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有条件把某些事情看的更清楚、更客观,不能像班固这个书呆子那样受时代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因为宦官石显奸佞,就认为他迫害死的人肯定高尚。坏人的敌人不一定就是好人。
日期:2012-03-24 22:36:55
再讲一段清末的清流。
清末的清流
清末的清流,主要在同治年间开始在朝廷发挥作用。
这些清流大多年纪轻、职位低,但影响却深广。大多数清流派健将都是一些不掌实权的言官、御史、翰林院、国子监等闲官散职,大多都有“风闻言事”的权利。但是清流的首领就不简单了,同治光绪两任皇帝的帝师先后是清流首领。
清流大多敢于言事,但空话居多。平时个都心忧国家社稷,他们的奏章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参劾、揭露朝廷墨守陈规、拒绝变革的贪官污吏的!其中尤以张佩纶最出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张佩纶是谁。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孙女——张爱玲。
在以李鸿藻为精神领袖的“清流”一派中,张佩纶可谓佼佼者。或许因为他弹劾贪佞,淘汰衰庸,多合舆情,所以与陈宝琛、张之洞、黄体芳等的,被时人誉为“翰林四谏”,是有名的“红翰林”。文章写得极好,但是其中真正能被采纳的精髓却并不是很多!这样的性格当一个无权的言官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不幸的是,他被委以重任了。
中法间战争将起,张佩纶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也就是军事钦差大臣。
日期:2012-03-24 23:00:27
张佩纶最大的失误是放法国舰队进入马尾港。
马尾港是闽江的内港与军港。此港距闽江海口八十公里,两岸山峰陡立,层峦叠嶂,河道迂回,水流湍急;加之闽江口外岛屿与暗礁密布,更使马尾港险要天成,易守难攻。
孤拔率舰队(有军舰8艘,总排水量14000余吨)抵闽江口外,向张佩纶、何如璋提出须进入闽江马尾港区停泊。张佩纶只有外交忧虑却缺乏防务意识,竟然允许了法方的要求,闽江口的海关大门,彻底敞开。在大战阴影之下,竟然放法国整整一个舰队进入。
张佩纶开门揖盗之余,还将“不抵抗”发展到不备战、不应战、不撤退,或基本上解除了所有的防御手段一味挨打的“自杀”程度。
书生谈兵,张佩纶创造了一个人败一场战役、一个舰队、死两千将士的败绩。
张佩纶还有临阵脱逃的污点。马尾海战炮声一响,张佩纶与船政大臣何如璋溜之大吉。
事后,空谈误事的清流张佩纶被讥笑为“马谡”,从此不得翻身。可谓误己误国。
日期:2012-03-24 23:27:22
清末,内外危机重重。对于洋人的步步紧逼,清流派们表现出的是一贯的强硬!强硬要靠什么?靠的依旧是实力!必须有一套依靠现有局势、现有条件来保卫国家的策略!很不幸的是:这点正是清流派所极度缺乏的!他们只是一味攻击别人做得不对。清流只破坏,不建设。这就是清流危害最大的地方。
如果国家的权力被清流掌握、国家政策被清流影响的话,后果将是十分悲惨的!
清流派有他的积极一面:嫉恶如仇的批判评精神、坚决抗敌的骨气、做官也比较清廉,揭露弊政的勇气,这些都值得赞扬!但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
日期:2012-03-25 10:16:59
继续
潜伏在清廷的戈尔巴乔夫——张之洞
张之洞,16岁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会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少年得志,当了翰林后,抨击时政,臧否人物,声誉踔起,与张佩纶并列“清流党”之先锋,人称“青牛角”。
但是张之洞比张佩纶幸运的是,他先当地方官,有机会慢慢磨练,而不是像张佩纶那样一下子就碰到了迫在眉睫的大战,直接就over了。
但是张之洞好大喜功、用度奢侈、举动固执的毛病却在其一生中始终没有多大改变。
例如张之洞在担任湖广总督的时候,办汉阳铁厂,在设址、道路、矿质、冶炼之法等方面都没有思虑周全,仓促上马,亏本极重。
有人评价张之洞的行事,“忽若深谋远虑,无不洞烛,忽若浅识短见,靡有定向;忽若聪敏,忽若愚蠢;忽若维新,忽若守旧;忽若友好邻国,忽若抗拒外人。其对洋务,实际并无定见,乃是随波逐流而已”,梁启超称其为“浮华之人”.
为什么说张之洞是潜伏在清廷的戈尔巴乔夫呢?
看看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是怎么“办新军”和“练人才”的。
日期:2012-03-25 11:44:48
清末,为了推行“新政”,清政府派遣大批学生赴欧美及日本各国留学。湖北派的最多。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5400 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1360 余名,占了四分之一,所以湖北在当时有先进省之称。湖北学生大多来自武汉各学堂,以李书城、耿觐文、白逾桓、居正、田桐、余仲诚、吴崑、但焘等为核心。同盟会成立时,两湖地区的留学生占了多数,居正、田桐与白逾桓、吴崑是湖北会员中的骨干。张之洞派遣的留学生同盟会的主干力量,这些派出的留学生归国之后,很多进入体制内,又在周围发展新的会员。
张之洞还在武汉办了一所“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校长张彪是挂名的,真正负责学校事务的是“常务副校长”,也就是“会办”,名叫黎元洪,人称“黎菩萨”。对学生们的各种新派思想和做派,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般都不管。所以,在清廷办的“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里面,革命的风气却很浓厚。
张之洞前前后后,一直在为革命党人培养人才。
倒是慈禧太后的政治嗅觉很敏锐。她在1907年召见湖北巡抚端方时说:“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的所虑也在湖北”。
日期:2012-03-25 18:39:44
再来看看张之洞编练新军。
1889年开始,张之洞在湖北编练新军,张之洞特别重视士兵的素质,要求多吸收“实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之人”入伍。在此思想指导下,“新军士卒,多文人投笔为之”。1905 年,该军在黄陂募兵 96 人,册中竟有禀生 12 人,秀才 24 人。
张之洞的意愿也许是好的:既提高新军素质,又解决社会问题。
张之洞招收到新军里面的有文化的青年,大多数是“双失青年”——失学、失业。
这些由于清廷废除科举、生活无着、被迫投军的“双失青年”,本来是要考秀才举人进士跳龙门的。他们最看着不爽的就是朝廷,害得他们白读了几年书,不能出人头地,反而还要来当丘八,很有失落感,牢骚满腹。革命党人通过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会员,到武昌起义前夕,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的会员达到5000人。数年之间,政府军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革命党的大本营。
再来对比一下袁世凯练的北洋军。袁世凯选拔的都是河北乡下的粗朴青年,这些人从贫穷的农民一下子成了国家的军人,每月饷银远超他们在乡间的收入,所以,既有尊严感、又有切实的经济利益,对袁世凯感恩戴德。辛亥革命期间,北洋军没有起义的。
在武昌起义之前的十几年中,孙中山黄兴徐锡麟等人共举行了几十次起义,都失败了。因为每次起义都是精英型的,参加的大多数是革命党人和帮会分子。但是武昌起义,起事的是国家的正规军,用的是制式武器。这就是武昌起义在几天之内就能底定大局的原因。
日期:2012-03-25 19:13:3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