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人呢,也来种树,他就要考虑一下,虽然空间是有的,但是必须人为地认真选择个地方了,因为靠第一棵近了会被遮到。他在远离第一棵树的地方挖了个坑,栽了一棵树苗,这个苗虽然可能受了大树的影响,但仍然有充足的空间,所以它也长大了。
第三个人也来种树了,他面对两棵大树,他所要做的,不光是要想方设法寻代一块有阳光挡不着的地方,而且他必须在树苗成长的过程当中,时时前来帮忙,比如把大树遮挡在小树苗上面的树枝折断,不然呀,这第三棵树很难长大了,长大也会长歪、长斜,长成不了材。所以,这时,人力的干预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光靠自然力量第三棵树不可能长成材的。
当三棵树把100平方米的小院子挤满的时候,第四个人来种树了。这时,光靠自然力量,第四棵树苗根本无法存活。前三个人跑来对第四个人说呀:树的成长是自然的过程,人力不能干预,相马不如赛马,建议让四棵树自由地公平竞争阳光和水份——那纯属他妈的阴谋。第四人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种树,永远不可能拥有一棵树,二是抡起大斧,把前三棵树的枝条各砍掉一部分(如果不能砍光的话),为小树苗腾出生存的空间。舍此无他!
这个故事可以代表了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具体来说:
第一个人是英国法国。他们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自然成长过程。(虽然也有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国家企业,但这不是市场竞争问题。严格地说,东印度公司不是企业,是武力殖民组织。)
第二个人是美国和德国。他们来晚了一些,但国际市场够大,企业成长空间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政府多少要帮忙才行,美国采用的办法是“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门罗主义”等等。德国采用的办法是大炮去轰。
第三个人,是日本。各位兄弟,你们如果搜一搜三井、三菱这些大财阀就怎么起家的,就知道日本政府对企业多少的关照,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政府对企业不遗余力的支持,财政上的、订单上的、政策上的。
第四个人是亚洲四小龙。他们来的时候,国际市场这个小院子里已经挤得密不透风了。“四小”国家像样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政府的产物。很简单,他们的选择就是,要么不要拥有跨国公司,要么使用行政力量。韩国的大宇、现代和三星,在兼并做大的过程中,都是韩国政府直接下令合并或者直接间接影响银行的斥资。新加坡就不用说了,你们看看新加坡的淡马锡集团,国有投资平台呀,公司老总是李显龙总理的夫人!你们再看看新加坡政府对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支持力度,把新航打造成新加坡的国家形象、国际品牌,这是公开的政府工作战略目标!
我所说的,是大而言之的,当然,兄弟们硬要举出一两个企业做为反例,可能不难的,但大势如此。
2000年左右,20年的改革开放物质积累,推动中国崛起进入了发力期。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凭着这种无心插柳、歪打正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认为是劣势的突出优势,挥刀杀进了这个已经挤满了四棵大树的小院子!(待续)
日期:2011-08-26 18:31:02
我继续从四个方面论述上一个贴子我的观点:我的观点就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国际市场已经企满为患的形势下,要么不要跨国公司,要么使用行政手段,舍此别无出路。谢天谢地的是,这是中国的长项,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世界第一。
第一个方面的论述,是行政手段不等于否定市场规律去拔苗助长。
这方面,客观地说,非常考验执政能力,艺术性相当强。我继续用刚才那个例子。如果第四个人不去为树苗砍出一片生存空间,让树苗在大树阴影里自生自灭,就犯了教条的自由市场主义的错误,对完全自由市场的问题,罗斯福和凯思斯们早就批过了,许多中国人还没睡醒呢。另一方面,如果他在砍出空间、种下树苗以后,不尊重、不承认树苗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他人为地拔了一下,结果不旦没有让树苗长高,还把根拔断了,树苗也活不了。
砍出空间——这就是行政手段;尊重树苗的自然生长规律——这就是市场手段。党中央文件上其实说的相当清楚了:中国的经济管理,就是要“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应该说,中国的执政党还是相当厉害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具体的执行官员水平不高的问题。前几年有一个国企在走向国际后倒掉,背后就存在执政水平问题——没有人出手为它砍出空间,它自己苦苦寻求空间时,又不幸被人拔了几下。这个企业的确是相当的悲催。
这里有必要插一句,前一段我们提到,自由市场主义者有指责国有企业或者行政捏合企业的弊端种种,事实上都是有的。比如韩国三大跨国企业的腐败问题,还是比较触目惊心,甚至卷入了总统腐败案里。由于自身的弊端,韩国巨头们在1997年金融危机时差点死光。现在改了不少了。中国国企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改革的,而且在实践中必然有一些企业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面对现实,事实求是,这是中国在短时间内拥有足够多的跨国企业的唯一出路,利弊是不难计算的。有人举吉利汽车的例子作为反证,反例总是有的,中国这么大,世界这么大,但是我还是强调主流和大势。
由于自身弊端的存在,也由于市场竞争存活概率在起作用,中国的国企走向国际市场以后肯定有生有死。中国国企那么多,有1/4能成功地发展成国际巨头,中国就满够用了。如果国企都成功了,世界其他国家怎么活?
第二个方面的论述:发展中国家的例证。(待续,晚上见吧)
日期:2011-08-26 21:15:29
回来了。先回复一条网友的留言。“我觉得中国对待新加坡还是要萝卜大棒一起上”这条的兄弟。
对待新加坡呢,是要讲策略,有恩无威肯定不行。不过平心而论,在世界上,新加坡算是跟中国关系最好的若干国家之一了。它把中国放在第二重要的位置上,也算不容易。现在,中国大棒的急需用途实在太多太多了,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我估计新加坡排不上号。
其实,我在马六甲一带转悠,我发现中国要收拾新加坡还挺容易的。新加坡旁边就是印尼、马来,有许多地方可以建设良港。中国如果来修个港口,新加坡的国运就倒掉一半了。
为什么印尼、马来也在马六甲海峡,却只有几个小烂港,发展不出像新加坡这样的世界大港呢?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新加坡位置在正中心,发展又最早,这是天时和地理占全,但这个不是主要原因。
二个原因,是印尼、马来缺钱,缺钱当然可以借,但没有人投资,为什么呢,因为新加坡占了货源,印尼马来靠自己的手里掌握的货运量,根本填不满一个大型港口。投资会赔的。
三个原因是物流管理水平和能力问题。这两个国家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现在他们自己的港口货运吞吐量很小,竟然还吃不下来,有的船在马来西亚的港口等很多天,等毛了,调头跑到新加坡来卸货,再用火车拉到马来西亚去,结果还又省时又省钱。所以新加坡的成功也有一个原因——用郭德纲的话说,不是我们水平高,是同行衬托的。
中国在马六甲有这么多的货物通过量,货源的量也不小,印尼地大物博,初级产品出口增长极快。修个港口用于中转和落脚完全可以考虑,这个港口甚至可以作为将来昆明直通中南半岛铁路的南端终点。如果某些大国警惕性高,港口可以不作任何军事用途,只做商用。中国有货运市场、有资金、有世界第一流的港口管理水平,马来或者印尼出土地,股份一家一半。这个事情好像做起来不算太难。呵呵,对不起,我太邪恶了。这个事情对新加坡太重大,两国如果不是彻底陷入敌对中国不可能这么干。
日期:2011-08-26 21:44:2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