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16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伊斯兰文化。这个文化也很有特点和个性,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有深入论述。其分支有五。一是阿拉伯文化,包括阿拉伯十几个国家。二是波斯文化,就是伊朗,考虑到阿富汗和塔吉克也是波斯语系的,可以算进去。三是突厥文化,土耳其是老大,小弟有前苏联中亚四国(土乌吉哈),加阿塞百疆。四是马来文化。印尼、马来这些马来族系的国家。五是印度的伊斯兰文化。巴铁和孟加拉。

  第三,印度文化。南亚国家,印、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少,人多。印度文化是核心是印度教,也有少数佛教徒。
  第四,中华文化。后祥。
  四大文化的边缘,有许多可此可彼的交叉地带。比如东南亚是中印伊三大文化的交汇点。巴基斯坦实际上是印度和伊斯兰文化的交集。四大文化边缘,也可能存在个别独立的小文化。比如日本文化、犹太文化、黑人文化,这些小文化受到大文明的深刻影响,所以也有人争论其是否具有独立性,坚决否定他们的独立存在。比如,犹太文化除了犹太教就是彻头彻尾的西方文化。

  大背景交待清楚了,我们就来仔细看看我们最亲爱的中华文化吧。
  待续
  日期:2011-08-28 16:38:38
  同志们好,同志们掐架辛苦了!
  没有想到一回来看到这么多个贴子,真是太给面子了,害得我都找不到我的前一个贴子不知道从哪儿接着说了。不过兄弟们不要互扁,大家都是希望中国能好!你们这一掐,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像一个好心请客的人,发现客人们在自家的客厅里发生了一场群殴,也拿不准自己是不是也该负些责任。
  讲到中国文化了吧。大家发现没有,世界的四大文化,体量基本上差不多,都是十几亿的人口(伊斯兰接近十亿)。但是五百年来天下大事,就是一个揍三个。结果又揍成两个群体,揍人的西方文化和被揍的东方文化(远东两个、中东一个)。
  新加坡这个岛屿很有意思,就是他的四个民族恰好来自世界四大文明。虽然华人居多,但老李内心不想以被揍文明自居,他的文明取向当然就是那个那个那个那。

  刚才有个兄弟的贴子里有提到关于中国小姐在新加坡的事,我其实昨天就想写,又怕大家好奇我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所以就没有敢写。今天写到文化,后面我会提到这个方面的事情的。
  嗯,文化。
  这个方面,坦率地说,我几乎绝望地认为,一个有点起码规模的民族,几乎永远不可能摆脱自己的文化,无论他自己怎么想摆脱。如果你来个反证说,今天日本与200年前截然不同,判若两日。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不同不是一种摆脱,而且文化自身的历史演进。即,不是横向由A到B,而是纵向由A到A+。他还是他,别以为换个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了。作家史铁生在地坛看到一个小孩子,这哥们神刀刀地思考说:“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在中国当作家容易走火入魔,大家入市需谨慎)。今天的中国文化,难道无关秦关汉月吗?所以我绝望地认为,民族文化几乎不可能摆脱。不过,我庆幸自己所属的文化还挺不错。

  即然无法摆脱,中国文化就必然伴随中国崛起,也必然在新加坡等华人地区长存,虽然靠边站。
  待续
  日期:2011-08-28 17:23:21
  因为文化几乎不可能摆脱,所以“脱亚入欧”不现实。因为文化的演进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所以指望演进到西化,几乎不可能,退一步说就算有可能,估计我们最近几辈是看不见。有人还提出中国现在已经很西化了,我说呢,这是中国文化对外部环境的正常反应,是自身的演进。任何一个活文化而不是考古意义上的文化,不可能不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何况人强我弱,人揍我痛,可供吸收的东西相当多。所以,主张西化者可以关闭此贴了,我不会讲到那里去。

  文化特征影响着国家性格和行为。中国的文化特征,自古以来表现为一种自在,而不是一种自觉。这是因为特征是对比出来的。对比则需要找到等量齐观的文明。中国人去越南、韩国,他们是中国的子文化,所以怎么比怎么像中国。(虽然这两小儿现在非常希望自己长得像邻居)。这么比,找不出来什么文化特征。
  但是,如果有一个等量齐观的文化出现,情况就会根本不同。想一想当年(东汉是吧),白马驮经,佛祖西来,给中国造成了很么大的文化冲击!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到三次惊天动地的灭佛运动,中印文化的撞击影响之大,值得有兴趣的兄弟去研究。东汉末角的“五斗米道”兴起,标志着道家学说变成了道教,这是中国文化被外来佛教激发之后的直接反映和向前演进。然而,中国地理位置实在太偏,海陆交通条件实在太差,所以,两千年来,除了上述一点管窥外,我们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像样的文化对手,三教慢慢就同流合了污,共同构成我们的文化基石。

  中国文化自觉一直就拖到了1894年。大炮一响,鸦片万两。大炮再响,园子点了。这一次不同以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文化意义上等量齐观的文明,不幸的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上,已经完全不能齐观。中国文化是被揍醒的,眼睁开时已经是个乌眼,这个世界,已完全超出了中国人的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历史又没有留给中国人任何文化理解的时间。

  让我带兄弟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文化反应吧。虽然我们很心痛,但这是历史。
  待续
  日期:2011-08-28 18:18:51
  上个贴中的1894年写错了,应是1840年。对不起。
  上贴说了,要回顾近代史上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反应,对不起这个题目太大了,讲清楚恐怕要一千万字,我发现实在吃不下来。随便聊几个故事,大家可以去管窥一下和感受一下。

  ——“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七万里,所经过者几国?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这是1842年5月道光皇帝要求部下去给他搞清楚的问题之一。(引自北大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此书大好,网上有电子版推荐!)鸦片战争是1840年6月开打的,此时已经昏天黑地的打了两年。中国的最高战争决策者,竟还没搞清对手哪儿来的,基本是个什么情况。其实,这是因为一败再败才问的,如果打赢,道光永远不会问。从深层次上讲,华夏不悄了解夷情,在文化上相当的自我。

  时间到了1905年,朝廷已经病得带上呼吸机插了一身管子,为了救局,才派了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虽然之前李鸿章也出过国,但到一拔老兄,才算从国家行为上“正视”西方社会制度。
  这时,距道光爷当年亲切关怀英国女王他老公,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这就是中国文化做为一个原发性的大文化,无论是兴是衰,一旦进入历史通道,其惯性或者说隋性,实在太大了。
  应该说,中国百年屈辱史,在文化上考察,是有许多必然因素的。总有人说,如果道光不撤林则徐的职,会如何,如果林秀清们不搞内讧,会如何,如果方伯谦不临阵逃跑而去学学邓世昌,会如何,如果袁世凯倒向了谭四同,又会如何。他们认为如果上面任何一个偶然事件发生了,也许1937年发生的,就是东京大屠杀而不是南京大屠杀了。其实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待续 吃饭去了,晚上见
  日期:2011-08-28 18:58:07
  今天中国人的眼睛,已经随着中国文化一起向前演进了,所以,我们不能替我们的祖先思考。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