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说一句,我们通过学习领会“打土豪分田地”政策背后的利益诉求,还能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任何改革(或者革命)都是一场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势必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必有阻力;同时也势必维护和发展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必有动力。改革家就是通过调整政策来调整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我们再用这个观点,就可以理解土改的燎原之势、人民公社的惨淡收场、大包干的如火如荼。我们还可以理解2000年以后中国面临的“改革缺乏动力”难题的根源——当改革深入到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领域之后,到底维护了多少人和哪些人的利益,又损害了多少人和哪些人的利益呢?
由于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乱世,新中国建立时农村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从当时的城市规模和工业规模来看,中国第二、第三产业不可能吸收消化大量无地农民。他们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漂在城市,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不利。实际上,当时中国、印度、伊斯兰文化区的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传统的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的问题。仅在东亚地区,二战以后,日本、韩国、台湾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尽可能实现耕者有其田。
所以,我认为,建国后继续推行土改是一个正确和必要的决策,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对解放和发展中国生产力具有正面作用。土改具体情况以及历史功绩,历史书上已有介绍,网上也有资料,我就不去猛抄了。
当年的土改也存在问题,我认为比较突出的是:
一,速度过急。这场涉及3亿人的改革,到1952年就基本上打完收工了。当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虽然比较紧张(比如我们与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互殴),但比当年革命根据地面临的形势要好得多了。党已完全掌握全国政权,并不需要像根据地时期那样,急于通过土改发动群众以求生存。当时如果工作推进慢一些,会更从容、更细致。
二,手段过于激进。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别,中国的土改措施比较接近于苏联,以没收再分配为主,并对地主进行了严酷的斗争清算。相应的赎卖手段、补偿手段不多。地主被迫交出房产,还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才行,当时人称“扫地出门”。我同意在实际工作中“纠枉难免过正”,但我认为过多过少还是不一样的,许多问题应该可以避免。
三,没有长期稳定住。到1950年代末全国又掀起了合作化运动,农民分到手的地又归了人民公社。这样,土改后农户真正拥有土地的时间,短的地方只有五年,长的地方不过十来年,就去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
待续
日期:2011-09-29 11:42:29
(八十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还发生了一件被大家忽略了的重大事件,就是乡镇作为一级政权机构的最终确立。这个事情,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注意的不多,只有地理历史学领域的行政区划专家偶而提一下。我认为,它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化,是一件很大的事。
乡,大家不陌生。这个词先秦就出现了。秦朝县下设乡,乡下设亭。此后历朝,县以下都有这种区划存在,只是名字上有区别,有时候叫乡,有时候叫别的名字,比如里、都。但是,在1930年代之前的两千年中,中国基层政权始终是县,所以唐县令是七品芝麻官。乡真正在法律上成为一级政权,始于1930年代和1940年代民国政府的一系列法令。但当时军阀割据,战乱不止,所以各地的乡公所有的没建立,有的不健全。真正全面建成是在新中国时代。
那么当时的乡是个什么东东呢?两千多年的事情一句话也说不清楚,我概括起来就是两种情况:第一种,宗族和乡绅的自治组织,搞点社会公益事业,搞定社会矛盾调解,同时还义务性地承担一点县衙派的公干。第二种,工作情况跟第一种完全一样,不同之外是有几个人从县衙拿薪水,所以这几个人可以看成县政府机构的延伸。我们现在有“驻村干部”,当时这些人相当于“驻乡干部”。总之,古代,乡要么是自治组织(大一统集权体系中的有限自治),要么是半自治组织,而不是一级政府。
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体制,在高层,是皇帝的“家天下”、官僚的“父母官”;在基层,是家族联合的“乡治”、家族的“村治”、家庭的“家治”。我在前面的某个贴子里讲过,中国古代“国权不下县,县下靠宗族”。县以下的宗族这个基本单位,实质上是古代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石。
话题探讨到这里,许多兄弟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县和乡中间,就是中国传统政权和族权的分界线,而乡级政权的建立,实质上是国家政府权力突破了两千年以来的传统分界线,打压和侵占了宗族势力的生存空间。
新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基层政权包括省、县、乡三级(地级市至今没有解决法律地位问题)。党是靠农村武装斗争起家的,不但具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做后盾,而且对农村情况了如指掌(这一点国民党很弱)。再加上建国初期强硬的镇反、土改、剿匪、打击会道门等运动,所以,宗族势力完全没有抗拒和还手之力,乡级政权和村级党支部迅速取代了乡村的宗族势力。
如果我们从农村社会结构这个角度去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建国以后特别是前三十年的历次改革和运动,政府会有表现出如此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种动员能力,深刻影响和改造了中国农村社会,特别是体现在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妇女地位、农田水利建设、扫除文盲、清除黑社会、农村教育和医疗、计划生育等方面,同时,在决策失误时也酿成了巨大的灾难。
这里还需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乡级政权的建立,是社会趋势和各国普遍做法。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大量增加,如传统社会中一个县建一所“县学”即可,乡下全靠私塾,而现代社会政府必须向城乡居民提供普遍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从理论上讲,乡级政权与居民自治并行不悖。目前我国居民自治问题比较多,解决途径可以探讨,但我认为不能因此否定乡镇。
改革开放后乡镇面临问题极多。一是财政自给问题。二是设置太滥问题。有的山区大县拥有160多个乡镇,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必须撤并。三是冗员太多问题。四是有责无权问题。不少乡镇干部穷于任务,“催粮催款,刮宫引产”。这些问题,逼得湖北乡镇干部李昌平九十年代多次上书朱容基总理。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贴子中探讨。
待续
日期:2011-09-29 12:43:56
(八十七)
好了,那边农村的事情先放一放。让我们回到五十年代到处都是小平房的中国城市和工厂。
如果按15%的城市化率计算,解放时全国城市人口是7000万,而今天是6亿多,还不包括上亿的流动打工人口。所以当时中国城市很小。我的家乡,一个北方的地级市,现在市区人口40万,而1947年底被刘邓大军解放时(解放比较早哈),城关居民不足1万人,他们还拥有2万多亩耕地呐!
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体系极不完备。我上学时,教科书上一般会列举出钢产量来,平均每人一把菜刀。当然,这个数据是“8加3”战争破坏之后的数据,民国好点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么惨,但工业极度落后是事实。不然印度阿三当时怎么会看不起我们,以致于战略误判呢。
我爸七十年代到东北去当兵,当时东北地区有一句歇后语,“小丰满拉闸——全完”。可见当时松花江上的丰满水电站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小时候整天听老爸说丰满水电站可了不起,后来上学时专门查了资料。这个电站是三十年代鬼子帮助伪满洲国修的,当时装机17万千瓦。解放后苏联专家指导扩建到50多万千瓦,就这50万千瓦,还是许多小型机组拼凑起来的。五六十年代,丰满是中国头号水电站,李鹏总理当时在那儿当副厂长和总工程师,真是很牛的工作岗位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