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是很少见的军事胜利。通常情况下,在山西发生的战斗,如果采取正面对阵的方式,往往旷日持久,消耗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为什么强大如晋国,也很难把戎狄从山西中部驱赶到北方去。
日期:2012-03-18 23:20:13
戎狄为什么在当时第一强国的军事打击下,死活要呆在这里呢?他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个安全点的地方生存呢?
答案是:为了生活。
戎狄并无高远的追求,他们实在不愿意跑到北方高纬度地区去过艰苦的游牧生活,而宁愿呆在山西中部这种富饶的是非之地,在强大晋国的军事阴影下过日子。
戎狄也是被生活逼的。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一再南下侵扰南方国家,根源原因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因为南方富饶、北方苦寒,自然资源和生活水平相差甚远。
这就是地理决定论:地理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文化,进而形成文化决定论。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一旦形成文化,就很难改了,这就是民族性善和民族性恶的起源。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无论是什么民族,都还处在形成文化的时期,文化尚未固化,地理的影响更大。
日期:2012-03-19 08:22:29
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位于山西中部的山戎无终国派孟乐到晋国聘问,送上虎豹之皮,寄希望于晋悼公能改弦更张,安抚诸戎。
当时的晋悼公刚刚二十出头,是晋国自晋文公之后的有一个有为的霸主。按照晋悼公的本意:“戎狄这些部族又贪婪,又不亲附,不如干脆讨伐!”
于是魏绛出场了。
日期:2012-03-19 09:36:54
魏绛的爷爷是魏犨,当年跟随晋文公出亡19年,忠心耿耿。但是魏犨属于猛士、壮士类型,缺乏综合的军政才能。所以晋文公回国就位之后,大赏群臣,魏犨功劳是第二等级。
魏犨不甚得意,就早早退休了。没想到魏犨的儿孙中出现了一大批文武双全的军政人才,以至于魏家后来居上,到三家分晋的时候,魏国成为当时中国最强的诸侯国。
魏家发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就是这个魏绛。
日期:2012-03-19 10:50:23
魏绛提出“和戎”的主张,并陈述了五条好处:
第一条,“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士可贾焉”, 戎狄的生产方式是放牧,追逐水草,乐于迁徙,把财货看得极重,而把土地看得很轻,和戎可以通过交易换得大量土地;让晋国人进入戎狄活动地区,发展农耕,扩张领土。
第二条,“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民众安居乐业,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三条,戎狄事晋,四邻震动,这在诸侯争霸中有威慑作用, 对华夏有着极大的感召作用,有利于稳定晋国盟主地位。
第四条,“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事物资不致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
第五条,“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采取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
和戎就是两手抓,一手和、一手战,两手都硬,改变原来单纯使用武力的方式,增加德政的感召力,可以起到怀近附远的作用。
魏绛和戎的实质就是“土地换和平”:用戎狄的土地、晋国的包容,换取双方的和平。
晋悼公果然有霸主的英明,一点就透,立即采纳了魏绛的主张,从此绥抚诸戎。
日期:2012-03-19 12:45:05
魏绛和戎之后,晋国人可以北上到山西中部原来戎狄居住地去定居生活,晋国把这些土地纳入版图,晋国在国土和经济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原来居住在这里的戎狄也融入到晋国中,为晋国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兵员。
“魏绛和戎”之前,晋国的疆域尚未越出以霍山为界的山西南部地区,“霍山以北大都皆狄也”,而“魏绛和戎”之后,“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晋国的疆域从此扩展到霍山以北山西的中北部了。
本来山西中部北部的地区,如果单纯依靠战争的话,还不知道要打到哪年哪月才有个结果,现在一切都这么容易地解决了。
日期:2012-03-19 14:25:49
魏绛和戎之后几十年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晋国所表现出来的包容性,给了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以信心,他们本来还担心晋国是不是诱敌深入,现在都相信晋国的诚意了。本来位于陕北高原的很多戎狄部落也千里迁移而来,一部留在山西北部,一部进入河北西北部。
那个时代,人口甚至比土地更重要,哪个国家人多,哪个国家就强大。
魏绛“和戎”的实施,为晋国解决了来自北方的后顾之忧,使晋国最终达到了扩大疆域和增强国力的双重效果。魏绛和戎还开辟了我国历史上华夏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最成功的先例,特别是在“和戎”中追求民族和谐、和睦、和平的思想,“以德绥戎”、“我德则睦”中体现的以德治国、以仁施政的政治思想,在我国民族文化和思想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也是魏绛和戎能够彪炳史册,千古传诵的主要原因所在。
日期:2012-03-19 16:32:01
魏绛和戎是最精彩的、但不是孤立的一个事件。在同一时期,类似事件也在其他诸侯国发生。楚国、秦国也在向自己的边疆拓展,楚国统一了中国南方,版图最为辽阔。可以说中国领土有一半都是楚国统一的,然后才被秦国统一接收,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
楚国在强大过程中灭国无数,夷夏统吃,为南方民族融合与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楚国所到之处,都是准许当地人保持自己的文化习俗,只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融合,所以楚文化特别丰富多彩瑰丽绚烂。
日期:2012-03-19 17:46:48
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中,中国的主体民族始终能够宽容接纳周边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也因此越来越大。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多族群、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谓百川灌海,以成其大。在漫长的融合进程中,少不得有些彼此了解、接受、认同、归服的步骤,也少不得有分离、隔阂、对抗、冲突的环节,正是这两股线相反相成地拧来拧去,才有了一条结结实实“民族团结”的大绳,也才有了我们这个民族深刻的记忆、丰厚的历史。
中华民族达到了“too big to die”的境界,比周边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总和还要大。
日期:2012-03-19 18:55:49
不同族群间“战争”,还是“和平”,既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消长,也取决于双方政治上的主张与选择。如果对其他民族采取隔离歧视压榨打击的政策,结果就可能迥异。
再来对比一下西方国家。
英国原来号称是“日不落国”,现在还剩下多少?
殖民地要求独立,还可以理解。在这些殖民度,英国人数量微不足道,没有英国的主体民族,那么从英国分离出去也还算正常。
可以在英国国内,爱尔兰、苏格兰这些地区都已经在一个锅里吃饭好几百年了,如果放在中国早就同化了,但是在英国至今还在闹独立。
加拿大的魁北克也是如此。
西方国家排他性的宗教和文化,甚至在处理同文同种的国家融合都这么难、这么低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