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15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民族是殖民地的产物。英国殖民史是新加坡的一段重要历史。中国人有时候很难理解别的国家的思想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别国历史不了解。我们中国人不太喜欢去深入研读别人的历史,因为二十四史就够读死人的了。但是,任何国家和民族的行为,都是在他们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大国,必须与几乎所有的国家打交道,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比如我们多数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往往仅限于五月花号运来一船人、来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制宪会议决定建国、华盛顿两届后自动回家种地、爱迪生发明灯泡、林肯打了一仗解放黑人、望厦条约和八国联军、上甘岭和尼克松、克林顿被一个女的告了、大楼被两架飞机撞了。仅此而已。其实美国三四百年的历史,虽不如我们的长,但内容也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个国家走到今天相当不容易而且相当复杂,我们不了解这些,就非常容易简单地作出战略误判。当然,这个批评对于美国认识中国一样适用。

  靠,我怎么扯到这么远去了。
  中国、韩国、越南等把殖民史(或半殖民地史)看成血泪史、屈辱史、痛苦史,因为这些国家原来独立好好的,被人一顿暴打变成了殖民地。新加坡则不然,它原来不存在国家,因为殖民才形成政治实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许多新加坡之类的国家都把殖民史看成历史遗产——如果不叫历史财富的话。英国前殖民地俱乐部——英联邦,除了斐济共和国在前年的时候因为拖欠会费被开除掉了,还剩53国,真是济济一堂哈。新加坡也是成员之一。

  我刚才说了这么多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认为,欧裔这个所谓四大民族之一,在新加坡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存在。新加坡需要这种一个民族还证明,自己是东西的“交汇点”和东西方的“窗口”。于是老李就把祖先和英国有染的兄弟们都归纳进了这个民族。——希望这个民族的兄弟看了贴子不要来找我打架。

  待续
  日期:2011-08-27 21:28:58
  本来是要分析中国的社会文化的,从新加坡讲起,结果困在岛上出不来了。呵呵。那讲就讲个够吧,从南洋逐步向中国讲,从华人文化的边缘逐步向文化中心讲过去。
  几个少数民族讲完了,最后是:新加坡的华人。
  新加坡华人分为两类,一是老华人,就是改革开放前到新加坡的人;二是新华人,就是其后来的人。
  新加坡的老华人,从该国公开的统计资料上看,依次是福建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他们一直这么公布,其实这几个概念听上去是有交叉的,比如客家人很多是福建人。我的理解是,他们是根据语言统计的,因为老移民喜欢按语言和籍贯聚居分类,甚至从事什么行业都有按方言分了工。这样理解是:讲闽南语的、讲广州话(粤语)的、讲潮州话的、讲客家话的。

  据我观察,岭南四大方言在中老年当中仍有很大市场,年轻人都去讲英语,年轻人之间流行英语交谈,有些年轻人也学习普通话,不过年轻人还是能听懂他们父辈的方言话。因为我的英语过于差和中文过于好,上街一碰到两个华人男女操着流利英语说说笑笑的,我就很生气,希望他们失足摔下扶梯。
  新加坡的新华人,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移民出来的这帮兄弟姐妹,是新加坡的新生力量,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技术领域。他们有的入了籍,也有的持有长期留居准证,保留了中国籍。由于移民条件较高,新移民群体上平均素质比老移民要强,也造成了一些矛盾和怨言,叫嚷中国人太多了。我没有查到详细的资料,但新加坡全国常住人口500万,其中本国公民380万,这一减就出来了,120万人中国人至少占一半有吧。新加坡政府称(朋友讲的我没有找到出处),新加坡人口容量设计是在700至800万。那么除了自己生,他们至少还有100万人的移民容量。有想移民的兄弟可以留心打听打听,反正老子打死都不移民新加坡。

  关于新移民,我还要多说几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对外移民的量相当大,现在全世界的华侨社会——从美国到英法,从东南亚到非洲,从加勒比海岛国到澳大利亚——都正在发生一次重大变革,就是新移民取代老移民,成为华社的主流。
  在世界各国,新老华人截然不同。
  老华人许多是劳工后裔,文化水平较差,工作以商业和饭馆为主,老华人多半讲粤闽一带方言,许多人已被基本同化讲外语,老华人多半信佛教或者道教,有的改信当地主流宗教。老华人与国内联系较少。
  新华人多数是经商、留学、通婚等出国的,文化水平较高,工作范围相当广,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兼通外语,许多人根本不信教,属于四六全不怕的主,天塌下来当被盖。新华人与国内联系紧密,你政府移民政策只要一松,他就会再从国内引一群中国人过来。
  海外华人群体实际上是值得研究和利用的,也是需要关怀和保护的。可惜我们的政府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外交使馆还没有转变作风,衙门气太重,只管签证收费。希望有关人士能够重视。

  待续
  日期:2011-08-27 21:59:16
  民族和社会讲完了,那么新加坡是什么文化?多元文化吗?还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加坡文化?
  多元文化社会的祖师爷美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种是鸡尾酒理论,或者叫融炉理论,认为美国社会是统一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多个文化元素融合和发展而成的。另一种是色拉钵理论,认为这些文化元素各是各,只是被装在一个叫做美利坚的钵子里罢了。
  我观察的结果是:新加坡是典型的色拉钵文化,四个民族的文化并没有融合,更不可能在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文化。在这四个文化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新加坡文化性质的,恰恰是那个占1%比例的民族所代表的文化——西方文化。
  研读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政策,从多个方面角度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新加坡的发展目标,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英美式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西方国家经常骂他是东方专制,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实用主义的新加坡为了活下去的必然选择,前文已经说了,不再多说。虽然中国影响日深,但新加坡生死存亡取决于美国的基本现实,决定了新加坡必须把西方文化作为国家的头号文化。

  那么华人文化呢?套用前面贴子里曾用过的句式,在新加坡政府眼里,华人文化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仅次于西方文化。那么处于西方文化之下的华人文化是一个什么生存状态呢?新加坡华人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待续
  日期:2011-08-27 23:14:43
  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文化边缘上的支流文化。台湾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各国华侨文化也是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把新加坡文化放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一并观察研究,探讨促成中国30年惊天大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欧耶,我终于从小岛上绕回中国大陆了。
  世界国家很多,但是实际上文化不多。由于文化是个好东西,所以大家都想有。这个可以有。但是,如果某个国家硬说自己有多少舍我其谁的独门文化,那就比较扯旦了。世界上的文化,大而言之也就那么几个。韩国人自从攒了点钱以后,就想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于是乎,一时间,在韩国,连辣白菜的缸里都滋滋地冒文化。这他妈的根本不是文化现象,而是披着文化外衣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放眼世界,世界级的大文化有四家,然后又各有一些小分支。篇幅有限,我只列出来,不作论述和评价。
  第一,西方文化或者称基督教文化,这是当前人类社会最强势的一个文化,从大航海开始,已经称霸500年了。其分支有三:一是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教文化。二是以法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或者称拉丁文化。三是以俄罗斯和东欧巴尔干国家为代表的东正教文化,也有人叫他斯拉夫文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