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略:中国商界的顶级博弈》
第14节作者:
月光之都 “哈哈,你还记得那事啊,现在恒佳已经有十名这种高手了,不过,天赛增长得也很快,有五个顶尖高手在他们那边。你知道,几个月前他们可是连一个也没有的。”
“怎么这些高手都集中到我们两家公司了呢?”
“很多同行的小公司,要么转行了,要么不做了,现在这个行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啊。”说到这里,范胜轩欣喜的口气又变得沉缓起来:
“我很担心,再过个一年半载,我们也会被淘汰,所以我想让香港康裕把小交换机的部件,都从香港转移到深圳来生产,这样就会进一步加强我们这两家的竞争力。”
香港康裕是恒佳最主要的供应商,小交换机的部件都在香港生产,成本自然比在深圳高出许多。但在产品畅销时,这些额外的成本并没有给康裕太大的压力,因此这种状态就一直维持下来。
“你这可是既得陇,又望蜀啊。”戴明伦掉了个书袋。
“做生意嘛,就得有得陇望蜀的劲头。当年曹操平定了汉中,司马懿叫他快速进兵攻下蜀地,但曹操却说什么‘人老不知足,既得陇又望蜀’,后来蜀国站稳了脚根,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搞得曹操的后代鸡犬不宁,最后被司马懿的后代篡夺了王位,这可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啊。”
“这个想法是不错,就是怕康裕的何总不会同意。”作为总工,戴明伦的想法向来保守,即使打赢了华立一仗,也没有改变他的本性。
“唉,你又先入为主了不是?老戴,生意生意,什么叫生意?啊,你说说看,什么叫生意?”范胜轩突然兴致勃发,就这个问题考起了自己的拍档。
“这个?我可没想过,生意嘛,就是买卖,是交易。”戴明伦含糊其词地回答道。
“你说的,只是一般的表面现象,我觉得,生意的本质,就是我们先‘生’出一个赚钱的主意,然后说服对方同‘意’,这样大家有钱一起赚,买卖才能做起来。”范胜轩用手比划着说,戴明伦倒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对,我还是有点心理障碍,总是对赚别人的钱有些难为情,崔大伟也说过,天鹅总是被第一只勇敢的癞蛤蟆吃掉,我得更大胆地去生出一些赚钱的主意才行。”
“这就对喽,干脆,我们就把让康裕到深圳来搞制造的想法,叫做‘得陇望蜀计划’吧,不过这只是我们内部的称呼,可不能让康裕知道。”
没过几天,戴明伦就把《得陇望蜀计划》制定完毕,计划的目标是进一步削减成本,以抗衡天赛国产机的压力,同时对其它进口品牌,实施更严酷的价格剿杀。
计划实施的关键,在于说服康裕将部件的生产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为此范胜轩给康裕准备了两条有力的理由:降低成本可以扩大康裕的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将制造中心搬到深圳来,进一步保障供货和售后服务。
为了加强计划的说服力,范胜轩精心列出了成本比较表和供康裕选择的工厂。
另外一个没有言明的埋伏是:恒佳通过代康裕发货,可以了解康裕的经销商信息,范胜轩虽然暂时不知道这种自信目前对恒佳表何作用,但他隐隐地感到,这将是一笔可能的财富。
范胜轩看着手里漂亮的《得陇望蜀计划》,觉得对康裕而言,完全是一石多鸟,他想不出香港方面有什么拒绝的理由。
日期:2007-11-29 20:57:18
既然谈开了,就多说几句吧,原谅我的啰嗦。
现在,中国企业界对华为、中兴推崇备至,都想向他们学习。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跑得太远,完全超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视线。
如果说现在大部分企业是小学三年级的水平,他们二家早已拿到了大学文凭,在读研究生课程了。
要小学生去学习怎么写硕士论文,不大现实。
所以现在的华为中兴,只能让大家看看热闹,长长中国人的志气,要真刀真枪学,一招一式地学,好难的。
就象中国的企业家张瑞敏、李东生等等,想学美国通用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但不论是企业,还是运营环境,都和人家不在一个数量级,学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但还是得学,怎么学呢?得先看二家公司当年是如何起飞的。当然,眼下的环境和他们那时又不相同,只能学些精神、谋略。具体的战术,得根据行业发展速度、竞争强度,以及企业本身的特质,具体对待。
但能学些精神,也是不错的。毕竟,成长的道路总有共通的地方。能干的人学走路,和普通人摔起跤来也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每摔一跤,比普通人学到的东西多。或者他们看别人摔过跤,会更留意一些。
所以,我要写的商略,就是想以小说形式,还原二家顶尖公司的成长历程:他们是怎样优异地“读完小学”,他们是如何成为“中学的尖子生”,又是如何通过“高考独木桥”的。
然后,他们是如何达到每年150亿美元营业额的。
既然是还原,当然就力求现实,呵呵,我超想用“超现实主义写法”这个词。反正,你们知道我想写得现实些就好了。
发现有虚假的地方,请马上指出来,呵呵,我喜欢和读者斗智,那样大家都有进步。
当然,这不是一本书能完成的任务,商略2的主题是销售大商战,商略3的主题是企业大购并......,呵呵,计划很多,一本本来吧。
这二家企业还在不断成长,这种故事还在向前延伸,我的小说得赶紧跟上他们的脚步。
这不,华为发生了“七千人辞退事件”,本来也是企业如何规避政府法令的好题材,但我现在才写到他们起步,只得作罢,以后再说。
唉,又啰嗦了一大通,原谅。
日期:2007-11-30 12:23:23
香港黄竹坑工业区,南十字楼西翼一个装修豪华的办公室里,康裕的总经理何炳荣把自己埋在舒适的真皮大班椅里,琢磨着范胜轩传真给他的发展计划。
何炳荣四十岁出头,虽然是香港本地人,但很小就留学美国,可能是在美国总是吃面包牛肉,因此他比一般的香港人更高大、魁梧,动作充满海派,说话夹杂着20%的英文。
何炳荣曾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担任技术主管,正是在那里,他掌握了交换机技术,后来回香港创办了康裕公司。
恒佳这几年一直是康裕在内地的最大经销商,因此对范胜轩的要求,何炳荣从来没敢马虎,眼前这份传真,字里行间充满了发展的激情和慎密的战略思考,让何炳荣看得很有些兴奋。
他让秘书请负责销售的副总到他的办公室来,将传真递给了他:
“恒佳的范生,希望我们把生产搬到深圳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份额,你有什么考虑?”
和专长于技术的何炳荣不同,康裕的这位副总常常在内地各大城市间飞来飞去,对市场和民情了若指掌,在将传真仔细研究了一遍,他马上敏锐地觉得:
如果将制造中心移到深圳,那么公司总部也将很快搬到内地,我愿意在各个城市间天马行空地穿梭,但以内地做大本营并不好玩。
副总眼睛闪了几下,马上想好了应对之道:
“范生的这个计划很好,不过内地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很淡漠,我们将部件移到深圳生产,我很担心,我们的技术会被恒佳剽窃。“
副总的话精确地点到了何炳荣敏感的穴位:
知识产权是康裕最大的资本,如果仅仅是为了降低制造成本,而要冒这么大的风险,确实得不偿失。
何炳荣的心里立刻否决了范胜轩的发展计划,但他觉得自己不能以害怕范胜轩剽窃技术为由,拒绝这个计划,否则必然使他们之间友好的合作关系,蒙上不必要的阴影。
“那我们得找个说法,去应付他们。”
“这个好办,”副总胸有成竹地说道:
“我们就说,目前时机不成熟,然后把给他们的价格下调一个百分点,安抚一下他们,我想,范胜轩又可以安静几个月了。”
这天下午,戴明伦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匆匆来到范胜轩的办公室,看范胜轩正捧着一张传真在苦思冥想。
“哟,在修练内功哪。”戴明伦的心情很好,难得地开起了玩笑。
“啊,老戴,来,坐坐,康裕针对我们的得陇望蜀计划有了回应,你看看。”
康裕的传真写得很客气委婉,但意思很明确,即不想到深圳来制造部件。
“这么说,我们的得陇望蜀计划,被他们拒绝了,我就想当时取这个名字不太好。”
“这和名字可没关系,这是战略考虑的问题,”范胜轩收回了传真,把它夹入康裕的卷宗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