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流,明天可能就成为支流;今天的支流,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基督教、伊斯兰教开始的时候,都只有很少的信徒,是当时各种宗教中的支流,最终都获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
日心说最初也是支流,虽然伽利略遭受地心说背后的宗教势力的迫害,但是代表历史正确的一方最终还是会胜利的。排斥支流,并不会让主流变得更加主流,只会让主流失去弹性、灵活性,最终丧失了生命。
耶稣开始传教的时候,惹恼了当地的主流教会的祭司们,结果惨遭杀害。穆罕默德开始传教的时候,也是屡遭排挤,被迫出走。但是这两人最终都修成正果,各自引领三分之一世界的宗教主流。
儒家学说里面也不是完全没有真知灼见,关于家庭和个人修养层面的论述至今仍有价值。但是一旦获得独尊的地位,就逐步失去了博采众长的能力,越来越走向偏颇、极其激进又极其保守,最终失去弹性或活力。宋明清以来,儒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垄断强化,但是发挥的也基本都是有害的作用。当国家需要前进、需要改良的时候,儒家学说没有发挥任何一点有价值的作用,反而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明确的主流,过于纷繁杂乱,莫衷一是,也是不行的。
在商业领域,小散多乱的行业就是如此,产品服务质量低,最终都会进行行业整合,出现几个主要的寡头作为主流,其他杂牌作为支流。
在思想领域更是如此,离开了支流,主流也失去了丰富和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之所以如此混乱,翻案成风,逆流汹汹,就是因为原来的主流力量自我放逐,大家都不信了,但是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一个空白期,所以各种势力正好兴风作浪,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而纷纷造势,就形成目前这种混乱的局面。混乱的局面,与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本质不同,泥沙共下,劣币驱逐良币,最终会给社会带来很大危机。
主流主导、支流并存的多元化,是一种最好的结构。主流,要做好正面阐述,发挥主流稳定的作用。对支流则采取兼容并蓄立场,可以丰富主流。缺乏生命力的支流,不用排斥,最终也会自行消亡,对主流、对其他各种支流也不会产生什么大不了的伤害。
日期:2012-03-06 15:38:10
最坏的结构就是垄断,只有主流,没有支流。
商业环境中的垄断,消费者就要受中国移动、中国石化、铁道部这种企业盘剥。政治生态中的垄断,庸官贪官遍地,社会成本极高,老百姓每天要先工作5小时去养活这些庸官贪官。教育领域,所有教育都由教育部来办,所有大学其实都是教育部的下属分校而已说起来教育部还硬是了解,孔子不过弟子三千,教育部每年都要折腾上千万青少年,随便派个副处长出来,都比孔子伟大得多。所有医院都是卫生部来办,结果呢,医生都成为最大的医药贩子,看病都看不起了。
价值观的垄断,也很可怕。中国古代把器具之用都当作奇技淫巧,很看不起。所以艺术家、工程师缺乏应有的尊重,艺术、工程技术就发展得慢,最多也就是一些诗歌、文人画。西方的音乐、建筑、医学、技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因为人家有尊严。我们这里是万般皆下品,有志气的人都去读书进学做官了。社会缺乏尚武精神,把当兵看作低人一等的职业,自然而然就会文弱,国家就会衰亡,弱宋就是如此。
80年代以来,思想领域一切都以西方的价值观为标准,普世价值被当作包治百病的万灵大补丸,一提政治就选举投票,只要是宪政投票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经济学也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无视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差异性。精英学者有一个毛病,他们谈论学理、议论历史问题、观察别人的事情,往往头头是道,但是只要让他们评论现实社会、面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常常连普通人的水准都没有。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价值观里面包含了太多偏见,缺乏常识,偏执固执,就会走火入魔,这就是价值观被偏见垄断,以偏概全的后果。现在精英都成骂人的专有名词了。
苏联“意识形态”的控制异常严密。纵观苏联的历史,无数政治犯被清洗,异见知识分子也不鼓励有自己的思想,人们无法正常交流观点,提高认知,这造成了苏联人思想的僵化。加之以和西方的对立与隔绝,几十年下来,最致命的问题是苏联人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下降,由此造成他们对现实的把握能力也有缺失。俄罗斯民族本来就蛮横偏激,在思想控制下,就更容易走极端,90年代苏联垮台和经济改革完全失败,源出于此。
这些垄断的生态结构消灭了所有支流的存在,不符合主流支流互补的结构性原则。必须打破,才能使整个社会更有活力,使社会中、大众中所拥有的潜能得到发挥。
日期:2012-03-06 17:39:37
三常主义的“主流支流互补的时间性原则”,赞成对社会思想和物质存在采取一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元化的存在结构,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强化主流;在发展主流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多元化。强化主流不是去否定支流,而是从支流中吸取一切有价值的事物来丰富主流,使主流和支流都能保持活力,都能有效发展并有机协调在一起。
主流支流互补结构是最合理的结构。三常主义的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意识形态领域,也适用于人的知识结构、人才成长路径、团队组成结构、商业竞争结构、民俗民风、产业结构、宗教信仰、社会组织构成、政策法律等各种领域。
这条原则,内容似乎很虚,所以包容性才大。金木水火土,五行缺一不可,只有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因为缺乏其他种种而走火入魔。道理就这么简单。很多错误,其实就是违反了这条看起来很简单的原则,违背了这种常识常理常情。
这条原则在后面很多具体分析中要经常使用。
日期:2012-03-06 19:19:55
下面再介绍三常主义的原则2.
原则2:三常主义的时间性原则——此时不是彼时
三常主义的时间性原则表述如下:
任何事物的合理性都与所处时间有关,时间变了,性质也会变,如果不能因时而化,就会从合理走向不合理。反之亦然。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彼时,时势相异,就需要改弦更张,而不能因循既往。
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此时有此时之理,彼时有彼时之道。此时行彼时之道则罔,彼时行此时之道则殆。
这就是三常主义的此时彼时原则,我称之为“此时彼时的时间性原则”。
日期:2012-03-06 19:48:30
老子对“道”的运动规律作了这样的概括“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道”的运动规律,与我的三常主义的时间性原则,在本质上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凡事都会存在一个变化的问题,变化的方向、好坏也许各有看法,但是对于变化,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例如,关于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哲学有三种不同的观点:退化论,循环论,进化论。
老子推崇太古的淳朴社会是最好的,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失去素朴本性的原由,提倡绝圣弃智,反朴归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