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47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为了给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做大做强。文化产品的出口本身能够增加中国经济的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做强之后,也会拉动其它产品的出口。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到中国之初,就被中国人当成一种文化符号来看待,虽然价格比中国同等档次的饭店要高,仍然客源滚滚应接不暇。要做强文化产业,中国的知识界首先需要有信心去占领整个社会科学的制高点,不能从心理上总是想跟在西方之后亦步亦趋。况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西方文化的吸引力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急剧衰退,给世界各国的精神生活造成巨大的真空,不填补这个真空社会信心将无法维持。同时,占领这个制高点也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难题,中国人有智慧可以做到比西方国家更理解其历史和未来。随着知识界的广泛参与,在三至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全面占领社会科学制高点完全不成问题。

  华服运动
  以上主要是从社会精神生活的角度来讨论实现社会稳定的方法,在充实社会精神生活的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当然不能够忽视。因此,此后几小节主要讨论社会的必需品(含服务)生产。
  待续
  日期:2009-05-17 10:38:02
  续华服运动

  就业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单独把文化产业做强,对于中国的就业贡献不够大。文化产品的生产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毕竟有限。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计,必须为金融危机中的失业劳动力找到出路,而且还不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这个产业还要顺应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大的趋势,才能够有比较大的发展。适合这一条件的,就是华服产业。

  华服运动大约萌芽于西元1998年左右,笔者基本见证了这个运动的全过程。就部分网友使用的汉服这个名称,笔者认为过于狭隘,称之为华服更加妥当,而且也符合古汉语的本意。复兴中国的传统服装,最开始社会大多数认为是很另类的,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普及,接受的人群也逐渐增加。服装是文化的商标,服装业本身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既然今天中国人觉得穿西服很正常,其他国家穿穿中国的传统服装也没什么不能想象的。况且韩国日本从来也没有抛弃其传统服装。中国的服装业要能够做出品牌,一定要依赖华服。只有做出品牌,服装业才能够获得高附加值。华服产业的兴盛,首先需要依靠文化业的发展,同时华服也会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反过来促进文化业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个产业尚没有形成,第一缺乏媒体的宣传和介绍,公众了解程度不够;第二缺乏相应的工业标准,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为了推动这个产业的形成,政府应当积极加以引导,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工业标准。既然意大利可以把服装业做成一个战略产业,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

  中国曾经是引领世界服装潮流两千年的国度,即便不是在式样上,至少在材料上是引领世界服装潮流的。古罗马贵族都以穿着丝绸为时尚,以至于元老院担心黄金流失的速度过快。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之初,只对黄金感兴趣。之所以随后大量开采白银,正是为了应对对华贸易的需要。服装业以前是,以后也还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节完
  日期:2009-05-18 08:55:10
  后石油时代的大飞机
  当代中国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但是以后肯定不能继续走这条路。中国要实现产业升级,一定要有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以大飞机研制作为突破口,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思路。大飞机决不是小飞机的简单放大,随着飞机尺寸的增加,其内部的复杂性会呈几何级数增加 。大飞机生产比航天业更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一方面是因为大飞机的研制和生产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部门。除了食品工业等少数纯粹的轻工业之外,工业领域的所有行业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大飞机的生产过程中来。大飞机项目只要成功,那么就意味着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全盘皆活了。另一方面,大飞机对于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效率要求很高。航天发射次数很少,可以靠财政拨款。而北京机场每小时的飞机起降就在100架次以上,不到一分钟一架。靠财政拨款养活民用飞机,任何国家都养不起。生产出能飞的大飞机并不难,生产出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大飞机才更见功力,这要求在气动布局、燃油经济性等各个方面都精打细算。前苏联生产的安-225到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但是没人用得起这种飞机,其使用和维护成本太高。中国的大飞机生产,决不能重蹈苏联的覆辙,一定要研制一种可以给国库交税的飞机,而不是靠国库养活的飞机,否则飞机只能当摆设。

  中国现在大飞机项目刚刚上马,应当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未来的国际形势变化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毕竟从研制到量产最少也要10年左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过度的时期。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各国经济下滑掩盖了石油短缺这个趋势,所以现在这个过渡恐怕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或者并不认同。但是从长期角度来说,石油生产的顶点一定会出现,而且很难排除未来数年内出现石油生产顶点的情况。另外,美国撤出伊拉克已经基本成为定局,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会撤出整个中东,随着美国影响力的消失,整个中东有可能 陷入动荡和混乱之中。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未来世界范围内的石油供应并不乐观,同时石油需求也会大幅度萎缩。石油需求的萎缩与未来西方文明的走势有关,将在后续章节进行讨论。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的大飞机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否则纵然造出来的飞机技术上不落伍,也没有用武之地。

  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的过度影响方方面面,不可能全部谈到。仅从发动机的选择方面来说,常规思路肯定是选大涵道比的涡扇发动机,但是考虑到未来石油供应和航空市场需求的变化,涡扇是不是合适恐怕要仔细研究。就燃油经济性而言,涡扇一定不如桨扇或者高效的涡桨。就航速和舒适性而言,桨扇和高效涡桨肯定不如涡扇。
  插图:涡扇发动机、桨扇发动机和涡桨发动机
  本节未完
  日期:2009-05-19 08:53:07
  后石油时代的大飞机续
  上世纪石油危机时,就有人研制过桨扇发动机,后来由于油价回落搁置。上世纪50年代,俄罗斯也开发过轴马力超过一万千瓦的大型涡桨发动机,并成功应用于民航客机。金融危机的蔓延已经造成了全球民航业的客源下滑。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和欧洲经济将长时间低迷,一方面出行人数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也会面临来自铁路更加严峻的竞争。因此航空公司和乘客必然更加关注燃油经济性,为此牺牲一些舒适性和时间是可以接受的。这样一来,桨扇和涡桨发动机的优势就会得以显现。发动机选型一旦确定,更改发动机类型恐怕涉及到修改气动布局和重新进行机体应力计算,工作量非常大,建议在上马之初慎重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欧美各国会出现大飞机与高速铁路争夺客源的问题,恐怕我们国家也同样会遇到。与中国三十年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中国的高速城市化,由此带来了数亿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春运人数已经超过20亿人次,相当于10亿人在春节期间走一个来回。高速城市化的前提之一,是因为中国的出口构成中有相当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让大量人口可以在城市就业生活。由于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更宏观的说西方文明第二个动荡期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是长期低迷的。即便中国企业压低价格出口,欧美经济的衰退也会使得当地人群购买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下降。购买力不足向中国的传导会导致大批出口企业倒闭或者缩小规模,相应城市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下降,一部分流动人口将会回到农村或者在较近的中小城市就业。因此,可以预见到未来数年春运的压力将逐年减小,铁路客运将从目前的一票难求向运力相对过剩逐渐转变。

  铁路运能的过剩不可避免会和民航业产生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高速铁路。机场与火车站不同,基本不可能建在市中心。这样一来,乘坐火车就节省了两次从城市到机场的时间,而且铁路的安检和提前到站要求更加宽松。如果距离不超过1000公里,那么乘坐高速铁路很有可能比飞机更加节省时间。如果中国同时发展高速铁路和大飞机制造业,恐怕需要及早进行规划,以避免两个行业无序竞争和同时出现运力严重过剩的局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