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晋商已经在张家口建立了贸易基地,他们从全国各地采购粮食,布匹衣物,炊具等基本生活物资,换回人参,鹿茸,皮毛等物资贩往中原各地。一来一去,暴发起来。在离边关很近的地方,包头和张家口一带,山西商号逐渐成长为一股很大的势力。
那么晋商是怎么报答国家的呢?
日期:2012-03-23 13:38:27
明清之际,明朝为了打败满清,对满清实行经济封锁。
当时东北的经济还很落后,完全不能自给自足,天寒地冻的气候、缺粮少衣的生活、装备落后的军队,这就是当时满清的状态。
就在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叫范永斗的山西商人为窘困中的满清(此时还叫“金”)带来了粮食、火药和金属。
此时这种贸易已属违法的走私活动。晋商则不顾政府的禁令,冒着杀头的风险继续与满清进行走私贸易。其中最主要的是八家晋商。他们是: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这八家中最显赫的就是范家。
由於大量粮食和布匹的输入,辽东的人口增加了数倍达到了几百万。不仅如此,晋商还为后金政权装备了一支武器精良的八旗军队。皇太极军需的全部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都来自晋商。
除了商品贸易,晋商还对后金政权予以财政支持,向后金政权借贷银两。清太宗皇太极就曾承诺,将来入主中原以后,所借银两加息一并奉还。
满清甚至还发展晋商为间谍,刺探明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和人文情报。在沈阳,辽阳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这些间谍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晋商的帮助下,满清装备了一支武器精良的八旗部队,粮草准备的非常充分,做好了入关攻打明朝的全部准备。终于在公元一六四四年,满清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开始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府。
晋商在满清灭亡明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晋商的财力,满清要想战胜明朝难度会大得多,晋商可以说是明朝的掘墓人。
清世祖顺治后来曾亲自接见八家晋商,并御封他们为内务府的皇商。为了表彰晋商对大清建国的贡献,清王朝把北方边境的贸易经营权全部给予了晋商,发给晋商龙票,凭龙票进行边境贸易的垄断经营。清朝晋商兴盛的基础是皇权所赋予的垄断经营地位。
日期:2012-03-23 14:04:55
晋商为了逐利,才不管明朝灭亡呢。什么民族斗争、中华文明存续、老百姓是否会被屠杀,他们才不管呢。
对比一下现在的美国犹太金融集团。美国利益、美国老百姓的生活,他们会在乎吗?他们也只管自己发财。
当美国继续衰落下去的时候,犹太集团很有可能抛弃美国,换一个宿主,寄生到别的国家去。这叫做借尸还魂。
当前国内某些势力欲言又止的私有化,背景很不简单。
日期:2012-03-23 15:03:03
前面讲了民族性善性恶的问题。这个话题以后再继续挖掘,现在暂时告一段落。
下一部分,讲一讲清流误国和极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代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日期:2012-03-23 17:27:26
清流误国和极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古代有清流,当代有极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时代不一样,但是他们却如此之像,好像一脉相承。危害也一样大。清流误国,说的就是这些人。
说文解字,先说说什么是清流吧。
清流,在古代,指的是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再来说说清流的演变。
在汉朝的时候,像萧望之、陈蕃这些当时知名的名流人就是最正宗的清流,名气大、学问深。
东汉末年的太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他们联合起来批评朝政,暴露宦官集团的罪恶,于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为宦官所诬陷,以结党为乱的罪名遭受捕杀,十余年间,先后四次被杀戮、充军和禁锢的达七八百人,史称“党锢之祸”。
这些清流虽然遭到镇压,但是却博却了士林的一致拥戴,而汉桓帝却因此而声名狼藉。清流成为社会名流的代名词。
一直到魏晋,清流还是一个褒义词,意思是一些忧国忧民的士人或知识分子,不满朝政的腐败,不满人心的不古,不满社会道德的沦丧,而站出来抨击时政,攻击朝臣,议论社会腐败政治和风气。
但是,正如我三常主义的此时彼时的时间性原则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会异化,越是好的,越是如此。因为没有比打着大家都喜欢的旗号售卖私货更好的买卖了。
日期:2012-03-23 17:56:16
后来,清流逐渐成为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
在明代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监察院等这些部门的言官和监察官员也被称为清流。
他们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抨击政治黑暗,给自己争取了很好的社会声望。里面也确实很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最极端的就是海瑞。海瑞买皇帝,嘉靖皇帝想不出名都难了,明朝皇帝中,嘉靖皇帝的知名度非常高,部分是拜海瑞所赐。
明朝后期出现一个东林党。东林党也号称清流,但是这时候的所谓清流已经出现“异化”,成天的就是拉帮结派,热衷党争。东林党与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斗法不止。并借京察等名义互为倾轧。有人评论,明朝之亡,亡于党争,东林党这样的清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清朝鉴于明朝言官之弊,刚开始是没有所谓清流的。一直到清朝慈禧太后掌权后,地位不稳,就放纵言官,肆意攻击,为己所用。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出现了前后两辈清流。以中法战争为界,前清流奉文华殿大学士李鸿藻为魁首,后清流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支柱。主要人物有李鸿藻、张之洞、邓承修、张佩纶等,他们多出身翰林,喜欢褒贬时政。光绪帝亲政后,他们以拥帝相标榜,称为帝党,以别于当权的后党。
日期:2012-03-23 19:48:32
给“清流”画一幅像:
一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至少也是知识分子中比较知名的,普遍有精英意识,喜欢俯视芸芸众生,非常矫情,都有点程度不同的虚伪;
轻视他人,又爱结党;
情商普遍不高,情绪偏激、轻率,容易走极端,不识大体,看人挑担不腰疼,最爱无原则抨击;
无治事之能,偏要揽权,勇于任事, “书生而握大权”, 缺乏自知之明,每每害人害己;
自命不凡,不听他人之言,师心自用,务虚名而取实祸;
有些是过度自信,有些则是内在的自卑,很敏感,最易受伤,而反击都是情绪性的;
最好沽名,其实一般也都非常好利
日期:2012-03-23 22:37:54
继续讲清流和极右: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承,不可能离开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也是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清流是知识分子里的一个部分。
清流派的主体都是些什么人呢?就是那些充满精英意识的知识分子。所谓的精英意识,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些精英脱离民众、轻视民众,不懂下层生活、不懂基层事务,不通政治,不懂实事,他们做什么事,都不是从现实和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和理论出发。在这个方面他们最擅长,一般的人根本说不过他们。
清流的学问一般都很好,当清流也是要有资格的。
清流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做起文章来花团锦簇,可真正干起事情来,经常愚不可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