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兴的内外挑战》
第24节

作者: 卢泰然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寡头有很多类,每类都能要你命。除了前面提到的金融寡头、军工寡头,还有新闻寡头。就从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谈起吧,就是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个家伙。
  默多克之所以进入公众目光是因为窃听门,实际上类似事件一直以来就存在,是默多克获取商业利润的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之一。
  在民主体制中,默多克的“窃听”等方式,符合民主监督的要求;这种“民主监督”也符合民众的偷窥欲,甚至成为民众的娱乐和欢乐源泉,因而能带来利润;然而,实施这一“民主监督”的,只是媒体的老板,而不是广大国民。
  英国的电话窃听丑闻是默多克家族将新闻转变为宣传的一部分:它们都反映了对民主制度中媒体、国家和政党之间相互独立原则的破坏。默多克作为民主制度下的媒体寡头,他没有官衔,却能左右英国政局,决定谁可以当选首相。
  像默多克这样的事例不是孤立的,意大利也有类似事例。意大利的总理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就是AC米兰的老板——拥有媒体集团MediaSet,自1980年代就采取了与默多克类似的手段,以无聊的综艺节目和党派政治剧场吸引了大多数选民。结果,当意大利的战后政党制度在1990年代初崩溃后,贝卢斯科尼得以建立自己的政党和取得政权,并在三届的政府任期中滥用法律和政府机关来为自己的企业和个人利益服务。

  日期:2012-03-10 16:31:49
  新闻媒体具有本能的“市场导向”,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机。媒体所谓的要求报道“真相”,不过是反对现行当权者对“真相”的解释权,媒体希望把这种“权力”部分地转移到自己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权力的最大化,也就是实现了媒体老板个人权力的最大化。新闻自由化的最终受益者是媒体寡头。
  媒体作为言论自由的载体,是西方民主体制的重要部分,但是,言论自由的范围,却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这正是西方民主体制的天生缺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资本决定了所有权,也决定了“言论自由”被背后的资本牢牢地束缚住了。
  这是西方民主体制中资本的地位所决定的。媒体领域的垄断,则导致民意被媒体寡头操纵,民主成为资本的玩偶。垄断寡头实质就是少数人的民主。连政府也需看媒体老板的脸色,而不是看民意的走向。
  日期:2012-03-10 17:46:34

  默多克还是全球化的拥护者,这当然是因为全球化有利于他的媒体帝国扩散到全世界。
  当一个国家的的民主或民意,被一个外国人垄断的媒体控制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
  美国政府意识到媒体寡头的危害,因此当默多克要进军美国媒体时,美国政府给他设置了国籍上的障碍,默多克不得不入了美国国籍。虽然美国政府此举并没能避免默多克在美国内部垄断媒体、操纵舆论,但至少避免了被外国势力操纵“民主”。
  中国的“民主和民意”能否避免外国资本控制和操纵?听说有个南方系很厉害。
  在制度层面如何让媒体不被任何人和任何党派所控制和操纵,不能形成媒体寡头,是未来我国在政治改革中的制度设计和立法要解决的问题。
  日期:2012-03-10 18:55:21
  如果不对权力和资本加以有效监督,权力会自我放大权力,并去和财富结盟;而资本会贪婪地追逐利润,并寻求和权力联盟。最终都会形成权力和资本的结盟。
  权力和资本一旦结盟,再想打破他们,再想制约他们就变得非常困难,也许只有革命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当前的美国就存在这种可能性。中国的未来也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中国不能制约权力和资本的话。
  这就是我把“寡头亡国律”和“资本权力双重有害论”列为大历史的两大规律的根本原因。
  日期:2012-03-10 19:25:39
  大历史的三大规律先讲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下面开始还是“向历史学什么”这个部分的其他内容。
  首先谈谈: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标准
  日期:2012-03-10 21:12:25
  历史评价问题很复杂,争议很多。
  先从几个具体的事情开始,把历史中的基本观点梳理出来。

  明天再开始讲。
  日期:2012-03-11 11:09:28
  先插播一件小事。
  几年前,在杭州看张艺谋的《印象西湖》。刚好第二天就看到一个四川的才子对此发表评论,大骂《印象西湖》是取一时之利,遗祸万世。还有很多激烈的用词,骂得很厉害。
  我颇不以为然。我们有一定年龄有一定阅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做出一些特色,很不容易;做得比周围的其他人高出一点点,很不容易。

  责人不可太苛刻,其实人都是普通人,谁也不是神仙下凡,有点特长、有点贡献,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能求全责备。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只要从“普通人做了大事”的角度看历史人物,就不容易失真,就不会对历史人物求全责备,就比较容易对他们的功绩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日期:2012-03-11 11:23:34
  很够进入历史的人物,本质上也是普通人。他们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碰上了特定的事情,有好的表现,所以书写一段历史。对于有功的历史人物,我们记取他的功劳,也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不应该指望他们完美或接近完美。世界上哪里会有什么完美的人呢?让我们牢记“性恶论”,就能对英雄人物的平凡一面采取宽容的态度。平凡才是英雄的主流,而不平凡是支流,但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支流,就比缺乏这种支流的人进入了不同的层次和境界。但是他们平凡的主流仍然存在。

  自50年代以来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和个人崇拜,都是不符合事实,不符合历史真相的。我们受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误导。
  当我采取这种立场的时候,不是否定英雄主义,恰恰相反,是因为我认识到英雄主义的特别可贵,所以反而能够加倍珍爱,所以才不至求全责备,反而能对他们的各种不足采取宽容态度。
  但是如果突破做人底线,无论他是普通人,还是大人物,我们都是绝不容忍、绝不宽容的。原因何在?因为我们起码要做个普通人、起码要做个平凡的人。不能往上进入英雄的境界,至少不能往下沉沦。
  民国初期,很像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的那个短暂时期,各种草莽人物纷纷粉墨登场,瑕瑜互见,由于游戏规则未定,人性中理想主义的一面、人性中利己主义的一面都在短暂的时间里加倍放大,形成激烈冲突,出现了很多半拉子英雄。
  先说说黎元洪这个人。

  日期:2012-03-11 12:16:40
  很多年以前,我去北京孔庙参观。在大成殿内有很多匾额,题词的都是显贵,包括康熙皇帝。我注意看了一下,发现大成殿正中、孔子神位正上方的匾额是黎元洪题写的。当时我就很不忿,黎元洪有什么了不起,他题写的匾额竟然挂在正中间,难道就因为他是时任总统吗?
  黎元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黎元洪是一个能力平庸的人,但是几次大的机遇突然降临到他的面前,他的表现都还算不错,历史地位由此奠定。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黎元洪47岁,是武昌新军的一个旅长。他在官场混得不是很好,已经准备混几年退休的。他虽然平庸,但是平日待人还好,在贪污遍地的官场中,还算克制,军中人称“黎菩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