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19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人总说,舍小家,顾大家。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没水小河干。中国人还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新中国以来,“大局意识”就被提到更高了,可不得了。中国人处理问题,总喜欢把任何扯得上边的事情统一考虑,即使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实际帮助,至少可以让领导们感到这小伙子考虑问题比较全面。西方人,虽然如前所言,不否认事物的联系性,但强调一是一、二是二,研究的方面太多了让人感到头晕。

  然而,从文化或者说哲学的角度,到底什么是整体,什么是局部,尤其是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什么,中国人内部也有争议和斗争的。回顾60年来的历史,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有许多可以说道的地方。
  待续
  日期:2011-08-29 13:46:35
  (六)
  建国以来,站的哲学角度对整体性问题思考最深的政治人物,是毛爷爷。邓是一个关注现实问题的人,虽然他的执政艺术和治国理念体现了同样高深的哲理,甚至给人以思想上的美,但是我相信,邓爷爷他自己根本没有兴趣从哲学那么大老远的地方起步,来思考各种火烧屁股的现实问题。
  但是除了领袖,还有人在研究整体性的问题,他就是中央党校的校长杨献珍。这个湖北佬是个牛人。只要稍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到他。因为他与毛进行了一场哲学争论,就是“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之争。虽然建国以后我国的各种争论是很多的,但我觉得这场关于整体性的哲学争论实际上是站得最高的,它实际上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新中国文化的演进方式。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许多现象,秘密就在这里头。

  关于这场争论,现在已经早就不是什么禁区了,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出来了,评论多得很,所以请版主不用警惕我。
  我自己没有深入地研究各种资料,我只说说我的个人的一点理解。我强调,我认为自己的理解不是不一定对,是一定不对,只供你参考一下罢了。
  这个事情的内容基本上是,毛曾强调过“一分为二”,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后来出了一篇文章,认为“合二而一”同样重要。结果,从哲学观点分歧后来变成了思想批判,这个湖北佬没少被修理。这是一个关于事物整体性的命题。两种观点肯定都认为,一个事物是存在两个方面的。然而,前者不否认一,但落脚点于二,后者不否认二,但落脚点是一,我们姑且称为二论和一论。

  这不一样吗?不一样。
  如果我们的思想认同一分之二,那么,一个事物是有两个方面的,两个方面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一定独立性的,那么说,坏的方面就是可以去除的。比如,具体到文化上,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把它分成两个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我们必然的政策取向。一分为二,就是这个政策取向的哲学基石。
  合二为一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认同合二为一,就会更加倾向于接受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事物只有一个,两个方面不具有独立性,甚至两个方面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任何方面只是统一事物的一面,如果你接受这个事物,你就必须接受他的两面,你可以去从两个方面更深刻地认识一个事物,但是你不可能把某个方面完全剥离出来。

  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那么就应该是,精华和糟粕都是存在于统一体中,我们如果不是想完全拒绝传统文化(实际上也不可能),就必须接受两个方面的统一存在。我们不太可能把传统文化像晒场的苞谷一扒成两堆,然后把不喜欢的那一堆挑去沤粪。当然了,我们可以在历史发展和演进中逐步去消除这些糟粕,事物总要发展变化的。

  楼彻底歪了,真对不起兄弟们。可能误导人了。但回新加坡难了,他就那么点事,讲得基本差不多。要不我们就重开个楼什么,好把楼名起正。
  待续
  日期:2011-08-29 14:24:22
  (七)
  继续聊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从上一贴我们发现,文化是一个老大老大的问题,但文化的根在哲学。所谓哲学决定文化,文化再决定政治。在西方,法国文化为什么那么牛逼,就是因为哲学家多呀,根哲学家比起来,拿破仑算老几。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等,有很多只。德国哲学家也他妈相当厉害,大师多得让我简直感到绝望。
  不发感慨了,回到刚才那个一和二的话题。如果普通中国人看到大领导们争论这么玄乎的哲学问题,可以认为是因为其三餐过于丰盛。其实,这个哲学问题太重要了,甚至不光是影响到文化政策,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政策,比如我们如何认识和如何对待把农村划分成地富反坏右和贫下中农的问题。所以看似学术玄谈,实则现实搏杀,水深了去了。

  中国高人下棋,都是提前很多步洞悉来者意图,然后在外围见招拆招,结果围观者看到的好像都是废棋。哪像我啊,连车带炮地压过去围着人家光杆老帅,一步一将,连将20下。其实我狂抡王八拳不是为了寻找快感,而是因为我一松口对方就会围住我的光杆老帅连将40下。
  高手下棋不将军。
  几十年来,虽然我们中国文化具有一个极重整体性的性格,但仍然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大破大立。不然大革命前面怎么要冠上文化两个字呢。中国文化的破与立的问题,我在以后贴子里会专门探讨。
  另外向兄弟们倒个歉,因为我的贴子里错字太多了。我随写随发,不想倒过去检查。我是个超级懒人,如果让我回头去检查,一折腾连写下去的情绪都没了。曾经有一回,手头紧张,跟一个搞出版的兄弟商量,联合编本书挣一票,列出了题纲,找到了可供抄袭的大量资料,结果弄了两章,我再也没有耐性而放弃了,被骂惨。所以请大家谅解我,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他妈的难能可贵了哈。

  继续,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第三个特征,通用性。
  待续
  日期:2011-08-29 16:31:51
  (八)
  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第三个特点,通用性。

  有一次,我到宜家超市去转悠。我发现一个很新鲜的玩艺。就是六七根镀铬的金属丝,稀稀拉拉地围成一个球型,然后加上一个木柄把。我想破脑袋也不知道这个东西能干什么用。叫来他们的人一问,原来,你煎鸡蛋的时候,先把几个鸡蛋打到碗里以后,可以用这个专用工具把蛋清蛋黄扰均匀。额底神啊!真感谢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要不然我们中国人估计再发展两万年,也不会有人想到要发明这么一个专用工具出来。

  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不太注重专用性。
  中国人发明的很多东西都具有老少通吃型的特点。在厨房里,西方至少需要二十种工具的活路,中国厨子一把菜刀搞定。(当然我们也有其它工具的)。在餐桌上,西方刀叉勺一摆,那个气质!但中国人认为这种气质应该用在医院手术室里去,许多中国人吃一顿饭只需要两根小棍就可以搞定了,连个勺子都不用。有次我到上海,被请去腐败,一看见他们精密的“蟹八件”,就很怀疑这是不是上海开埠以后西方理念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如果这个东西是原创的,那无疑说明上海文化很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性格,难怪阿拉们的经济发展那么好。

  哪个圣贤说的来着,君子不器。就是说人才也要通才,专才们不算君子。小到餐具,大到汉字的理念、政府的组织,中国人都能体现通用通吃的气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