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作物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刘备、李世民、苏东坡和朱元璋却不认识它们。它们原产南美洲,是印第安人培养出来的。西班牙殖民南美,获得了它们。碰巧菲律宾也是西班牙殖民地,它们就被带到了吕宋岛。然后,大约明代万历前后吧,华侨们把它们带到了老家。黄河流域原来主打小米,产量低死人,到今天也没弄上去。南方主打稻米。后来从西亚又传入小麦。这三样东西产量不是很高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倒是挺高,山地、丘地、坡地、沙地种不好,而中国偏偏山多平地少。玉米、红薯就不同了,产量高,到处种,病害少,明代一推广,清代席卷全国一发而不可收。这两样东西在历次灾荒时救了不少人命。我的同学里面,就有好几个兄弟是吃玉米红薯长大的,这辈子吃伤了,一看见红薯就胃酸直冒。
不管怎么样,清代中西方人口增长不同点在于,一,中国基数大,欧洲基数小,所以虽然都增长快,但中国绝对数很吓人。二,欧洲人通过政府行为,往北美、南美、澳洲、南非和新西兰不断移民,化解人口压力;中国虽然有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主要是国内消化,出国比例微乎其微,而且除了“填四川”都是民间行为。三,欧洲人口增长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口增长则没有相应社会财富增长,是以降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为代价的低水平增长。
(51)
从乾隆时期开始,中国人口几乎饱和,普通农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中国社会,从整体上呈现出普遍城乡贫困化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人口资源矛盾的加剧,中国人的社会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因小事而搏斗,因口角而杀人或者自杀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在清代人笔记中有反映,但在外国传教士和旅游者出版的书中反映的更为明晰。前面我推荐过两本明恩溥的书,其实还有很多,今年来都翻译出版了,大家可以去搜搜。
同光时期,一个外国传教士考察华北农民后评价说,一个中国普通农民的生活水平绝对比不上一个欧洲的乞丐。我还在一则外国人回忆录中见过这样的记载:清代后期北京城全城没有下水道,垃圾污水倒在当街上,臭不可闻。北京胡同没有公厕,许多人在胡同口当众大便,来往街坊与蹲者打招呼,不以为怪。这则记载让我惊讶,文化古都竟是这个样子,实在不可思议。时间太久了,我记不清是在什么资料看到的了。所以无法复查,但内容我记得很清。如果兄弟们谁知道,欢迎实证,或者实伪也行。
写了这么多我是想强调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与西方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在清代中期就开始严重出现了,而不是有些人主观上认为的清末、民国甚至文丨革丨期间。
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体现。被官僚和贵族严重盘剥的中国工商业,技术进步乏力,始终无法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更谈不上吸收农村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农村,沉在贫困落后中无法自拔。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经济产量以及竞争力被西方越甩越远。大约在清代后期洋务运动时期吧(记忆),英属印度在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全面超越中国,朝野震动。茶叶原产中国,是传统优势出口产品。18世纪英国人将茶种带往印度,19世纪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几十年时间就轻松超越,大吉岭红茶逐步开始享誉世界。清代后期,陶瓷、丝绸等产品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欧洲陶瓷、纺织工业已经全面发展起来。
据一些历史论文考证,当时的清政府也研究了一些对策,但是无力回天,因为这个超越,近代规模农业和大机器工业对传统自然农业和作坊式工业的超越。要想与之竞争,必须有待中国日后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待续
日期:2011-09-24 09:22:19
(重发)
(五十二)
前贴写到,中国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问题,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后期就已经拉开了。
如果我把这个时间暂时确定在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那么我个人认为,此后200年间,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一直在扩大,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清末和民国时期,这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力不发展或发展慢,同时内外战乱频仍,对社会破坏严重;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与西方差异仍然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生产力虽然发展但偏重于重工业,计划经济下社会积累率过高,同时人口相对增长过快。
记得1990年代时候,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一则关于苏联解体以后人民生活悲惨的新闻。一个莫斯科老妇哭着对记者说到,她的小孙子已经两周没有喝到新鲜牛奶了。我当时就骂奶奶的,这算什么生活困难,本人三岁以前都没有见过麦乳精!
话头接着往前说。
在十五世纪最后十年,欧洲一如概往地四分五裂,纷争不已。地理大发现正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演。这个半岛分属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以你可以称它为二牙子半岛。1490年代里,西班牙的哥伦布和葡萄牙的达伽马分别桴海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商业航线,大航海时代,或者称殖民时代开始了。
分析欧洲历史进程你可以发现,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商人阶层相对自由(用脚投票),二是国家之间的残酷竞争。二者的背后,则是全社会从上到下的强烈的逐利发财之渴望。当时,二牙子在海上争得不亦乐乎,都想当老大,谁搞一船香料回来,或者谁在海外发现个新岛,都会把别人刺激得八个晚上睡不着觉。
当时,他们对东方的认识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此书与本贴子倒有些神似之处,基本属于回忆加呼悠的类型。该书把东方讲得遍地黄金珠宝,好像只要到了东方最大的风险就是被天下掉下来的金块砸死似的。当时苏伊士运河还没挖呢,所以东方贸易被阿拉伯商人垄断牢牢的,他们跟欧洲做生意的派头像中石油。二牙子就玩命寻找通向印度的航线。达伽马终于发现,向南、向南、再向东北使劲绕,就可以绕过去。哥伦布不幸走错了路,意外地跑到美洲去了。他打死都不认错,坚决认定老子发现的就是印度。结果谬种流传,直到今天中美洲的群岛仍然被叫作西印度群岛,美洲原住民仍然被叫作印第安人。
印度有欧洲人喜欢的珠宝、香料、丝织品等。据网上资料说,达伽马船队每次印度之行的利益,是成本的50倍。考虑到马克思所讲的“有10%的利润时资本就会蠢蠢欲动”,这个利润率如果是真的,那足以让整个欧洲的疯掉。我们必须看到,欧洲伟大的航海先驱,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类。估计当时欧洲能混得好点的体面人也不去冒那个险。哥伦布残忍劫掠和屠杀印第安人,达伽马为了控制印度商业利益,甚至袭击阿拉伯商船屠杀平民,他们的实际行为与海盗无异。
仅管行径可鄙,但是客观上,这些人成为近代经济崛起的先驱者。正是由于欧洲小国的相互竞争压力,人的逐利冲动得以释放,为了发财,一波又一波的人身赴怒海。相对于清代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重土安迁、死守故园的懦弱保守心态,这种勇于冒险的生命传奇更为可贵。当年的航海和通信技术都不比今天,一去几年没有音讯,海上遇到什么危险只能自己克服,踏上异国还有许多风险和疾病。无数的商人和水手永远没有回来,而他们的妻子儿女,却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望在海边,等待那艘能够给他们带来富裕生活的归帆。正如电影哥伦布主题曲《sailing》那种沙哑苍凉:
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 Through dark night
far away
I am dying
Forever crying
To be with you
Who can say
如果再套用中国一句古诗——可怜天涯海底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所以大家不要在天涯里继续潜水了哈。
待续
(五十三)
主观上是贪婪,客观上是勇敢,总之,欧洲人对未知之地的开拓得到了历史的慷慨回报。南美、北美、澳洲三大殖民地再加上沙俄哥萨克骑兵对西伯利亚的开拓,共有近6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无数宝藏成为现代西方人新的生存空间。而郑和船队的巨大帆影,在达伽马到达印度之前五十年,就已经消逝在印度洋的落日余晖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