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41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扯远了。在古代中国,大体也是这么个情况。秦汉时代形成这个民族以后,就一直占据着绝对数量优势,即使五胡乱华时期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过。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优势越来越明显。唐代时,吐蕃还是一个外国(元代以后成为中国一部分),当时吐蕃人口大约在1000万左右。而唐帝国境内人口最多时候大约5000至6000万。双方人口比率是6比1。考虑到游牧民族的社会征兵和机动能力远远高于农耕民族,所以吐蕃在军事上完全不落下风,几次把大唐打得大败,晚唐时还直接占领了长安。然而今天汉藏人口比例大致变成了230比1的样子。

  按道理说,平原地区的民族容易交流,所以融合较快;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民族不容易交流,所以难以融合。所以,世界性的大民族恰好形成于四大文化区的中国东部、印度北部、欧洲大部以及中东北非地区。而世界民族呈现“小而多”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深山区,比如外高加索地区和俄国内高加索地区,比如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地区。
  但是,这个地理决定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通汉族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平原面积虽然不算小,但是比欧洲(东欧、中欧、西欧)、印度,相对要小得多。在欧洲和印度,平原上彼此相连的不同民族很多,如法国德国俄国。又如印度北部大平原地区没有任何交流障碍的印第人、旁遮普人、锡克人、拉贾斯坦人、比哈尔人、孟加拉人、奥里萨人等。他们生活在与中国东部差不多的地理条件上,共同信仰印度教(后来旁孟两族有部分人改信伊斯兰),但他们并没有融合发展成一个民族。到今天,印度最大民族印第人只占人口总数的40%,所以印度国语印第语无法在全国通用,只好在全国通用英语。一个原发型(而非美洲那种移民型)的世界级大文化区,被迫使用西方的英语,从几十年或一百年的短期来看,也许有利于开放和国际对接,但是从更长远眼光来看,其负面影响是深远和难以估量的。

  直接亮出的我的观点吧: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形成,在于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而汉族形成的秘密,在于目前世界所有大语种中唯一的非拼音化的表意文字——汉字。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讨。
  待续
  (五十六)
  着重声明一点,我这个贴子不是想宣扬文化优越论,世界各民族都有精彩的历史文化,各有千秋。现在探讨一个具体问题:汉字。又从经济问题跑偏到文化上去了,真没办法,讲完就回去。
  因为我不是语言专家,所以这个问题我讲起来,优点是不会很艰涩,缺点是不会很正确。兄弟们姑妄听之吧。

  民族的发展壮大的途径,不外乎使用生化武器。呵呵,大家先不要害怕,生,就是出生,化,就是同化。一生二化,发展壮大。但这个不是只有中国人才知道,全地球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一些民族经常把刀架在别人的脖子上推行同化政策。古代中国虽然也发生过征服战争,但是相对来说,历代的民族政策都是比较温和的。在“生”上没有突出优势,在“化”上又没有强硬手段,却发展出一个拥有十几亿成员而且自我认同感极强的民族,这个真有点不可思议。

  大家知道,现在主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拼音文字,一种是表意文字。大家一看便知,不用我来解释定义吧。拼音文字也叫表音文字,就是你先创造一套字母系统,然后通过声母和韵母的拼合,来拼出你语言的读音。(以下用英文做代表)。表意文字则是从远古象形字演化而来的,一般来说,他的字音字义都需要有个老师来教你,从字面上不能直接拼写读音。

  当然这种分类法也不是完全绝对化的。拼音文字的构词法里也有表意的成份,比如英语的词根和词缀。表意文字的构词法里也有表音的成份,比如占汉字总数80%的形声字的声部偏旁。但是从主流来看,汉字仍是表意字,所以你不懂就查字典,一般不要乱猜,比如去盛赞哪个兄弟“风流周党”。
  由于象形文字是人类上古时代普遍采用过的古文字,它在古印度、古埃及、古两河、古中国都出现过,但后来中国以外地区的象形文字让位于拼音文字了。所以西方现代文字理论普遍认为,表意文字是低级发展阶段,而拼音文字是高级发展阶段。民国时期,许多学者有感于农村扫盲之难,纷纷把中国落后的罪魁归结到方块字上,当时冒出了许多的改造方案。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中,也出现过很多汉字拉丁化方案,并在一些地区搞了试点,还出现了拼音报纸。拉丁化的路子最终没有走通,结果有一种拉丁化方案演变成了现在的汉语拼音,意外地变成了初级汉语教育和电脑输入的解决方案。

  新中国最终为汉字选择的发展路径是简化。五十年代,中国公布了第一批简化字。简化字改革在中国争议很大,我认为虽然有个别的字简化不当,但第一批简化字总体来讲是非常成功的。繁体字确实让人很头痛,书写笔划太多。第一批简化字的成功之处在于,他遵循了文字发展因便就简、约定俗成的原则,这批字生造出来的很少,大部分字都是人们生活中已有的简便的非正式写法,有的字是行草书法中的简化写法,在唐宋字贴中已经都有了。而且这批字中形声字,绝大多数仍然遵循了形声字构字法。简化字一经公布,就在新中国扫盲运动和普及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时识字人口不足两亿,今天中国的识字人口高达12亿以上,堪称巨大文化成就,简化字功不可没。

  在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出台了第二批简化字(50年代推出的几批简化字统称第一批)。但由于过度简化,破坏了汉字的形体美和构字法,遭到多方批评,没有完全推开,80年代全面废除。我这个年纪的人,都不知道还有过这样一批汉字。后来我偶然看到一张“二简”地图,回头一查资料才知道有这个事。例如青藏高原四个字,地图上是这样印的:青字下面的“月”变成了瓜子,这个字实际上就是专字多了一横;藏字草头下面变成“上”字;高字的口不见了;原字的写法是“厂”加“元”。简单倒是真简单,但看上去比较怪异。幸亏把它们废掉了。

  又扯远了。我们来探讨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吧。
  待续
  日期:2011-09-24 09:27:15
  (五十七)
  在世界文字海洋中,汉字形孤影单。

  世界使用人口在前20位的文字中,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如果一定要找个同类,日文算是半个表意文字。日文中夹杂在汉字中间的大量勾勾和圈圈,就是日本拼音“片假名”。一个日本人,如果写文章使用许多汉字,证明他比较有文化功底。但如果他不想用汉字,也完全可以只使用“片假名”来完成文章。以前使用汉字的韩国越南,十九世纪未以后都转向拼音文字了。我个人估计汉字可能会在日本逐步消失,最终让位于“片假名”。

  如果只从扫盲和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拼音文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英国文盲,只要他花几周时间,学会了26个字母和英文构词的基本语法,就至少可以结结巴巴地拼出报纸上的话。而他本身是会说英语的,所以只要把话音给拼出来,他就基本搞懂是什么意思了。当然他要想当作家那得再学N年。而汉字就很难学了。小学三年级学生,想看懂中文报纸是比较困难的。我这个大学毕业生经常是错字连篇。有人甚至认为,想达到同样的阅写能力,中国人要比英国人多学习两到三年。

  但是,如果我们跳出急功近利的扫盲需求,拉通千年历史来看,两种文字还可以有这样一种比较。我仍然以大家熟悉的中国历史打比方。
  实际上,由于拼音文字和读音完全结合在一起,在国家统一的情况下是一件好事。政府搞教育,可以把推广文字和推广官话这两件工作一并给办了。在实行拼音文字的国家里,一般不会出现像毛主席那样文字功夫极高但说话让人听不懂的领袖。直到现在,不会讲普通话的中国作家也不少。但是,在国家陷入分裂以后(或者根本没有统一过的情况下),事情就很麻烦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