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中国必须实现人口负增长,但是决不能出现人口过快的负增长,从现在开始就需要有所行动。从这个角度说,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加强而不是减弱,走钢丝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机构来及时地调查和引导社会的生育行为。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应当根据人口形势的变化及早调整,由于人口再生产周期漫长,错过时机将会造成长期巨大的负面影响。
外交战略
无论是考虑到世界格局的演变,还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外交战略都有调整的必要。中国必须完成一个“转身”的动作,以便于尽可能的抓住外部出现的一切有利变化形成的机遇,从而为金融危机的应对创造条件。
随着美国的衰落,美国的全球军事部署必然收缩。美军的撤离和各国经济上的困境将导致地区冲突增加,对于中国的贸易和安全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此中国应当在外交上及早进行准备。
在文化领域,中国应当积极争取领先。但是在外交上,建议继续以韬光养晦为主,不应当过早考虑出头的问题。当然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很长时间,一个在文化上占据制高点的国家外交上想长期不出头也不现实。在中国的深层次矛盾得到解决之前,应当尽量维持这种不出头的局面。
<
日期:2009-05-25 08:45:46
美元资产
中国经济实力的积累已经使得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元暂时仍相对其他货币坚挺,因为大多数国家还没有意识到美国将要发生何等严重的问题。一旦大家意识到之后,美元将迅速出现抛售狂潮。
现在的美元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持有美元的主要国家并不希望美元垮台,于是大家保持默契暂不抛售美元。但是只要有一个国家意识到美元的信用不可挽回,局面将马上演变成墙倒众人推。
在美元危机尚未出现明显苗头的时候,短期而言可以继续持有美国国债。
科举制度
如果现在建议恢复科举制的话,恐怕超越了社会主流舆论的认可程度。再过五到十年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不管怎么样,社会必须有一整套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能够让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科举制度历史上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支柱,保证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至于科举恢复以后考什么内容,怎么考,恐怕现在就需要知识界进行研究了。
科举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当年废除科举制的时候,决策有相当大的过激成分。在这个问题上,从慈禧到袁世凯、张之洞恐怕都免不了要承担历史责任。民初乱局的形成,废除科举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贫富差距
这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基本问题之一,上面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贫富差距的缩小将更易于完成。
本章小结
中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决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需要对文化、经济、产业结构、人口、外交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整。
思想混乱是造成中国社会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文化复兴将形成新的主流价值观,并有力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日期:2009-05-26 08:44:14
第十二章危机向何处去
在第八章中已经对二战之后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世界经济走势进行了剖析,本章将承接第八章的思路对金融危机开始之后的全球宏观走势进行推演。由于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刚刚过去,情况人所共知,此处将不再耗费笔墨,直接进入近未来的世界。
欲速则不达
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二战之后或者说西方文明第一次动荡期结束后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目前正在直追1929年大萧条。对于规模如此之大的危机,指望其能够在一年半载的时间内见底,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但是社会舆论一般并不愿意接受此种现实,于是社会心理在面对危机时,通常都是在现实的压力下步步后退,直到无可奈何的接受现实为止。目前世界主流舆论正处在这个阶段之中。
应当指出的是,这样的心理实际上不利于找到应对危机的最佳策略。由于各国社会包括政府都希望能够迅速的摆脱危机,于是就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试图在短期内让经济实现触底反弹。然而此种应对方法,实际上会增加危机的破坏力。我们不妨和上一次大危机对比一下,就会有清晰的认识。上一次大危机发生时,凯恩斯经济学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属于非主流,各国虽然采取过一些诸如降低利率或者增加公共开支之类的措施,但是没有全面采纳凯恩斯经济学。于是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各国经济基本上处于连续的负增长之中,危机的破坏力以经济负增长的方式逐渐释放,各国政府没有过早出手。应当指出的是,罗斯福新政实际上并不算多新,大危机时期胡佛总统也做过部分类似的事情。危机开始不久,胡佛总统就下令降低联邦利率,1931年又动工兴建胡佛大坝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胡佛总统虽然宣称信奉自由主义经济学,实际上已经部分实行了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但是效果却事与愿违。原因何在呢?因为危机的破坏力还没有释放完全,此时即便推出政策,也不可能扭转局面。当然,胡佛所出台政策的力度和广度也都小于罗斯福新政。另外,胡佛在1930年签署了新的关税法案,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试图保护本国企业和农民,结果是各国纷纷效仿,整个世界贸易体系崩溃。很巧和的是,29年大危机的次年胡佛签署了关税法案,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次年奥巴马也签署了购买美国货的法案。历史有时候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难以言表。由于和平时期基础设施和厂房设备等不会被大面积破坏,当罗斯福推出新政时,美国工业已经基本没有在和平时期继续下跌的空间,此时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相当于在对手精疲力竭之时发动反击,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另外经过四年的大浪淘沙,能够存活下来的银行本身就是承受力最强的,这种情况下恢复全民对于金融体系的信心比较容易,罗斯福找准了突破口,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政策,胡佛用经济不见起色,罗斯福用就能扭转乾坤,因为经济周期的破坏力基本已经释放完毕了。即便如此,美国经济在1933年之后也仅仅是有限度的恢复,1937年的美国经济再次出现了萧条,直到美国参加二战才恢复到1929年之前的水平。
本节未完
日期:2009-05-27 09:08:05
欲速则不达续
今天的情况不同,由于已经有了干预经济的经验和理论,在金融危机刚刚发生时,各国政府就迅速开始出手刺激经济。这种愿望是好的,问题在于愿望本身并不一定与结果吻合。目前所使用的方法,无非是再次抬出了凯恩斯主义。如此大规模的危机,指望其能够在短时间触底是不现实的,问题是奥巴马肯定不愿意充当胡佛的角色。在危机发生后短时间出台刺激政策,等于给一个非常虚弱的人注射兴奋剂,短期内可以减缓负增长的速度,但是注射兴奋剂必然导致肌体在短暂亢奋之后更加衰弱。更深一层看,这是人性中的恐惧在发挥破坏力。人的身体密度实际上和水很接近,人吸气之后,如果一动不动自然就会漂浮在水面。为什么不会游泳时扑腾的越起劲越要往下沉呢?也是人性中的恐惧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恐惧,人不可能沉到水底,稍微用点力就可以抬头呼吸。然而在恐惧的支配下,人们的挣扎实际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加速向下沉。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人性往往会在各种场合体现出来,对于金融危机的应对也是一样。过早的刺激经济,正像在泳池中导致下沉的挣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