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45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绝不仅仅限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当然这些政策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本章也完全可以用来讨论汇率和利率的调整,或者如何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等等。但是这种应对方式无助于深层矛盾的解决,而且随着危机破坏力的升级会逐渐丧失可操作性。就算要继续用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路解决问题,实行这些策略本身需要就涉及到其他领域。汇率的调整实际上远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涉及到国际间的政治博弈。积极的财政政策说起来同样是简单的,问题在于,钱从哪里来?不解决投资的来源,财政政策只是一句空话。当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时候,投资来源不成问题。但是中国的月度财政收入已经在连续负增长,这时候单独谈投资就未免有些一厢情愿了。出口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在一般时期,预测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速依靠经济学模型就可以,因为各国的政治没什么特殊情况会发生。但是现在不同,金融危机至少会在美国导致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欧盟会不会发生尚待观察。这种情况下对未来出口形势的估计,就不能不考虑政治危机的影响。至于这场危机是什么,会在第十三章详细介绍。况且2009年2月份的顺差已经快速萎缩到48亿美元,贸易逆差已经向我们走来,出现季度甚至年度贸易逆差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前述章节的分析中已经多次强调,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各部分各方面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学科间的划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也被相应的割裂开来,在这种非常时期,中国需要的是一个通盘考虑的解决方案,头疼医头是走不出这个困境的。更何况应对一场复合危机而不是纯粹的经济危机,本身就不是经济政策所能够全部涵盖的。

  日期:2009-05-07 11:02:27
  黄仁宇对于明朝的描述和分析是比较深刻的,也确实是那么回事情。问题在于,赋予了那个时代过多的负担,似乎前人就一定要想出个办法,把几百年后的问题给避免掉一样。这是人性的内容,人总是喜欢图省事,最好前人什么都解决了,自己专门吃现成的。
  想想现在,有几个人为几百年后的后人操心的?既然我们也是如此,没有资格指责前人。而黄仁宇先生也落入这个俗套,潜意识把中国落入近代苦难的责任推给前人。
  明朝的制度是有问题,但是没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就算是有八股僵化什么的,如果后面不是跟着一个清朝的话,这些问题也不会导致中国的衰落。起码中国是和俄罗斯差不多的一个国家,明朝人怎么会知道清朝要统治中国两百多年?为什么要为此负责?
  如果应该这样负责的话,今天的人们有几个想到十年以后并且愿意现在就作出某种改变以体现自己责任感的。就说愿意,有多少人认为自己能够预见到十年以后的情况?凭什么明朝人就应该可以呢?

  这几天看了煮酒的一个帖子,描写整个日本海军兴衰的,一帮网友在里面吵得热火朝天。谈到石油就把罗马俱乐部拿出来笑话一顿,似乎未来的能源问题肯定有办法解决,担心石油不够的悲观论点连丨内丨裤都输掉了。至于到底是什么,反正他们手里有市场经济,这个杠杆肯定能搞出个替代品来,至于工程师能不能做出来不操心反正他们相信有钱就能做到这一点。

  人总是喜欢制造泡沫让自己听起来舒服,忠言逆耳,万世不易。现代人既然如此,有什么资格指责明朝人,况且这些制度他们用着也挺好用的,而且如果不是清朝的原因也不会造成什么大的麻烦。凭什么明朝的制度要为清朝的行为负责?
  日期:2009-05-08 09:17:30
  覆辙不可蹈
  目前所处的大背景是西方文明第二次动荡期之前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与民国初年的相似性在第十章已经谈到。上一次西方文明的动荡期将整个中国拉下了水,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中国决不能跟随西方文明一起进入动荡,用大家熟悉的词汇来说,那就是必须保持稳定。民国初年的中国陷入动荡,原因已经在第七章有过分析,那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进入误区从而导致了人心之乱。今天的中国,威胁稳定的首要因素仍然是人心之乱,必须尽一切可能避免历史的重演。从中国的经济实力而言,为全国提供必需品是不成问题的。辅之以必要的社会保险和救济方式,即便是出现数量较大的失业也可以保证全社会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没有大问题,外部国际大气候也不会出现不利于中国安全的重大变化。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只要中国人自己不搞乱中国,没有什么力量会让中国陷入混乱。

  基于以上分析,维护社会短期内稳定的关键在于保证社会基本生活需要同时防止整个社会思想混乱,当然同时还要让全社会看到希望所在。长期而言,一个稳定的社会其贫富差距通常都是比较小的,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前一章已经谈到,中国社会在90年代之后选择了回避思考,以高速的经济增长来凝聚人心,社会各种思想的冲突实际上是被掩盖而没有解决。因此,防止社会思想混乱实际上也就是要降低社会稳定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度。既然社会诸多问题归结为信任感不足,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从重建社会信任感入手,也就是要让社会有更多共同相信的东西。这些全社会共同相信的事情必然由文化领域提供,社会生活的其它子系统并不直接生产精神产品。所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文化,而不在于经济。必须通过文化领域的调整增加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高速增长的脱钩;其中主流价值观的重建恐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无法持续的,整个国际大气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西方文明将再次进入动荡期,决不意味着中国就丧失了进行国家建设的条件与机遇。只要中国的人心不乱,就完全可以继续踏踏实实搞建设,当务之急的关键在于避免人心之乱的再次发生。***主席于2008年年底提出的建立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已经高瞻远瞩地指出了这个方向。整个社会也同样需要去建立一个主流的价值观,使得全社会具有共克时艰的坚实思想基础。

  考虑到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应该尽量维持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一方面应当进行基础建设的投资,同时又应当加快进行文化建设。这样在维持稳定的前提下,中国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高科技产业发展壮大之后,将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铺平道路。其次,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国际大气候出现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变化,为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和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再有,同时还应当尽力挖掘整个中国的发展潜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里所说的中国不仅包括中国大陆,也包括台港澳。最后,涉及到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稳定的政策应当更有前瞻性,为了规避以后可能发生的风险,应当及早进行调整。

  文化建设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概念,往往看不到其实际的成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我们不妨先来谈谈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具体问题,以便于体会到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本节完
  日期:2009-05-12 12:12:51
  社会稳定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与上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力还将继续升级,虽然中国受到的波及比欧洲要小,但是指望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在足以维持社会稳定的速度是不现实的。缩小贫富差距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这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既有显规则的作用也有潜规则的作用,调整得过快将会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混乱之中,重蹈俄罗斯的覆辙。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比较大作用的,只有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如果换一个说法的话,那就是增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信任感。台湾问题的解决在于增强海峡两岸的认同感,边疆稳定的保持在于增加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认同的前提就是信任。增加信任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在文化上做出重大调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