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政府机构吧。外国的“市”,行政范围就是指市区那一块,市长是管理市政建设和市容管理的。市区之外的乡野,都属于另外一个行政区划的政府在管了。比如有县政府或区政府什么的。这样,西方政府之间专业分工挺强。虽然外国也有一些城市,把郊区甚至更远的地皮划了进来,学名叫广域市,但他们这个“广域”还是很小很狭窄,跟中国的市比(尤其是那个重庆),那是两个概念。中国的绝大部分市是典型的城乡合治型,市政府总会有一个排名比较靠前的副市长分管抓农业。中国的市什么都要管,虽然“有限政府”的概念已经提了N年,还是不见变化。你不管也不行,出了问题老百姓骂娘第一句就是“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来管一管?”外国的市长来访问,中国的市长出面介绍情况,辟头第一句就是,“我市是山东省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大蒜种植基地!”外国市长直接蒙掉。
多插一句,虽然日本、台湾、韩国都采用了城乡分治的西式区划,但我认为城乡合治型政府目前阶段还是比较适应中国的国情,不赞成有的专家提出的激进改革方案。中国这几年城市化太快,今天的麦地明天就变成了高楼,要是城乡分治,过几年就要进行区划调整,民政部地名区划司的兄弟们要忙死。还是等到中国基本实现城市化再说吧。
作为一个中国人,本人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什么东西能顶就顶能替就替。比如香皂用完了,我就用透明皂洗脸。透明皂又用完了,我就挤一点洗发香波。只要能去油去汗就行了。还真的有一次什么都用完了,我随手抓了一把洗衣粉,把自己洗得人五人六出门开会去了。懒人啊!
待续
日期:2011-08-29 18:37:09
(九)
中国文化与西方不同的第四个特点是模糊性。
虽然许多人把这个特点称之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之一,他们而且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发展起来的元凶之一。但是,我还是用中性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和老外交道越来越多,如何对待文化差异是个普遍问题。我觉得文化差异这个东西,跟科技差异不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然优劣。好比南方种稻北方种麦的差别,是客观的,也是中性的。
我记得当年大学毕业时,要写篇毕业论文才能混到那个证书。我的导师,那个哥们,在炒股办班挣外快之余,抽空给我辅导了一通当代国际经济研究方法,直接把我讲得入定了。按照1992年以后在中国大行其道的西方经济学,最时髦的经济论文,一开篇总是先整上几个模型和公式,陈列一堆统计数字,利用这个数字搞个线性回归分析,画出N条线线,然后在线线旁边加注一堆阿拉伯、英文和希腊字母。如果到这个时候你还能保持头脑基本清醒,好了,他就可以用人话跟你讨论一下经济问题了。
这就体现了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我丝毫没有贬低人家的意思。精准、严谨、量化、标准化、用数据说话。在定量的基础上,再来讨论定性的问题。人家这个搞科学的态度相当赞。据说,有个美国学者,为了弄一篇不长的论文,整整搞了20年社会调查,用海量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你觉得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就没有人性。现在,如果我把这个贴子发到美国论坛上去,就凭我这种每发一贴三个观点的德行,肯定会被美国哥们拍死,回贴估计都在质问我:你依据什么数据和哪些事实得出这个观点的?而中国哥们一般不会这么问,因为文化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国哥们的回贴一般是,“你这个观点纯属扯旦,听着,老子的观点是……”
在中国经济学领域,由于九十年代实现了一次由政治经济学主导向西方经济学主导的大转变,量化分析、数理统计、运筹学、博奕论如日中天大行其道,就苦了我们这一帮数学成绩太差喜欢坐而论道的学生。中国经济学界的金饭碗,基本上被以杨小凯教授为代表的原来数学专业的同志们雀占鸠巢,许多九十年代中国培养的经济管理类学生被迫改行,有的人甚至流落到新加坡。
我同意,西方注重精确的文化性格促进了科学技术比我们更快地发展。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科技发展还有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原因。这个方面,研究明清史学的各位专家几乎成果如山,我就不再乱讲了。
模糊,而不是精确和标准化的特点,渗透到了我们中国各个方面。
我们的中医,一味药可能有数百种不同的生物成份,反正有效,你吃就是了。致于哪几种成份起作用,各起什么作用,到现在没搞清楚。如果再把几十味中药合成一个复方药,那成份就更复杂,把企图研究明白的搞药学专业的哥们难死。
我国的白酒,镇厂之宝不是酒库,也不是保险柜,而是酒池里的泥。我以前到贵州一家酒厂跑业务,发现他们的宝贝窖池重兵把守,生怕我偷泥。因为泥里包含数百上千种微生物,是这个池子连续几百年不断酿酒的产物,决定了酒的品质。所以,在中国,五粮液味道不同于老窖,茅台味道不同于红花郎。至于这几百上千种微生物的含量和工作机制,中国人到现在也搞不清楚。所以不可复制的名酒们会继续名贵下去,投资股票市场的兄弟可以考虑一下。
我们的中餐,一百个川菜馆子会做出一百种回锅肉来。可能还不止一百种——如果一个饭店有不同师傅掌勺的话。所以,标准化的麦当劳可以在全球复制。中餐呢,现在已经大行世界,无处不在,但其经营模式却跟麦当劳根本不同,而且永远不可能相同。
待续
日期:2011-08-29 21:38:50
(十)
我回来了。我们的文化第五个特点是很形式性。
形式主义害死人,这个东西大家都批臭了。但是呢,还在无处不在。我在自己呆过的每个单位,几乎都是深受其害。估计兄弟们也有这个体会,你想一想,你最近手头忙的事儿,对社会有实际意义吗?对自己有实际好处吗?如果发现没有的话,不干了行吗?不行,那这就是形式主义了。
中国式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是面子文化。我们整天家给别人面子,也在被别人给面子。比如兄弟们顶贴子就是。但是面子到底是一个什么东东,恐怕我们身在其中,心照不宣,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没有人认真思考过。但是外国人是思考过的,因为他发现了中国人身上有这么一个突出特点,回国去以后就很想向自己的同胞描述描述,而他的同胞们没有心照不宣的能力,所以他就有必要深入思考面子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前面我说,文化特征都是对照出来的。
有个美国人叫明恩溥的,清末住在中国山东恩县,二十年如一日地传教。他整天观察中国人,后来在美国出版了许多关于中国人的书,其中《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的乡村》最值得一读。我是不是有书商的广告贴之嫌,以后不推荐了。
这哥们对面子有个定义,不同的译本上还不大一样,大致是:一个中国人,你必须在特定地方做某种特定的事情或者说某些特定话,你就给了另一个中国人面子。至于这些特定的事情或特定的话是不是有用处、是不是符合事实、是不是你的真实想法,都无关紧要。
这是我见过的面子定义里面比较靠谱和比较经得住推敲的一个。
以面子为核心的形式主义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比如省上发了文件,下面各市要开贯彻会,紧急一点的,要开电视电话会,主要领导出席,要指出,要强调,要布署,然后弄一个报告,叫做我市关于认真落实某某精神的情况报告,及时整上去,你就算给了省上面子。省上呢,收到一堆下级的贯彻报告,其实内容都基本差不多。去年有个市不是在抄袭时把别的市名都给抄上去了吗。上级心里有谱的,关系一般的打个圈就存档,关系好的下级,就要给个批示:“某某市的做法很好,转发全省各部门学习。”这就又给了下级面子。懂行的哥们研究一下领导一年的批示记录和被批示记录,就大体把他的人脉摸个差不多。
但一个文化注重形式并不一定全是坏的方面。写得累死我了,待续。
日期:2011-08-29 22:33:15
(十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