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加坡,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不太重要的公司测验。一个新加坡哥们监考,那个郑重劲的,西装领带,我那年结婚时好像也没有这么郑重过。他们规定交卷后要统一离场,咱中国人哪有这个自觉啊,交了卷,又没有什么做弊的可能了,走得慢就赶不上停靠在巴楼的二路汽车了。几个兄弟拔脚就走,现场就乱了。那个监考的一声怒吼:不许动!!!把大家给吓的,看他怒目相向,面如猴臀,只好老老实实又静下来。
后来,我发现新加坡人对考试极有敬重感,规矩和程序一丝不苟。而且,他们学校里的考试更不得了。我考察感到,这应该与中华传统有某些关联。古代中国人实际上极重考试,赶考是人生大事,科场做弊要杀头。这种视考试为某种神圣的传统,在海外仍有遗存。我们现在倒很少了。除了高考还基本正规,其余的那个那个啊。
程序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体现敬重与威严。有时候形式和内容不能一分为二,需要合二为一。内容是很虚的东西,需要形式来体现。所以,重形式的传统应该不能完全和形式主义划等号。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形式性,包括面子,源头上应该追溯到周礼那儿去。商重巫,周重礼。礼这个玩艺对生产生活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病了饿了找他没用。但礼这个形式,又规范着社会等级秩序和诸侯关系。你按礼的要求,在特定时间地点,干点特定的事儿,说点特定的话,等于表明你尊重现行的秩序,也是以行动告诫别人要尊重这个秩序。所以,天下无礼则乱。孔子对周礼崇拜得稀里哗啦。后来,诸候强而天主弱,而诸侯不管再强,都还要继续守礼——这就纯粹是给天子面子了。真像明恩溥教士的定义一样,这些特定的话是不是诸候们的真实想法,都无关紧要。但你必须要说,不说就是礼崩乐坏。
文化五个特点说完了,其实这远远不能完全覆盖我们的文化特点,只是我自己的突出感受罢了。比如有人就认为,抹杀个人的独立性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还是那句话,见仁见智吧。
待续
日期:2011-08-30 03:22:41
(十二)
被人拉出去喝夜啤酒,二半夜才回来,睡不着,写几个贴子发了吧。近期要出长差,可能会耽误一段。
衷心感谢网友“夜风吹草如浪”的贴子,受教了。因为我的知识有限,而且发贴不是做论文,所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逻辑不严密,错字挺多,事实上也没考订。连引用名人的话都是凭记忆写大意。所以,除了你指出的以外,问题肯定还很多。希望你能更多地指出来,特别是事实性的错误,免得把别人误导了,再次感谢兄弟!
网友suiguofang关心提醒说题目越来越大了,会把握不住的,谢谢!嗯,这样的,你们也看到了,从一开始呢,我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心态。我是个超级懒人,以前没发过贴,这回偶尔看到有几个兄弟正围殴李光耀,就发了几句议论。写了几行发了,就去了趟卫生间,回来惊奇地发现还有回贴的人呐。就这么着,在大家的起哄下,写到这里来了。
应我建议,版主已把楼名改了,成了“漫谈”新加坡和中国崛起。这样“楼歪歪”问题解决了。既然是漫谈,就没打算把握什么东西,所以应该不会出现“把握不住”的问题。但是才疏学浅,写着写着精尽人亡倒是很有可能。我在这里先声明啊,兄弟们不要以为我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些贴子到最后会从方方面面共同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性的东西,那样会失望的。我没有结论,也没想要把握什么。这个声明,也是先给自己减压了。
以前不仅很少发贴,而且很少在公共场合和会议上发言。鲁迅是个文风肃杀的酷哥,他一次去给人演讲,铁着脸第一句话是:“我不觉得我的话能让诸位感到有用或者有趣,既然推托得太久了,所以不得不过来讲几句。”(没查原著,大意如此)。他太有范儿了。但我不认为他是在装酷,这可能是实话。我在很多时候,在会上走神,或者在贴中潜水,是因为真诚地认为既然说话不能让别人感到有用或有趣,最好保持沉默。
我想,这个贴子肯定不会像长江那样能见天见海,而是像塔里木河,最后消失在茫茫沙漠。即使如此,如有兴趣,一起顺流而下看看胡杨也是好的。虽然沉默是最好的人生状态,既然有幸开贴,就继续漫无目的聊吧。
待续
日期:2011-08-30 03:23:35
(十三)
我曾经是一个文化狂热者,可以在一处残墙断碑前站上一天。我痛恨破坏文化的人。一听到别人指着说,这个地方有个什么古迹,可惜毁于抗日战争,我就扼腕。又听到别人说,原来有一屋子什么藏书,文丨革丨时给烧了,我又顿足。一直到30岁出头的时候,我都是这个德行,可能属于文化愤青一类。当时我的心因为热爱文化而受的伤,好像比文化自己受的伤还多。
当人渐渐长大,心态就开始平和。也要感谢中国的崛起,使我们的整体文化心态更有自信,能够客观看待许多问题。从1949到1979年的30年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剧烈演进期。可能有兄弟不同意我说演进,他们认为如果不说演退,最多也就是个演变。但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文化始终在演进。虽然我们道路坎坷栽过跟头。虽然我们想要减负前进却丢掉了一些不该丢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取其精华、易除糟粕”的思路,逐步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张国荣电影《霸王别姬》,穷形入微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京剧名家的困惑冲突和进退失据。(当然这部史诗般电影的主旨不止于此)。郭德纲相声《中国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也有对那个时代的解读,把十年泪水都付之一笑。在那个时代里,众多文化名人被迫害致死,文化被限制和摧残,这个认识大家没有什么异议,文丨革丨结束后中央已有结论,就是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定。
从这个角度看到的历史,兄弟们都是很熟悉的,我不再多说了。但是,从文化演进角度全面观察,1949年以来这段历史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扫除文盲、妇女权益、婚姻自由、废除农奴、废除土司、打击会道门、宗教改革、汉字改革等等。历史就是这个样子,错误的、正确的、出发点正确但矫枉过正的、出发点错误但歪打正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作用力,共同塑造了今天中国的现实。
就说说妇女权益吧。
我们进入近代以后,世界四个大文明里面,只有西方主要是欧美国家,妇女地位相对较高。中国、伊斯兰、印度三个文明仍处在传统社会,妇女地位相当低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存在。1950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明令废除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权益等基本原则。
今天的中国青年,可能有人从来不会感受到这部法律以及此后一系列政府努力的影响。但是,对照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一夫多妻仍然存在,妇女教育、妇女就业仍然是广有争议的大问题。在今天的印度,妇女地位仍然低下,相当一部分女童仍然难以上学,包办婚姻仍然盛行,甚至有的印度留学生要从欧美回国去奉命成婚。
有人说,中国当然要比他们强,跟这些国家对比,太没有出息。其实不然。
待续
日期:2011-08-30 03:24:42
(十四)
1950年的中国,在各个方面,并不比印度、伊斯兰两个文明更有优势。
我们的人均GDP低于印度和多数阿拉伯地区,我们的文盲率跟他们不相上下。我们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家底比印度要差得远。(这可能就是印度人看不起中国而冒然发动边境战争的原因)。1950年的中国现实是,中国妇女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城乡的富人甚至小康之家纳妾现象比较普遍,包办婚姻是社会主流,父母作主的思想根深地固。新中国成立伊始的中国,仍然是一个鲁迅说的“移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保守国家。我们的改革难度,一点不比印度和伊斯兰世界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