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贴的最后一段,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封与资两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财富制造者保卫自己财富的能力不同。
刚才有位兄弟回贴说,“经济与政治制度、体制的优越性与否,要体现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财产的合理分配上”。这句话说的很对,但是我认为,我的表述可能更到位,因为我强调不是体制,而是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能力是原因,体制是结果。只有社会成员拥有这种能力,才能形成相互制衡;只有真正的制衡,才能形成非暴力博弈和平等协商;平等协商最终相互妥协的结果,就是合理的制度和体制。
反过来说,如果社会成员没有这个能力,就无法形成制衡和平等协商,强势一方单方面出台的制度,势必有损弱势一方利益。即使从国外引进合理的制度和体制,由于社会成员没有能力制衡,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制度会很容易走形。
我举个例子:股市。
全世界都承认,股市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股市出现以后,使社会分散资金有效集中起来,投入拉动社会发展的项目上,使人类社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排山倒海的力量。比如,十九世纪下半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初,铁道股票是美国股市最抢手、最稳定的龙头股。全美方方面面的钱,通过铁路股票投到铁路建设上,高峰期每年建成铁路1万公里以上。我记得以前曾看过一个资料,说美国最多时候拥有铁路30多万公里,一些铁路修了又没有运量,所以后来又拆掉10万公里,形成了今天20多万公里的规模。要知道,咱们中国苦心发展了这么多年,到今天铁路还不到10万公里呢。可见股市集中社会资金的威力。
股市应该有资格算是一种“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了吧?但是,如果社会成员没有足够的维护自己财富的能力,没有办法对利益集团进行有效的制衡,那么股市制度就可能走形沦为圈钱的工具。这样就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圈来的钱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而受损失的投资者无可奈何;二是公众可能不再相信股市,以后“入市需谨慎”,或者干脆不入市。这样,这个先进制度就不能完全发挥出先进作用来了。
如果再进一步说,有价证券是现代社会最大的投资渠道。如果有价证券公信力降低,社会资金不敢大胆进入,势必引起储蓄率居高,而且可能迫使社会资金转入其它领域,如转入房市推高房价。而银行储蓄、房地产又是以保值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方向,不可能像股市那样直接把钱引到扩大社会再生产的项目上。这种情况就是社会资金浪费了、有钱没放对地方。这些问题,以后我在探讨中国经济30年发展时还会比较详细地涉及到。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财富生产者的自保能力,我认为还有还必要进一步讨探一下。(待续)
日期:2011-09-24 09:20:52
(重发)
(四十九)
在明代,藩禄问题,即藩王俸禄的问题,是一个特大号的问题。有学者甚至认为,明代根本上讲不是亡于李闯王或者八旗兵,而是被藩禄压垮的。当然了这只是一家之言。通过藩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看,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财富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和工商业者)没有制衡能力,不劳而获者是如何疯狂扩张最终把繁荣的经济彻底压垮的。我们来具体说一说。
明朝的时候,皇帝的儿子如果不幸没竞争上皇帝,就要封为藩王。我在前面贴子里说过,隋唐以后的中国社会,是大一统专制帝国,内部的王国基本是不存在的,是“封而不建”。明代也是如此。由于第三任皇帝朱棣自己是从燕王打升级打上来的,所以生怕再被别人偷菜。对藩王管得更严。
首先,藩王没有就业机会,国家强制养起来,不许从事“仕农工商兵”五业。其次,没有自由。如果被封到哪个府,那么他就要常年住在王府里面。最多到街上转转,无故不能出城,出城就算造反了。要知道,古代城墙以里的面积只有巴掌大。省城一般有几十、十几平方公里,府城一般只有几平方公里,州县城墙以内一般只有几百亩地。总之,很小很小。例如“江北大都会”运河名城东昌府(今聊城),城里只有1平方公里大。广西永宁州古城,城里只有一百来亩,还没个中学大呢,有兴趣的兄弟自己看看去,离桂林不远。
你想想,古人没电视,又不能打网游,又不许就业,又不许出城,大活人成天呆在巴掌大的地方,总得干点什么吧?碰巧藩王都有一大堆妻妾。于是,这些哥们真没白姓朱,生孩子生得飞匝匝地快。有的藩王不到50岁竟有二三十个孩子。数初的几十个藩王,到明灭亡时连同府丁家眷,需要社会供养的人口竟达数百万人!具体数字不好估计,反正很多。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学者发表的关于“明代山西藩府的人口增长与数量统计”的论文,他估计明初建立的山西三大藩王府,到明末广义人口近一百万。如果是真的就太吓人了。山西省财政养不起他们(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也够呛),所以宗藩要钱,省政府不给,双方找皇帝打了不少笔墨官司,还发生了暴力冲突。
宗藩只是一个方面。明代的皇室、官府的膨胀也相当厉害。而生产物资财富的老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却无可奈何,又不能像欧洲那样用脚投票迁走。所以,但凡有点想法的人,都是让儿子苦读四书五经,争取跻身白吃一族。山西平遥古城精英的院落,来自晋商的经商收入;福建的宏伟土楼,据专家考证建设经费可能来自当地烤烟收入(光靠闽西那点梯田那能盖起这种大楼)。但是,今天我们在这些古建筑的楹联门楣上,看到的都是有关读书进仕的话,却看不见一句关于经商挣钱的话。这种现象,可以隐隐看出当年工、农、商这些创造社会财富行业的精英们尽可能从被搜刮的地位上逃离的心态。
白吃的人缺乏自控能力,被吃的人又没有制衡能力,结果历朝历代到最后,都是官多民少,十羊九牧,平时还可以,一遇到了灾荒,收成剧减,但是白吃的人的需求是刚性的,结果必然是官逼民反,天下大乱,中国经济推倒重来。
待续
(五十)
由于外来因素打破,清朝没有像前朝那样亡于农民起义。但是从清代经济发展轨迹来看,如果让其自行发展,它也将很难逃出历史的治乱循环。有必要对清朝多说几句。
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清朝人口问题比较奇怪。中国这片土地上,历朝历代,人口总是在大致一个水平上波动,就是在全盛期人口在5000万至1亿之间,战乱期降至5000万左右甚至更少。有学者认为明代人口可能突破了1亿。姑且认为他有道理,那也不会比1亿再多出许多了。但是清朝就不一样,1640年清兵入关时(也不知道这个时间记得对不对),全国人口应在1亿以下,四川损失尤其严重。而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人口达到了惊人的4亿,占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我们真是芸芸众生哈,很适合打群架。
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也出现了人口快速增长,但这是西方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生产力和医学技术明显提高的产物,很好解释。而中国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较前朝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人口增长呢?中外专家提出了诸多论点,比如清朝有近200年的国内和平(不含边疆地区),比如对中国人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比如雍正时期取消人头税,比如气候周期的影响。我更倾向于认为,人口增长的主因是由于明代后期玉米和红薯的引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