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文明冲突加剧了中东地区对于美军的反感。尽管美国很喜欢推销其价值观,但是在文明冲突的影响下,这种推销很难奏效。当地民众对于美军的反感让极端派别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自杀袭击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使得美军的占领费用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让美国难以顺利获得开采石油的收益。石油价格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不降反升,这也是原因之一。总之,这些因素都增强了使美国走向衰落的合力。
美国将逐步衰落下去已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这对于反美派别而言自然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中东已经出现了此种苗头,比如年初发生的塔利班在阿富汗再次扩张控制地域并且袭击美军运输线。美军从伊拉克撤出的过程必定会被反美派别宣传成为美军灰溜溜地逃跑以及自杀袭击的胜利,这些派别的力量和社会基础都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壮大,并且力争填补美军撤出后形成的力量真空。对于中东而言,由此将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穆斯林温和派与激进派的矛盾可能激化。美国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政府,很有可能被反美派别宣传成为美国扶持的代理人,类似于中国的汪精卫那种角色,由此很可能造成持续的动荡,波及到中东其他国家并且左右世界的石油价格。
不过就方式而言,极端派别采用的恐怖袭击方式是不可取的。穆斯林中的温和派似乎没有在理解西方文明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展。或许笔者比较孤陋寡闻,没有看到。这样一个历史任务,只能够由中国来完成。
本章小结
911之后在中东的战争加速了美国软实力的衰落,同时也是美国政治家水平下滑的体现。
美国与欧洲之间的竞争即加速了美国的衰落,也将加速欧洲的衰落。随着美国的衰落,欧洲将陷入孤立之中。
手工计票事件体现了美国政治家族化的趋势,如果希拉里能够当选,对于美国国家利益而言是最有利的。奥巴马的当选斩断了美国向家族政治演化的道路。
二战后的西方没有产生大思想家,限制了其软实力提升。其他地区的本土文化影响力提高,于是文明的冲突开始形成。
文明的冲突加速了美国的衰落过程,美国的撤出将给中东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
日期:2009-04-19 10:06:25
第十章 当代中国
本章所讨论的当代中国,指的是自西元1978年至今三十年间的中国。这一时期的中国是改革的中国,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民族复兴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面临着一些深层的矛盾。对于这些矛盾的分析,将自然地引出应对此次危机的策略。
时代背景
从二十世纪西方文明以及前述两章的分析中,很容易归纳出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国际上这一时期对应着西方从第二次石油危机直到现在的三十年,这一时期西方文明走过了从产业转移到产业空心化再到虚拟经济泛滥的一个历史过程。其间出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91年危机以及2001年三次较大的经济危机,但是破坏力都比较有限,这一时期的西方经济整体上是繁荣的。从更宏观的角度说,这是西方文明第二次扩张期的后半段,当然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第二个动荡期的前夜。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外部环境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有利的,因此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国积极参与了产业转移以及全球化的过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说这一时期的中国把握住了历史机遇。
既然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文明已经走过了一次动荡期,那么不难想象,第二次动荡期之前的时代会与第一次动荡期之前的时代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对于中国而言,浸染在两个类似的时代背景中,自然也会有一些类似的方面。实际上这种相似性是存在的,当代中国和民国初年相比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请注意是某些方面。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解决当代中国的一些深层矛盾将大有裨益。
对比中国与日本,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发展更有普遍意义。日本的发展是抓住了西方文明第一次扩张期的收尾段,也就是第一次动荡期的前夜。然而日本的发展是建立在军事扩张基础上的,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抓住了第二次动荡期的前夜形成的历史机遇,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工业化。
工业化与渐进改革
最近的三十年,是中国迅速推进工业化的三十年。工业化是困扰近代中国一百余年的问题,工业化的实现也就是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发达的过程。离开了工业化,自然无所谓国家安全和独立。可以说,近代中国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工业化。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一个强势中央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渐进的改革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是幸运的。
全面的工业化必然包含了建立一个军事工业体系,否则工业化就是瘸腿的,只有轻工业而没有重工业。重工业可以在军民之间实现转化,既能够生产民用品,稍经调整也可以生产军用品。建立了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实际上也就具有了独立的军事工业。依靠独立的军事工业和一个稳定的国内局势,必然能够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本节未完
注: 这里的中国如果不是特殊说明,暂时指中国大陆,下同。
日期:2009-04-20 09:12:22
工业化与渐进改革(续)
工业化的实现同时要求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工业水平的持续提高,离开这个前提条件是无法做到的。工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贸易,国内如果不形成统一的市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路都无法保证。当二十世纪处于革命与战争的前半叶时,中国完成工业化是有相当大难度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他顾,中国的工业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主要局限于轻工业,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军阀割据之中,使重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重工业的投资回收比轻工业需要的时间更长,市场覆盖范围更广。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得整个社会缺乏清晰的预期,没人敢轻易把钱投到重工业之中。到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当局再次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并且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东北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基本不受关内军阀战争的冲击,而且地域辽阔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具备了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条件。在20年代东北的重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不仅覆盖到采矿和钢铁等部分,还建立了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现代化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拥有众多配套企业,20年代末已可以生产炮身钢。这是中国当时唯一能够生产炮和炮弹的企业,丢失东北后中国军队的炮弹供应在抗战中全靠从外国进口或者援助。尽管这一次工业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被日本的入侵所打断。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对于自身缺乏信心。
当时的中国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整个国家处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之中,国内不稳定极大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国防资源的内耗。1929年蒋李冯阎分成两派混战,双方都希望拉东北军进关支持自己。到了1930年9月18日,也就是日本发动918事变之前整整一年,东北军通电拥蒋并出兵12万人进关武力调停。这样就造成了东北防务空虚,给日军以可乘之机。到1931年7月,盘踞在河北的军阀石友三不满蒋介石和张学良对其整编的计划,在某爱国将领唆使下以6万兵力进攻张学良。张学良再次从东北大量抽调精锐部队进关,造成东北兵力更加不足,日本关东军对此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解决石友三叛乱不到两个月时间,东北遂发生918事变。如果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则中原大战和石友三叛乱都根本不会发生,日本关东军也不会有机可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