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兴的内外挑战》
第26节

作者: 卢泰然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事情,规律是外在于人,不是由人来决定的,当然也不能由大众决定。牛顿三定律是否成立,大众一点发言权也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不应该有。当然也不是由任何组织或权力机构来决定。当年伽利略面对主教大人们的冷漠无视,说“地球确实是运动的啊!”主教大人们可以判人火刑,但是却无力阻止地球转动。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遵循完全不同的评判标准。就拿历史宗教这种问题来说,研究的都是关于人、关于人类社会的的问题,本质上不是一种学问,起决定作用的不应该是个别专家,而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专家的作用,在于理清条目、记录事实、以备咨询参考而已,他们的结论也只是他们个人意见而已,绝没有按照专家结论来给历史宗教问题下结论的道理。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这需要专家告诉我们吗?这需要专家做结论吗?当然,这也不应该由任何一个人来做结论,任何人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这应该根据大多数人——大众的共识来做结论。专家的作用是来论证大众结论的合理性,仅此而已,不要喧宾夺主、反客为主。
  历史不是历史学家写成的,而是由历史中的大众书写的。
  历史也不是历史学家来做结论的,而是当代的大众来做结论。
  这就是大众史观的第二条核心结论。
  日期:2012-03-12 10:33:32
  我们前面讲到黎元洪。武昌起义不是他发动的,清廷不是他推翻的。清廷长时间倒行逆施,已经丧尽民心,大众早已经抛弃了清廷,现在剩下的只是临门一脚,黎元洪参与其中,自然有他的历史功绩,这就是为什么像他这么才能平平的平庸之人也能领一时风骚,成为历史英雄的原因。虽然他是历史性的英雄,也改不了他个人特质中的庸碌本色。

  是大众决定了历史走向,英雄附会其间、顺应时势,成就大名而已。这个主次不能颠倒过来。
  日期:2012-03-12 11:26:44
  小结一下:
  大众史观的第一层核心含义:历史上的英雄都是在大势之下顺势而为,从大众造成的大形势中脱颖而出,成为英雄。英雄本质是是普通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众史观的第二层核心含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的标准和结论需要由大众来决定,而不是由专家来决定。
  日期:2012-03-12 12:59:48

  回顾我在前面讲到三常主义,有人不解,有人说用“实事求是”来代替不就可以了吗。三常主义与我们这里讲到的大众史观,在底层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解读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做出价值判断,这要由大众的常识常理常情来做最后的决定,而不是由精英来做最后决定。
  精英越俎代庖已经很多年了,只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必然性,但是,正如三常主义的“此时彼时的时间性原则”所说的,现在应该交还给大众了。以后历史的写法、历史的结论,不是由精英或者政府来完成,而是要由大众来完成。
  日期:2012-03-12 14:33:57
  大众史观3:不要一味遵循西方理论,而要依据中国人的常识
  我们判断中国历史中的人和事,我们用不着让西方理解、用不着在乎西方人是否赞成,我们谈的是中国的事情,只要中国人理解、支持就可以了。

  西方人在构造理论方面很有一套,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中国和西方的差别巨大。西方人从西方历史文化宗教的各种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理论在西方有很大适用性,但是不一定适用于中国。
  随便举几个例子,西方经历了长期的奴隶制,而在中国,奴隶虽然存在很长时间,但是从来没有什么奴隶制和奴隶社会。西方的国家理论总结了西方的国家产生过程和规律,但是中国的国家产生的更早、而且与西方国家产生的方式也很不一样,用西方的国家理论来套中国的国家产生过程,就是削足适履,非常别扭。西方有民族、国家的划分,因为在西方民族压迫、国家敌意非常强烈,在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什么民族压迫,“天下国”的中国传统思想,也使我们很少国家敌意。西方的民族理论和国家概念不适用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解释。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穿别人的一双不合脚的鞋呢?
  在另一方面,理论这种东西还是有用的。但是我们应该总结适用于中国历史的理论,知识分子应该干这个,而不是去批发西方的过期水果。淮南之橘越淮北而为枳,我们绝不能套用西方理论,给我们自己的历史解读添麻烦。
  中国古代,一贯重视历史的记录和传承,很多观念非常成熟。我们只要梳理系统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有所创新,就可以形成当代合用的理论。
  日期:2012-03-13 13:43:45
  大众史观4:文化中国论
  文化中国论的主要观点:

  以是否信奉中国文化作为是否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判别标准,而不以血统、血缘、人种、地理作为判别标准;
  以是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存续和中华民族的存续作为价值判别标准。把屠杀、弱肉强食当作反动的去抨击,而不是当作武功去赞美,要赞美奋起抵抗侵略屠杀的人,例如岳飞文天祥,而不是去赞美杀人的人。
  承认汉族建立的文化和文明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主体,是汉族建立的文化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才形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民族、汉族所创造的文化和文明,也是文化中国方面的主流,其他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支流,主流支流的关系不能否定。必须在正视这种主流支流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继承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才能让中华民族整体上走上健康有活力的道理。

  日期:2012-03-13 14:18:34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包容性。
  西方文化在总体上排他性的,表现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上也是排他性的。歧视其他民族、歧视其他宗教,甚至因此而爆发很多战争。
  正因为这种排他性的特征,所以,他们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分得很清楚。乍一看,似乎很有学问的样子,其实这正是西方文化是落后文化的原因,也是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掠夺性质战争的根源。
  中国文化是融合,在民族上也是融合的,在宗教上没有歧视。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民族这种概念,而是以文化的归属作为区别的标志。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无论什么民族,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是华夏民族的一员,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

  日期:2012-03-13 15:08:18
  中国从整体上、本质上讲,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而且中国自己也受益于社会的世俗化。历史上,中国没有发生惨烈和持久的宗教战争,也没有长达千年的蒙昧中世纪,更没有残酷的宗教迫害。
  这使中国文明更容易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从而丰富自己的文明。中华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个,遇到很多周边的小民族,这些小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最终中国文化吸收了他们的内容,他们中的很多民族也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越来越大,文明也越来越博大精深。
  这是中国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中国独步天下时,也没有如同西方一样向外传教,强迫其他文明皈依。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发展出来内容丰富而本质协调的诸子百家。

  在五代十国时期,佛学东来,与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为糅合在一起,实现了本土化改造,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