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内部不稳定对于社会自信心同样会造成巨大的创伤。老百姓想要踏踏实实过两天日子也不可得,频繁的内战造成各地难民拥塞流离失所。相反其他主要国家已经结束战争开始重建。两相对比一下,欧美等国经济重建有声有色蒸蒸日上,中国却陷于漫无尽头的内战之中。如此情况整个社会不可能有自信,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国家没有了自信,就如同一支军队没有了士气。尽管其硬件可能没有任何不足,但是软件的故障导致军队高层根本就没有抵抗意志。不抵抗事件的发生,就是整个社会缺乏自信心造成的恶果。中国三十年来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得益于国内稳定的政治局面,否则当下的社会心态必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未完
评论者:忠恕时间:(2009-04-20 09:10)楼层:213
日期:2009-04-21 09:10:29
工业化与渐进改革(续)
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而言,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工业化起步阶段肯定要对工业进行保护,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以政府财力投资建立或资助一些大型企业,以完成重工业的奠基工作。最起码也要对国内实现保护性的关税政策,这一点所有发达国家在起步阶段都是如此。如此一来,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必然要求政府对于经济进行比较深度地干预。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此时就需要给予社会经济更多自由,以发挥各个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必要调整国际贸易的策略,逐步融入到国际经济之中去。归纳起来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依靠自身积累的工业化进程必然从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过渡到政府干预较少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完成必然依靠渐进式的改革。如果以其他方式完成,社会将会发生大的动荡,工业化进程会被打断。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工业化比较顺利的韩国,同样是依靠渐进的改革以完成。韩国的情况比中国还要有利,美国为了冷战的需要大力援助韩国。韩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一方面大力向美国出口,同时自己的国内市场却被严格保护起来,并且以政府财力扶持了三星、现代等大企业的发展。到国际竞争力增强之后,韩国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相应让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困难也更多。这是一条尚未有人走过的路,近代顺利完成工业化的只有日本。一个人口庞大的大陆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必然要进行摸索和试验。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只有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基本统一的情况下渐进的进行改革,才能够摸索出一条路来。
中国三十年来的发展,雄辩地说明渐进改革是一个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优选择。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信心的提升,都得益于三十年前做出的正确选择。未来的中国还应当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历史将证明这是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民族复兴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策略是否对路。只要找到合适的改革思路,中国的复兴将是不可阻挡的。
同时应当看到,依靠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垂直分工拉动中国工业化,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种工业化必然是服务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首先发展的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中相当部分也是污染密集型的,对于中国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此外,中国此时过渡的依靠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于高科技产业关注不够,客观上不利于产业升级并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本节完
日期:2009-04-22 09:14:33
当代中国经济
最近三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经济史上少见的巨大成就。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的排名不断前移,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位居世界主要国家第十。三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长速度。到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2008年位居世界第三。持续的经济发展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一个国家硬实力的增强,必然会使得软实力随之提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就长期而言,中国经济的前景还是令人乐观的。中国经济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中国曾经是两千年中的超级经济大国,即使再次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也没有任何奇怪之处。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类型更加多样,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大大增加。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实现了从行政命令向宏观调控的稳步转变,避免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社会震荡,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发展势头。对比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中国的过渡方式无疑要好的多。除了经济领域之外,社会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更多自由,包括言论学术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开始用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中国和世界,也能够更加理性得看待自己的历史,至少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在社会上传播。这种变化无疑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准备了条件,是中国未来文化产业能够更加繁荣的前提之一。
三十年间整个中国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一个国家的发展,总归是不能与世界隔离开的。世界永远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自我封闭从来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即便外部有问题,我们也只能去面对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崛起。中国从关起门来过日子逐步融入到整个世界经济之中,中外之间的贸易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各国都难以回避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推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初外汇稀缺的状况很多人还记忆犹新,短短三十年时间中国已经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可以说中国经济在三十年时间内走过了其他国家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外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也大大加强。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学术思想逐渐被引进到中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与外国思想交流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逐步理解其思想的过程。虽然在打开国门的初期,由于外国文化一拥而入,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一些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但是这条路是早晚要走的。与80年代相比,国人的崇洋媚外心态已经大大减轻,同时对自身的信心逐渐增强。对于外部世界了解越多,心态也就越是平和,社会心理演变的必然规律使然。随着文化的交流,中国社会的信心必然逐步恢复,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打开国门让中国人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中外之间的人员交流进一步便利了中国对于外国社会和历史的了解,随便看到一个外国人就觉得很新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个崛起的大国必然需要有大国心态的国民,中国社会心态的变化实际上是顺应了这一要求。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只能够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未完
日期:2009-04-23 09:13:22
当代中国经济(续)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在这一时期,中国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将中国的统一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香港和澳门的政治制度上,没有纠缠于西方的主义之间的分歧,尊重了港澳两地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避免了交接过程和交接之后的社会不稳。这一点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智慧。当然中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台湾问题远比香港和澳门问题要复杂的多。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涉就可以解决的,而台湾问题则完全要依赖于两岸中国人之间的共识,并不直接牵扯到第三国。毫无疑问,台湾问题的解决将是对中国政治智慧的更严重考验。至于如何解决,后续章节将详细讨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