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对于社会精神生活以及其对于经济生活影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这些影响形成的合力结果之一就是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感。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下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信任感也在下降,甚至人对于产品的信任感也在下降。社会陷入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有时候解释的越多,反而听众更不相信。
前述章节曾多次引用孔子的名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个论断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适用的。整个社会信任感的破坏,也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无信”,此时社会就一定会出问题。当然,我们都能够切身的感受到,问题实际上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从长久而言,社会肯定要重新加强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信任感,以便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那么应当怎么着手呢?
谈到这里,需要解释一个简单但是重要的原理:如果人与人之间是信任的,那么必然有些事情是他们共同相信的。假如某个人相信的所有事情另一个人都不相信的话,那么无论什么事情都谈不到一起去,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在另一个人看来都是不可靠。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人的理性行为,必然是相信什么才会去做,也就是说人们在做一个理性行为之前会预先相信和期待一个结果的发生。而如果此人相信的事情另外一个人全都不相信,那么也就不会相信和期待同样结果的出现,此时双方的目标是背离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在对方看来都是别有用心,当然就互不信任。信任被破坏后,即便是没有恶意的行为也会被曲解,于是不信任情绪就愈演愈烈。根据这个基本原理,只有当一个社会内部绝大多数成员共同相信的事情足够多时,整个社会的信任感才会足够强。当代中国相当多问题的症结,实际上是由于社会信任的不足。不过这并不是说社会信任的增强能够根治所有问题,某些问题受制于其他规律的作用,社会信任的增强可以缓解而不能根除。
讨论至此,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证明所谓民主社会必须有共同信仰这个论断。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实际上是脆弱的,即便是在一个国家的扩张期也是脆弱的。这样的社会中各阶层矛盾冲突激化,将会导致巨大的内耗而使得民主制无法运行。是故,美国的总统宣誓时要手按圣经,而不是手按宪法。
本节完
日期:2009-05-03 09:50:46
中国文明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文明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更加重视,民间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也更高。不过对比国际上而言,我们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和认可程度都要低得多,这一点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也是中国社会信任感不足的一个方面。很多历史上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共同相信的事情,我们今天多数人并不相信。既然不相信,肯定也就不会去重视。
在改革开放之初,部分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持极度贬低的态度,论调无非还是酱缸文化那一套。在中外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这种思想的出现并不值得奇怪,但是完全属于一种过激表现。到了90年代,西方文化带来的震撼感和冲击已经逐渐趋于平淡,社会开始逐步以比较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审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更广义的说,整个社会心理经历了一个从比较脆弱走向成熟的过程,这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知识分子的成熟。高考的取消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断层。在高考恢复后,伴随着改革开放走入学校的一代人其思想的成熟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他们还没有走出校园时,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相对是肤浅的。到了90年代,更多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并且从校园走向社会,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一定会大大加深。此时再来看待传统文化,其感受就必然是大不相同的。在宏观上,这种变化必然体现为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逐渐提高。
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声誉对于国内的思想界也有触动。众多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评价远比我们自己要高。这种情况的出现应当说海外华人有重要的贡献。海外华人在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激励之下,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重。西方社会从海外华人的精神面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应当提及的是,海外华人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基础设施尚比较薄弱,正是海外华人的投资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启动步伐,这是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乡土情结使然。印度经济发展远不及中国,缺乏侨民的投资拉动也是原因之一。中国文化的国际声誉必然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去反思,到底应当如何公正的评价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一反思影响范围不断加大,到2000年之后形成了全社会范围的国学热。应当指出的是,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因此社会同样具有有机体自我修复创伤的能力。当然这也是人类历史自相似的体现。国学热和相关文化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自我修复的过程,社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加强整个社会的信任感。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有云:去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话放在任何国家身上都是适用的。没有什么办法比让一个民族相信其祖先都是不入流的货色更能有效摧毁一个民族的信心,一个民族的信心被摧毁之后,势必陷入混乱和分裂之中。现代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经济,社会信心的丧失一定会导致整个宏观经济完全崩溃。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提到,儒家文化圈中,抛弃了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保留了更多传统的地区,比如新加坡台湾韩国等;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因素导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一定会开始重建民族信心的过程,也一定会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然,是不可能绕过的一个阶段。在80年代这种趋势尚不明显,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民间对于西方社会和西方历史的研究逐渐加深,开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90年代中期的一部书《中国可以说不》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虽然这部书本身思想深度有限,但是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无疑说明了中国社会心理的变化。到了西元二十一世纪,重建民族信心以国学热这样一种新的方式体现出来。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专门教授国学的学校和培训结构开始大量出现。国学热的兴起甚至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传统平面媒体也顺应潮流参与其中,既推动了国学热走向深入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利益;比如各电视台大量出现的历史文化类的讲座和论坛以及与之配套的书籍出版等等。在虚拟世界中,重建民族信心的表现更加多种多样,比如历史论战、华服运动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网络舆论的变化。虽然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不论是对于中国复兴的需要而言,还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而言,都是远远不够的。
本节未完
日期:2009-05-07 08:53:42
第十一章金融危机的对策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本章讨论的是近未来阶段的对策。也就是说,这里给出的是未来数月到若干年的时间内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策略。不过金融危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力加起来也不足以与此次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可以与此次危机比肩的历史事件,恐怕最近一千年来只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过这并不是说此次危机必将导致世界大战,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另外,这里所谈论的,远远不是近未来应对策略的全部。本次危机的影响复杂而深远,以如此有限的篇幅不可能把所有方面的应对策略都进行讨论,况且也不是所有的对策都适合以此种方式进行讨论。换言之,本章所没有提到的问题,未必是不重要的。这里所讨论的,大部分是相对容易实现的,这些策略的实施,将为应对更加复杂的局面创造条件。
头疼医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