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45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昨天,在经济上已经病得随时可能驾崩的欧盟,指望着中国去购其债救其币,但仍然是瘦驴拉硬屎,坚决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控制太多。这就意味着许多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会继续存在下去。恐怕这几天,中国和欧盟的专家们为了“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这个问题又得开始新一轮论战。
  什么是市场经济呢?前贴谈到,标志其实就是一句话,以市场决定产品价格、以竞争决定企业生死。但是具体细抠起来,值得扯皮的地方就太多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有不少人推崇纯粹的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但实际上,这个纯粹是不存在的。只要有政府在那里,他必然有相应的管理,只是一个多或少的问题。那么政府到底要干预多少、如何干预、何时干预,才算合理干预,从而不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性质呢?大家扯吧。

  有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政府这个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浑帐,主张无政府主义。许多中国人可能会认为,无政府主义就是像李逵一样目无官府,拎斧上街打砸抢,这是个误解。其实无政府主义还算是一套挺有思想和内涵的政治理论体系。它提倡社会成员完全自由和平等,在自愿互助基础上,通过协商进行社会自我管理。早年曾有人为了践行这个主义,搭帮结伙跑到荒山上去建立社区。这个主义虽然在国家层面上不具可行性,但对西方社会还是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比如居民自治、非政府机构等。前两年成龙随口说过一句“感到中国人还是要有人管”,结果在网上被骂个半死。实际上这句话虽不全对,但还是反应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中国人的自我管理意识确实不如西方,比如看到小区里垃圾成堆,美国居民可能会自己约在一起开个会商讨商讨,中国居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来管一管啊?”这个差别,可能就是源于中国长期的强势政府局面,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思潮。

  扯远了。在资本主义早期,许多资本家和小业主由于受够了封建贵族的恶气,现在他们掌权了。当时许多政治家都认为个人要先于国家,特别强调社会成员的财产和自由,主张政府在经济上要“无为”而治,尽可能让权于市场和个人。所以早期的市场经济比较“纯”,不会像现在的奥巴马政府夯几万亿美元去救市。不管是经济方面,在思想、宗教、社会管理等方面,他们也是这么个态度。这种思潮被称为自由主义。刚才提到了无政府主义,可以看成是自由主义的一个极端形式。自由主义者警告政府少管为妙,无政府主义者极端到连政府都给踹飞了。

  在那个时代,市场规则不健全,坑蒙拐骗问题严重(有人出售科莱登大学文凭),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美国西部铁路“每根枕木下都有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体”),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失学的小女孩去卖火柴)。市场供求刺激出来的过度生产,最终酿成周期性经济危机,在社保不健全有人饿饭的情况下,经济萧条引发了工人起义。但是,那边人家都起义了,自由主义的一些信徒们仍然坚信,一切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自我调节和社会自我调节来解决,政府不用出手。终于有人绷不住了,觉得这些事儿政府多少还是得去管管吧?要不收那么多税干什么。这些人后来被称为新自由主义,即积极主张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

  待续
  (六十五)
  传统计划经济是人类的一种气魄宏大的制度设计。通过计划生产,目标是避免以往经济模式的社会资源浪费,真正实现按需生产,从按劳分配逐步向按需分配过渡。一个怀有“经世济民”报负的政治理论家,基于种种社会不公进行深入思考时,很有可能会想到这一步。
  但不幸的是,这种旨在使“物资极大丰富”的制度设计一经实行,不管这个社会原来有多么富庶,最多几年时间就会变得什么东西都缺。从前苏联、中国(改革开放前)、古巴、越南到朝鲜,光辉理想,惨淡现实,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计划经济中,生产是依照计划来定的,而计划则是依照对于社会需求的统计和计算而来的。从理论上讲,很容易讲通。但是实行起来就很难办。因为我们对于各类社会产品的近期、中期和远期需求掌握得不是很准,或者说很是不准。古巴、东德之类的小国还好办一些,特别是中国、苏联这类超大型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就更不好统计。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论文,是对建国初期福建一些县接到的统计上报任务的研究。比如全县已怀孕的母猪数量,这个还好办;而接下来要全县明年可能会怀孕的母猪数量,这个很难办了。这种强制要求各种数据的作法,在当时十分盛行,而今天仍然有所遗存。官场潜规则是这样的。如果你是县政府办公室,接到一个加急文件,要求上报一个根本不可能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如可能怀孕的母猪数量),或者在给定的时限内根本不可能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如今天下班前上报全县前五年所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年度销售额)。这时你可以有两个选择。一,如果你很有担当,可以根据以往经验,或者没有经验直接拍脑袋,编个数据报上去。二,如果你经验更老辣,你可以如法炮制一个紧急通知,发给各乡镇政府,命令他们上报数据,由你来汇总。你别忘了,一定要在通知上注明,要求各乡镇安排专人,认真负责,确保统计准确不遗漏,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加盖公章上报。这样以后即使出了事儿,起码你自己会比汰渍加酶洗过的都干净。

  因为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是随时变化的,即使我们用完全准确的数据去搞预测,都很难搞准,何况数据还大有问题。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决策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一个苏联笑话,说是当年红场阅兵,拿出了最最可怕的先进武器炫示一下,前面是坦克,然后是火箭炮,再后面跟着原子丨弹丨,队伍的最后却走着几个戴眼镜夹皮包的人。据介绍这几个是计委的。看来,计委的破坏力比原子丨弹丨都厉害。

  待续
  日期:2011-09-24 09:32:15
  (重发)
  (六十六)
  兄弟们在学校肯定都学过,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矛盾之一,是“生产盲目扩大与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而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时按老师的要求背下来,倒没有觉得怎么样。现在突然回想起来,不觉笑出声来:这意思不就是他们东西多的卖不出去,我们东西少得买不着嘛!也真难为理论家们,把大家都知道的问题,讲得大家都感到高深费解。眼下,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生产制造能力大得吓人,不知道课本上这个“主要矛盾”的提法与时俱进了没?

  上学时,我光从计划经济操作层面分析,脑袋里当时冒出一个疑问。如果说这种体制靠经济计划组织生产,而计划又面临着信息不全(不可能全)的问题,所以计划肯定不能与实际需要吻合,那么在理论上,生产多了与生产少了的概率是一样的,所以,社会应该是有的产品太多,有的产品太少。可实际情况却是,计划经济几乎是全面的短缺经济,所以江湖人称排队经济,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引出了计划经济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就是社会激励问题。如果说生产计划的科学性问题还有改进的余地,那么社会激励问题则是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问题,很难解决。我也不列提纲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计划经济的激励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