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比方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那三百年,只有西晋短暂统一了几十年,其余时间都在分裂。这也是秦始皇以后最长的一个分裂时期。假如中国不是方块字而是拼音字,那么,当国家分裂时,除了地盘正好在陕西的那个割据政权会继续使用长安官话,其余国家则很有可能(或者说必然会)使用其首都所在地的方言做为本国官话。
大家知道,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是极大的,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所以,原来以长安话为标准的拼音文字单词,肯定不适用于这些国家的官话。分裂时间一长,这些国家会理所当然地用字母去拼读本国官话,逐步形成以长沙话、成都话、扬州话、太原话、南京话、福州话、广州话等为标准音的一套拼音文字。这些拼音文字通过长期的教育在人口中达到一定普及率以后,当国家再度统一时,会发现文字无法统一了。因为各地人使用的拼音文字,正好符合他们自己的说话发音,很有亲和力和适用性。你如果废掉,强令他改用拼音去拼写一种他几乎听不懂的读音,那会遇到空前阻力,甚至可能引发反叛。
面对这种局面,聪明的统治者一般会保留各地文字,让各地自行其是,只要指定一种做为官方语文就行了。实际上欧洲、印度、伊斯兰地区的帝国就是这么做的。长此以往,拼音文字将各地方言的读音进一步固化,这样不同语言、不同文字的地区渐行渐远,发展成为不同的民族。只要去过欧洲的朋友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法语等拉丁语言之间,英国、德国等日耳曼语言之间,俄国和东欧国家的斯拉夫语言之间,其实上差异是不大的。他们之间差异要比山东话和广东话之间的差异小多了。然而,汉族成为一个跨越北、湘、闽、吴、赣、浙、粤、客八大方言的统一民族,欧洲人却分道扬标形成了这么多个民族。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做法只可能出现在使用方块字的中国。因为中国字不是拼音文字,没有因各地语言差异带来的改革阻力,最多只有各地人书写习惯带来的阻力,这个阻力很小的。中国人可以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奇迹——在长达三百年大分裂以后,重新统一的隋唐帝国,在全国竟然没有遇到任何分裂留下的文化障碍,反而迅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大唐诗坛。
待续
(五十八)
有人认为儒学是促成中国大一统的根本原因。但是西方、印度、伊斯兰文化区内的诸国拥有约束力更强的共同宗教,它们不但没有统一,教派战争倒是打得不亦乐乎。总结前两贴内容,我认为,汉字这种比儒学潜伏在更深层的文化秘码,才是中国大一统集权帝国和主体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
表意文字的汉字,使方言巨大差异的中国各地居民共同获得了一种与读音不挂钩的文字。汉字构成的正式文体,碰巧又是与全国各地的口语都不挂钩的文言文。所以,在大一统时期,中国官话几经演变。从宋代的开封官话,到明代的南京官话,清代的北京官话。如果是拼音文字极可能随之出现大的变动,而汉字纹丝不动。在分裂时期,各国官话差异很大,比关陇和岭南的割据王朝的官话几乎不通,如果是拼音文字极可能演化为不同文字,而汉字通行天下,继续纹丝不动。难怪古人记载说,当年仓颉造字,成功之时,“天雨粟,鬼夜哭”。说明这个新生事物是相当厉害啊!
从1910至195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汉字差点就被误判了个死刑,直到中央确定了简化字的方向,才算告免。从目前形势来看,以后中国人再给汉字判死刑的可能性是不会有了。但是,在世界语言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这个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会不会落败呢?
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汉字直接面临着又一个生存危机。当时信息化浪潮兴起,电脑的广泛应用成为时代方向。英文只有26个字母,其他语言的字母也多不到哪里去,所以用键盘敲单词很方便。而汉字的常用字有四千多,字型太复杂。汉字与计算机不能兼容,势必在信息时代撤底出局。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文化英雄“二王”。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是中国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划时代的革命。王选也因此被誉为“当代毕升”。前年他去世,开追悼会,胡总率领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到八宝山去给他三鞠躬,可见他对中国贡献之大。另一个英雄是王永民。我正用这个老兄发明的五笔字型写这个贴子呢。
我认为“二王”的共同点,就是从汉字的构成即汉字笔划入手解决问题,用汉字笔划特征与计算机信息挂钩。举个例子,拼音输入法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输入法,但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汉字直接输入问题。它的工作原理的实质,是先在人脑里把汉字转成拼音文字,把拼音文字通过键盘输进去,在电脑字库中调出这个读音的汉字,由于重音字太多,就会冒出一个菜单来让你选,你一选,又把拼音文字在电脑里转回汉字了。由于这么转了两道,输入速度受到影响,我上学时的打字比赛,拼音选手总被五笔选手干掉。也不知现在情况扭转了没有。
这个例子是一个反例,我懒得从正面论述“二王”是怎样使汉字与计算机妙巧联姻的了,有兴趣的兄弟自己搜着看吧。探讨汉字的贴子越写越长,太长了,我们再用一个贴子结束它,胡乱展望一下汉字的未来。
待续
(五十九)
有一段时间,我狂热喜欢上了古代地理学。我发现,由于中国古地名的专用名是单字,加上音调问题,直接译成英文以后重名多得一塌糊涂。比如,河北有一个冀州,英文可直接译为“Jizhou”。但距它不远就还有一个蓟州(现在叫蓟县),东边邻省山东还有一个济州(现在叫济宁),南边邻省河南还有一个汲州(现在叫汲县),南方的江西还有一个吉州(现在叫吉安),译成英文完全一样!如果再找找发音基本相拟的地方,那就更多,比如辽宁锦州、辽宁金州、河北晋州、河北景州、湖北荆州、湖南靖州……真让外国汉学家晕死。
上面这个例子,生动说明了英文与中文的差别。有的网友总想把两者比较一下。中文有三四千个常用汉字。如果把汉字与26个字母比,汉字就太多了,如果把汉字与几十万(一说几百万)英文单词比,汉字又太少了。实际上,由于这两个文字体系完全不同,这两种比法都不是太有可比性。一定要比,就把汉语词汇与英文词汇比,还算基本对等。考虑到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汉语单音节,所以如果非得要在英文中找一个和汉字对等的东西,大概就是英文的单音节。比如英文单词“black”就是由b、la、ck三个单音节构成的。与之相对应的中文词汇“黑色”是由黑、色两个单音节构成的。我是外行,不知道构成英文单词的单音节总量是多少,有研究的兄弟赐教一下哈。
前几年,网上已经有一个热贴指出过,表达相同含义时,一般情况下中文使用的音节比英文使用的音节要少。也就是说,中文更简洁。
我仔细对照了一下,这个现象倒是客观存在。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英文没有四个声调的问题。你用四个声调去跟人家喊“hello”,都是那个意思,最多是别人批评你发音不标准,怀疑是从伦敦郊区来的。可是汉语不一样,“包子”发平声,声调一改成了“豹子”,意思就全变了,就不是你吃它而是它吃你的问题了。由于中文有四个声调,英语一个声音在汉语里当四个用,所以汉语相比简短,英语则必需增加几个音节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就好比200这个数目,用二进制写出来是一长串,要比用十进制写出来长得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