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17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们看见英国女王,会想到武则天或者吕后,那是女人干政;看见英国首相,会想到吕不韦,这是宰相专权。再一联系,女人干政就是错的,因为女人根本没有执政能力,结果呢,大权旁落到宰相手里了。前因后果,很符合逻辑,加十分!耶!!又看到了议会,那是群臣交哄。这样一弄国家不乱吗?这对谁有利?哦,首相会希望看到这样,如果群臣一致了,他还能专权吗?所以虽然这个小子表面很中立很公平,咱们祖先已经由表及里,精确洞察出挑唆群臣交哄的幕后黑手。

  政治乃是文化之果。这就是当时我们祖先眼里的西方政治。
  究其根本,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当时几乎没有交集。甚至连西方与伊斯兰之间的十字军东征和新月旗西征这种交集都没有。朋友相互认识。仇人不好,但仇人至少相互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认识!
  在西方,曾经有人以为有交集。他们听说了,在中国,基督教这几年发展形势喜人,还整出一场宗教战争,占领之地,三教全废,六流禁光,只许拜上帝,那是相当的牛逼。于是基督教会派教士到了天京,见到了洪教主。他被告知,上帝除了耶酥还有儿子。我敢说,对一个教士来说,中国人这个新发现绝对比哥伦布当年的发现还要震憾。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就是!
  然后还有更震撼的。洪秀全一指,这是老三、这是老四……哎,秀清啊,老五今天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缺席外事活动不跟我请假?
  我没有看到后来西方站在文化高度上的有关评价。只知道后来英国人和美国人组织了洋枪队。
  待续这回真的要吃饭去了,我九点回来哈
  日期:2011-08-28 21:59:15
  在晚清思想史上,体用之争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命题。其实呢,虽然洋务派用卖力气,而且阻力那是相当的大。鲁迅指出,中国是一个连移动一张桌子都需要流血的国家。可见当时中国保守到什么程度,现在的中国人是根本无法想像的。
  所以,在这里,我谨代表我自己以及陪同我在海外相依为命的几条新加坡籍小金鱼,向晚清致力于改革图存的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以及他们的家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大名臣造就了“同光中兴”,使我国从表面上看,似乎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并驾齐驱。然而,如果我们从最最具有根本性的文化层面上观察,就会发现两者有根本的不同。日本的学习,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科学技术的全面学习。当时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引进西方人口来改良人种。而中国的学习,主要仅仅限于科技、军事两个方面。

  虽然不可否认文化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必须指出,在不同的领域,文化的含量是不同的。或者说,不同领域的文化承载量不同。政治制度,毫无疑问是文化的最为重要载体,其次是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而技术、军事两个领域,偏偏是文化承载量实在太少的,可能还不如西餐呐。所以中国虽然引进了不少技术,我们拥有了江南造船、汉阳制铁、开平煤矿、北洋舰队,但是在文化意义上说,实际上,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文化还是根本不认识西方文化!

  干脆直接讲明了我的结论,那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直接认识的努力始终没有成功。或者说根本没有主观努力过。西学为体,排斥在前,盯住军事和科技领域就是接下来的必然选择了。1894年,甲午战败,举国震惊。从1894年至1911年的15年间,中国留学生蜂拥而去日本。用鲁迅印课本里话说:上野的樱花下总不少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

  也就是在这十五年间,中国文化,在日本这个介绍人无意的帮助下,认识了西方文化。
  待续
  日期:2011-08-28 22:04:07
  这个贴子应该发在前一个贴子上面的,怎么给我删掉了
  作为一个虔城的基督徒,我想那个教士哥们一定是在精神崩溃的状态下离开中国的。然而他万万不会想到,如果他肯在天京多住几天,他甚至可以有幸与上帝本人亲切会晤——当时上帝经常会下凡到中国,附在杨秀清身上安排布置下一步的革命工作。
  我这里没有要贬低太平天国的意思(当然,更没有捧它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从这个故事,咂摸一下当时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望的情景。

  雾中看花水中望月,没有人给你一双慧眼。
  一番折腾,大家终于干掉了太平军。这时,云南、陕西和甘肃又乱腾了。与后来被大书特书到神话的太平军不同,这个乱腾后来史书中往往讳谟如深,一笔带过,建国以后尤其是如。其实这个事件不比太平天国小。建国前叫同光回乱,建国后叫回民起义,我言从后者吧。起义军领袖,西北白彦虎、西南杜文秀。篇幅有限,感兴趣的兄弟们自己去深入研究吧。

  对于那个时代,我所思考的问题与历史书上的课后题不同。二十年前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世界上另外两个大文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时以起义军的形式在中国发难。就差阿三没来中国发动起义了。
  当时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国在1840年以后出现的文化危机或者文明危机的表现。通过后来对太平天国的研究,我又认为此事似乎与基督教没有多少关联。洪秀全的基督教知识似乎远在本人之下。那就是普通的中国农民起义?也有点不像。因为中国农民的特点是,只要12点饿不死,11点半绝不会起义。而太平天国是在大家日子基本还过得去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动荡。当时中国人虽然贫穷,但没有出现以往赤地千里、流民遍天下的问题。它既不像为信仰而战,又不像为生存而战,难点仅仅是那个科举落榜的广东愤青为了拍砖而战吗?

  在此存疑,有兴趣的兄弟共同思考。
  又一番折腾,大家终于干掉了回民起义军。有识之士说,清朝这样下去不球行。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日期:2011-08-28 22:28:00
  (一)
  为了防止删贴造成混乱,我从这个贴子开始编号。另外向版主致歉,我一定注意用词适当。
  通过同光中兴20余年治理,中国表面上还行,技术层面的进步,掩盖了文化上的固步。1894年,甲午战败,引发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命题。这个命题,从此伴随着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至今仍然围绕着我们挥之不去,甚至在我们这个贴子的回贴里面,也常常闪现着它的身影。
  这个命题就是,每当中国遇到了一个巨大挫折以后,一派说,这是由于学习西方不够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继续学习,另一派说,这就是他妈的因为学习西方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回归中国传统。
  这个命题的另一种形式是,每当中国取得了一个巨大的成绩以后,一派说,这是学习西方的成果,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另一派说,这是中国文化中固有因素在发挥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发扬国粹。

  我把这个命题叫做甲午命题,这个命题只有在中国真正崛起、我们真正胜利的那一天,当我们中国人共同回首,才会发现他全部答案。
  围绕甲午命题,甲午战争以后的十来年,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激烈地、像蹦极一样地大幅摇摆。忽左忽右。先是摆向右,一个百日维新,然后急剧向左,一个义和国。就这么一折腾,中国几乎到了亡国边缘。八国联军驻扎北京,皇帝太后跑到西安,南方大员搞“东南互保”,甚至私下准备万一两宫不测,就推举李鸿章为中国总统出来支撑危局。

  关于义和团,有必要认真地说一下。
  待续
  日期:2011-08-28 22:53:49
  (二)
  现在的教科书把义和国称为伟大的爱国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负面作用也很大,甚至认为足以抵销其正面作用。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事。具体史实,我们不再细讲,刚才有个兄弟都批评了,呵呵,所以,我们只讲讲史实和历史教科书史观之外的个人看法。
  义和团从本质上讲,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所产生的、本能的、带有某种正义性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特征的一次反作用力过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