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44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骑兵和供给只是两个方面。国家动员能力包括动员的速度、动员的数量、动员的质量等多方面。绝大多数方面,农耕民族都不占优势。所以,不光中国人头痛,西方、伊斯兰和印度的农耕文明国家,在游牧民族面前都被动挨打。被汉朝击败的匈奴西迁到欧洲以后,盘踞在匈牙利一带,四出侵略,所向无敌,被称为“上帝之鞭”,打得罗马帝国最后崩溃。西突厥人征服了整个中亚和西亚,建立了塞尔柱帝国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这两个突厥帝国是世界史上相当重要的国家,留下了今天的伊斯兰文化区的众多突厥语系国家(土耳其、阿塞拜疆、土库曼、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蒙古骑兵把世界四大文化区的主要国家打遍了,让全地球都知道了成吉思汗。

  游牧民族当年给中国人造成的生存危胁是相当严重的。可能要远远大于近代的日本鬼子。相对而言,古代中国人面对游牧民族的反击是卓有成效、可圈可点的,特别是相对于其它三个农耕文明而言,是相当出色的。
  待续
  (六十二)
  终日奔波苦,只为稻粮谋。真对不起兄弟们,更新太慢了,没有办法。建议对本贴有兴趣的兄弟每周看一次就可以了,呵呵。
  面对强悍的游牧民族,世界四大文化区的农耕国家都相当头痛。相对而言,中国由于“大一统”,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更有优势,组织起来的反击的力度相对要更大。历史不是数学,不能用等式和不等式进行推算。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汉朝打跑了匈奴,一百多年以后匈奴又整垮了罗马帝国,就想当然地得出汉朝强于罗马帝国的结论。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时点和阶段不一样。就像我现在去把一个95岁的拳王打趴下,并不能证明我的拳术比他更高明。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历史战果是非常明显的。

  必须指出,历史上几次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定性反击,比如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北伐匈奴,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北伐匈奴,唐代李靖等北伐突厥以及清代平定准噶尔,都是处在大一统王朝的鼎盛时期。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种大一统局面,如果是小国林立的状态,以分散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是很难集中调动如此之大的物质力量组织反击战争的。

  上面两段内容是我昨天写的。
  今天,我本来想对大一统的优劣问题继续长篇论述,但看了前面的一些网友回复以后,决定就此打住。因为,有些网友意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思考,很多是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并没有进一步对自己的结论进行细致论证。例如,有一个回复提到,中国分裂时期,如春秋战国,几个诸侯国对外也有不错的战绩。我之所以没有把这些战绩列为决定性胜利,是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游牧部落比较小。比如,比如春秋时期,秦国消灭许多游牧部落,“遂霸西戎”。但它吃掉那么多个小国以后的面积,也只有陕西大部和甘肃东南部这么大,你说那些小国还能有多大呢?其中,灭圭戎、冀戎后,以其地置圭县、冀县,这两个古县在天水市西部,县域可考,方圆大约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的样子。如果再考虑到古代游牧民族(或者半农半牧民族)的人口密度很小,这个面积上承载的人口量肯定很少,我估计一个部落不会超过1万人的。春秋战国时期较大的少数民族,比如山戎、义渠、楼烦等,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来看,势力范围也不大。然而,汉代时匈奴人控制的范围,至少应在300万平方公里以上(汉代北伐时的几次重要战役相距数千公里)。我据此认为春秋战国那些游牧民族与匈奴不在一个级别上。不过,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关于这些古代民族人口和兵力的相关数据,所以感到无法让大家信服。

  经过思考,我决定不对大一统的优劣性进一步展开论述了。只把我的看法提出来,留下空间供大家一起思考。我认为,一,“大一统”集中全国之力,打赢了几场决定民族命运的重要战争。二,“大一统”形成了国内统一市场,促进了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曾经长期在世界上居于较为领先的位置,清代中期才开始明显落后。三、“大一统”使中国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国内保持了稳定和平的社会局面,对百姓有正面作用。

  其主要弊端是,“大一统”皇权和官僚势力过于强大,极为缺乏制衡。国家缺乏外部竞争压力,精英阶层(知识份子、工商业者、技术人员等)缺乏在不同国家之间选择和周展的空间,限制了思想自由和民权伸张,所以在明代以后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另外,由于“大一统”国家过于庞大和牢固,一旦出现崩溃,对社会经济和人口的破坏性实在是太大。

  待续
  日期:2011-09-24 09:31:20
  (重发)
  (六十三)
  其实前面十来个贴子我们绕了个弯,就是,在谈到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产生的原因时,同时也谈了在中国没有产生的原因,然后对大一统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绕回来。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反封建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发展初期,它基本上属于无序自发状态。当时的英国资本家可不绅士,比山西黑砖窑的老板还黑。再加上市场规则不健全,暴露出许多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不久,另一种经济思想即计划经济思想也产生了。
  从上面这个逻辑来讲,资本主义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封建经济反思,而计划经济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又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反思。这么一反再一反,计划经济思想看上去倒跟封建经济在某些方面有点相似了,比如国家对经济资源的直接占有,以及官僚阶层对重要行业的控制和管理。但实际上,至少从制度设计者的初衷而言,两者并不一样。

  请允许我再重复一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后来有大量相互借鉴,正如小平所言:“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本贴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词,指的是传统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而不是以后混了血的东东。
  市场经济的原理,基本的要点大概就是,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所以市场的供需情况,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动传递给生产者知道。然后生产者再根据这个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生产多少。另一个重要原理就是靠市场竞争决出输赢,胜者通吃,负者去跳楼。而计划经济的原理,基本的要点大概就是,市场需求是可以通过统计调查和计算出来,然后,由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生产指令和产品调备指令,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无浪费最有效的生产。由于近计划指令实行按需生产,所以理论上应该不存在过度生产问题,没有过度生产,自然也就没有市场竞争。那么价格如何形成呢?一头斧子换两头羊嘛。

  从思路上分析,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经济思路,强调经济活动主体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计划经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经济思路,强调经济管理的自觉性。这两种经济模式在冷战时期对立多年。双方都认为自己很行,对方不球行。所以他们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举例说明,不断指出对方的弊端。抄一遍需要十个贴子,我不想去抄书,有兴趣的兄弟自己看,我只写自己的理解。

  计划经济批评市场经济:“你不知道!”——一个生产者,并不知道别的生产者在干什么。所以看到牛奶涨价有钱挣,就去生产了,其实还有一百万个生产者都跟他一样想的,结果牛奶多了,倒到阴沟里去了。桔子多了,倒到大海里去了。DVD生产多了,朱总理也感到很无奈。用一句标准的话说,就是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的矛盾。再往深里挖,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而市场经济反问计划经济:“你真的知道?”——理论上的按需生产,实际上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倒牛奶。但是,实际上社会需求千变万化,社会产品千种万类,计划委员会千头万绪,作出的决策千差万错,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多就是少,而且绝大多数是少。
  (待续)
  (六十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