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兴的内外挑战》
第42节

作者: 卢泰然
收藏本书TXT下载
  精英有一种通病:没有自知之明,没有解剖自己的勇气,喜欢站在一些自己臆想出来的道德制高点俯视世人,俯视太久后还常把自己都感动了,于是长吁短叹、哭哭啼啼,以为没了自己这颗宝贵的“良心”中国人民就都不活了。
  这种精英,我们是不是看得很眼熟。

  日期:2012-03-23 22:59:54
  中国皇朝时代的文化人虽然不乏秉承儒家传统、以天下为己任而铁肩担道义,也有很多超凡脱俗者致力于心灵修炼、智慧求索,但是东汉皇朝以降的中国文人主流是求名求利而不是追求知识和智慧。
  既然名利为优先,那么知识分子的就很难有真正的独立性,只能依附于权力阶层,混口饭吃,还让当权派看不起。
  官场之中,拉帮结伙是必需的。即使所谓贤者也不能例外。
  儒家治史素来信奉“为贤者讳”的价值观。他们还经常认为学问好的人,道德就会好,做官就会好。
  实际上,绝不是这样的。

  儒家错误的历史观和脱离事实脱离常识的判断标准,制造了很多错误的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精英意识的发酵、助长了精英群体的出现。
  下面,让我们看几个精英的故事,活生生的事实会让我们对他们形成一个生动的印象。
  日期:2012-03-24 18:00:11
  现在继续讲清流。
  先讲萧望之的故事。
  萧望之冤杀赵广汉韩延寿

  萧望之,萧何的六世孙,名门之后。西汉历史上继汉初叔孙通之后的第二位“儒宗”,本人精通五经,是著名的石渠阁会议的主持人,因此在后世儒家信徒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汉宣帝时,他不仅仅为了太子刘奭的老师,他还被任命为丞相司直的监察高官。
  汉宣帝之所以任命萧望之为国家监察高官,是以为萧望之是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儒宗”,殊不知,这个萧望之是个特别喜好拉帮结伙的奸佞之徒!他的学问,并非是用来政治天下的,而是用来以“师门,师法”关系拉帮结伙勾结朋党的。
  西元前64年的汉宣帝元康二年,丞相魏相家发生命案,魏相家的一个奴婢因被魏相夫人侮辱而自杀。长安最高长官的京兆尹赵广汉受理此案,他在调查此案过程之中,遭遇魏相的极大阻扰,赵广汉为了直接取证,就亲自带领衙役直接进入魏相府邸审问魏相夫人,这样,就更加遭遇魏相的不满了。
  萧望之本为国家监察高官的丞相司直,按照职责,他本来应该支持赵广汉。
  但是,萧望之与魏相关系非比寻常。萧望之年轻的时候不得志,曾经是魏相的属吏。后来魏相步步高升,萧望之也水涨船高。在政治上,魏相对萧望之有知遇之恩。

  萧望之就利用自己的职权,并利用儒家礼法向汉宣帝诬告说赵广汉“摧辱大臣”,他要求汉宣帝诛杀赵广汉。
  汉宣帝比较刻薄,又很相信萧望之,没有详细了解情况,就偏听偏信,下令逮捕了公正执法的赵广汉,最后,决定腰斩赵广汉。行刑的那天,数万长安吏民跪伏在街道上哭着为赵广汉送行,许多吏民请求自己愿意替代好官赵广汉去死,但是,他们救不了赵广汉的命。
  日期:2012-03-24 19:53:24
  继续:
  萧望之并非历代正史所渲染的那样,是一个刚直不阿的无辜君子。萧望之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喜好拉帮结伙,他判断人的好坏,是看其是否与自己是一党。他在最得天子宠信的时候,出于嫉妒和担心别人后来居上,就刻意陷害左冯翊韩延寿。
  韩延寿的除了在朝廷做过很短的谏大夫之外,其他时间全都在淮阳、颍川、东郡、左冯翊四地任最高行政长官。每任一地,都能实现“大治”

  韩延寿在东郡太守任上做了三年,便被再次平调为左冯翊(接替刚刚卸任回京的萧望之)。“左冯翊”既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京师周边三分之一的地区),又是该区域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职同“太守”。他在左冯翊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便使“郡中翕然,莫不传相敕励,不敢犯。(韩)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复以辞讼自言者。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

  韩延寿为官四地的卓著政绩和崇高声望,显然触动了萧望之的神经。地方大吏调任中枢这种事情在汉朝很多,正担任御史大夫(相当于中纪委书记)的萧望之正在挖空心思争取接任丞相一职,以他的品性,大概接受不了别人的“呼声”在自己之上。
  此时有人及时(很巧吧)向萧望之诬告说,韩延寿在做郡守时曾经自办军队,有谋反的罪名。
  萧望之如获至宝,赶紧丞相丙吉报告。丙吉大概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便借口说朝廷这几年已经接连多次大赦天下,像这种事情没有必要再追究。
  但萧望之却不甘心。他派手下的御史去东郡调查其他事情,“顺便”调查一下韩延寿的情况(是不是也很巧)。
  萧却派人去东郡把韩延寿的“黑材料”准备得非常充分(毕竟人家是吃这碗饭的啊),更有意思的是,他把韩延寿在东郡期间的“乡射”、“都试”、“讲武”等等一系列原本非常经典的政事,说成是“上僭不道”,言下之意是说他妄行天子仪仗;把他“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说成是用公款私置属吏,言下之意是说他私结同党,图谋不轨。样样都是死罪。

  日期:2012-03-24 20:59:10
  为了避免宣帝的猜疑,萧望之还在奏书中表白说,自己此前被韩弹劾,如今又反过来弹劾韩,百官一定会认为自己是在报复他,因此请求提交丞相、九卿和博士公议。
  萧望之在政治上还是很有一套,他知道这么做的成算。
  当时的丞相丙吉不大可能发表对萧不利的意见。如果丙吉要反对,会更早时候就打消此事,而不会等到局面已成再逆水行舟,要知道,丙吉也是个一流政治家。另外,丙吉年老,即将退休,最有可能接替他的就是萧望之,他不可能得罪自己的继任者,跟自己的晚年和子孙过不去。
  除丞相之外,其他人站出来反对的可能性更小。因为萧望之确实拿出了证据,而且他身为御史大夫(中纪委书记),掌管百官监察,得罪他,就意味着秋后算账。另外,他本人身在朝中而韩延寿却不在,通常不会有人当着一个人的面却支持另一个不在场的人。

  后面事态的发展,都在萧望之预料之中,宣帝果然要求三公(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及九卿公议,大家果然一边倒支持萧望之。于是“天子恶之,(韩)延寿竟坐弃市”。
  接下来便出现了足以感动中国人的一幕:数千名男女老少和官员百姓,从四面八方赶到韩延寿的受刑地——渭城,拥挤在他的囚车周围,争相给这位昔日的父母官献上酒和烤肉。韩延寿不忍拒绝,每人的酒他都喝,总共喝了一石多,并派他的旧部分头感谢百姓们说:有劳大家远送,我韩延寿今天虽死无所恨了!“百姓莫不流涕。”
  日期:2012-03-24 21:31:16
  萧望之是个口是心非之徒,他生前长期为监察高官,满口仁义道德,却放任自己的妻子做生意,且要求下属官员购买自己家的商品,搞得许多官员不得不给他送礼。后来,他终于因此被法办撤职。但是,他仗势自己的汉元帝的老师,他居然躲过了这一劫。汉元帝时代,他还被汉元帝尊师重教地封建成关内侯!
  萧望之最后因为受宦官石显陷害,而被汉元帝指责,他惧怕再进监牢,就自杀了。

  班固居然称赞萧望之“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班固看走眼了。那些只有书斋阅历的知识分子看历史、看历史人物,经常会看错,他们抓不住要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