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表现是收入问题。我小的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我喜欢吃炖排骨,奶奶经常拉着我去买排骨。我记得当时,猪肉店是国营的,好像叫什么副食品公司第几商店。这个商店在京杭运河边的小街上,门口有棵大槐树。他们8点上班,7点半以后窗口就会有人排起队来。要到8点过,才见售票员小董骑着自行车叼着烟卷慢慢悠悠而来,锁好车踱进后台,然后很久才换好行头,然后又要很久才把今天的肉解开,一点都没有疱丁解牛的效率哈。由于我奶奶认识那个小董,所以我总能吃到挂肉比较多的排骨。肉店的邻居是一家理发店,是街道集体所有制的单位,同样有几个慢悠悠的同志守着,他们总在报怨没有肉店的国营身份职工待遇好,所以积极性更差,所以总有人在坐在长椅上排队。当时有的笑话说,理发刚一半到下班时间了,叫顾客明天再来。这个情况我倒没有亲见过,我只亲见过理发师看快要下班了,一个头肯定理不完了,直接拒绝服务叫你明天再来吧。
……三十年后,我生活在南方都市里。由于工作太忙,经常加班到深夜一点才回家。我总喜欢在宿舍楼下的烧烤摊上吃几串,然后喝瓶啤酒。烧烤摊烟气腾腾的,反正只要有人吃,他绝不走。由于像我这样的顾客太多,所以他们一般要靠到三四点,所以这种小摊被我们称为“夜不收”。我吃着烧烤,看着夜色如水,看着旁边的水果店里的水果西施。这个美女老板一般会在晚上一点开始收拾关门,她一边收拾还一边东张西望,希望发现一个半夜一觉睡醒突然想吃西瓜的主。
恍然三十年啊,中国社会变化还是挺大滴,以前场景都让人觉得不真实了。
待续
(六十七)
上个贴子,我沉浸在小市民的回忆中。总之就是那么个意思吧,收入不能与绩效直接挂钩,员工身份又相对稳定(铁饭碗),基本相当于终身雇佣。这种情况下,从企业法人和职工个人,都没有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效率普遍低下,财富创造能力不能发挥出来,这是造成产品短缺最重要的原因。
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不仅中国有,其余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也或多或少地搞了改革。其实,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其国有部门和企业这方面问题也很突出,例如撒切尔夫人就对英国铁路等国有部门的这种作风深恶痛绝,大举改革,甚至一卖了之。这说明这是个经济体制问题,跟民族宗教以及是否实行了普选民主等关系不大。
实际上,从工资入手进行改革,效果并不理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已经上中学了,工资改革也很搞了几轮,国有和集体企业仍然是那个老样子。我妈妈当时在国营工厂工作,我每天放学经过厂门。工人们在下班前半小时,就聚集在厂门口等着走了,由于厂长发话不许早退,厂门口地上有条白线,几百人就站在白线以内聊天,像一群准备比赛的马拉松选手。
有些企业勇敢地破除平均工资,反而惹了大祸,引发了更大的矛盾。我观察,情况是这样的,工资与绩效挂钩当然是对的,但是,绩效如何评定?如果对产品数量或者单位盈利进行考核,就比较好办;而单位内部的管理绩效就很不好评定了。比如,副厂长是该比工人多拿钱,前提是他必须是一个合格的、让人信服的副厂长。可实际情况是,当时许多干部是靠裙带或者走后门上去的。副厂长是经委主任的小舅子,无德也无能,还经常要揩公家的油。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的工资再猛涨成工人的十倍,那更会激起众怒,所以客观地说,这种情况下维持大锅饭倒是比较公平的。不合理的政策应用于不合理的现实,反而得到了一个基本合理的结果。总之,计划经济形成国有企业体系,想要搞活,绝不是仅仅是工资与绩效挂钩那么简单的。这些内容,等写到中国改革时再细聊吧。
刚才聊了收入原因。计划经济之所以造成短缺,第二个原因是物价原因。当时,物价是算出来的,就是根据原材料、能源消耗、运费和人工,由政府来确定一个物价,然后长期执行。改革前,黑龙江和海南岛的酱油都是一个价。这种计划定价,可能高也可能低,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低工资情况,定价偏低的可能性更大。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社会发展,物价应该会逐年有所上升。但是,国家很难及时去调整,有时甚至十几二十几年不调整,这样物价会进一步偏低。所以世界上的计划经济国家,一旦进行经济转轨,必然是物价飞涨,还没有一个国家出现物价飞跌的。
即使没有读过经济类教科书的兄弟也清醒,物价可以调节生产和需求。在纯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按指令生产,所以物价对生产的调节作用不大,但对需求的调节作用仍然存在。如果物价偏低,则需求相应会大大增加,本来就短缺,这样会显得更加不够。
更为麻烦的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许多产品是直接配给的,或者说是没有价的,比如住房。那么根据经济学家的解释,消费者会抡圆了去消费那些免费商品,直到消费行为的边际收益为零。我每次去坐飞机,捆好安全带,赶紧跟旁边坐的兄弟交待一句:“不管空姐发什么我可都要啊!”兄弟点头:“好的,我替你收着!”我才歪头安然地睡去。飞机上的食品、小吃、饮料或者其他东西,其实已经强制性地包含在机票的票价当中了。对于已经付了机票款的我而言,再去消费这些东西相当于免费的,所以我当然要来者不拒,吃不了兜着走。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配给的产品和服务是比较多的,人们对这种免费的东西的需求自然极大。这也是促成短缺的重要原因。
待续
(六十八)
我小时候读过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反映极左思想对孩子的毒害。内容大概是,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个谜底是猫的谜语:“大大的脑袋,长长的胡子,长长的尾巴,是什么?”一个孩子说:“是我爷爷!”“呵呵,你爷爷有尾巴吗?”“有哇!他们都说有!”结果引出了一个往事,老农在自己院里种几根黄瓜到集上卖了,就被反复揪斗来割资本主义“尾巴”。这篇小说产生于文丨革丨结束不久,创作思路和创作水平都不见得很高明,但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曾经的无奈现实。
前面两个贴子谈到了计划经济造成供应短缺的两个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国家对私人经营的人为限制、国家投资“重生产、轻生活”的取向,也是造成短缺的重要原因。
但是,计划经济毕竟是人们曾经崇信并大规模实施的一个经济模式。如果它一无是处,肯定不会达到这个影响。计划经济也是有其所长的。刚才有兄弟批评这几个贴子太平淡了,没办法,我感到这个问题关联着我后面的许多观点,绕不过去。我们简单探讨一下计划经济的优势。
—— “团长,我们被敌人包围在山头上了!”“马上电告师部请求增援!哦对了,赶紧把全团每个人身上的弹药、水和粮食收集起来,交给政委负责统一管理分配,尽可能坚守待援!”这是我们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场面。实际上,对有限资源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分配,是一个团队在紧急情况下的最佳和最有效的选择。国家也一样。许多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体制的,在战时往往采取类似于计划经济的办法,以最为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因为这个关头,所有社会资源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的基本转运和国家的生存,社会的目标不再多元化,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也被压缩服从于国家目标的需要。
除了对付战时和应急状态以外,计划经济的第二个优越性是适用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创建和追赶阶段。特别是在苏联和中国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建立初期,这个制度是显示了极为神勇的作用的。人类不是傻子,如果没有这么个巨大成果显在那里,五十年代以后根本不会有那么多国家去追随这个制度。
我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大家知道,工业化体系包括了轻工业和重工业,创造税收和吸纳就业主要在轻工业,而比拼国家实力则主要在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军事工业。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考察,如果不是人为地去计划和构建,而是让通过市场自发去形成,那么一个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的逐步形成需要极长过程。英国大概是用了两个世纪的时间,才从纺织等轻工业发韧,逐步通过产业关联拉动,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迈进,逐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