,但对方报出的价格特高;后来,中国一家央企站出来表示能够承担制造这种设备,包括制造关键设备和系统集成。结果,听到这个新加入的竞争者的消息以后,老外报价很快下调了一半多。
试想,如果发电、炼油、合成氨、炼钢等设备不能自产,完全依赖外国厂商,你每上一套设备,你的总投资就可能上涨十几亿甚至几十亿。更糟的是,此后的维修养护和部件更换仍然要依靠老外。许多跨国公司的战略就是让利卖设备套住你,然后通过维修养护来剪你的羊毛。这些巨额成本,将进入下游的钢铁、电、气油、柴油、化肥这些基础性商品。现在我们出口的成千上万种“中国制造”,哪样能离得了这些东西?这样,“中国制造”的整体成本将抬升,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将削弱。而且,化肥、柴油还会抬高粮价,从而增加中国人的生活成本和劳动力价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