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务院的300名官员时刻与总统保持密切接触,随时解决紧急状况。携带核武器启动装置的军事官员时刻伴随总统身边。身高196公分的总统私人助理负责处理奥巴马的日常生活,包括:配领带跟衬衫、提供点心、保管黑莓机,还有跟总统一起打篮球。
日期:2009-03-31 09:20:51
应当说,布什政府已经看到了后石油时代的苗头,并且开始准备进行应对。其应对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能源,将大量粮食用来生产汽车燃料。这一措施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也就有了2008年世界范围内“油和米”问题的由来。另外一方面,布什政府也在用其他方式来应对后石油时代的到来,这就回到了911事件。阴谋论者向来认为911事件是布什政府一手导演,如果这样去讲的话,和其他事情联系起来是可以顺理成章的。当然,这只是猜测,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的战争,全部都在石油蕴藏丰富的地区。或许可以这么猜测,布什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石油在未来对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压力,因此希望能够及早控制世界石油的主产地,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战略优势。这样一来,美国经济衰落的潜在趋势就成了美国军事冒险的动力,一种潜在的破坏力也就冲出了经济领域进入外交和政治领域,使得美国的衰落迹象更全面的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军事冒险也引发了文明的冲突,使得文明冲突论深入人心。
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的过渡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即便是给出一个很乐观的预计,假定这次危机能够在2009年或者2010年见底,经济的恢复过程也将是极其缓慢的。战后历次经济走出滞胀都是在油价大幅度下滑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时期,但是全球石油生产即将到来的顶点决定了这个价格水平难以出现,除非主要经济体出现幅度惊人的负增长。29年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经济也不过负增长三分之一。纵然达到了这个程度的负增长,经济再次回升的时候石油消耗量还是要增加的,但是全球石油生产不能够支持这一点。如此一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经济见底之后,陷入长期的滞胀之中。当然,这是在不发生政治危机和战争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地区冲突,石油生产可能大幅度萎缩,导致全球油价再次飙升。换言之,以石油驱动的经济增长必须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次危机实际上是要求人类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过渡。即便这个过渡不是马上开始,也必须从现在开始准备。而石油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这种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整个工业体系的每个行业。因此这场危机的持续影响将比大危机还要长,不可能在四年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分析至此,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场危机必然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后二战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建筑于石油之上的现代工业其地基正在动摇。这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演变过程的大转折!打个通俗的比方,这场危机要求我们重新修筑地基,而现在大家对于危机的应对,还停留在如何修补柱子这个层面上。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
在讨论911事件的其他影响之前,有必要从其他角度继续经济领域的分析,以便于更深入的理解后二战时代经济的变化。既然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价格变化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凯恩斯经济学并不能够应对资源短缺或者说资源价格剧烈上涨造成的滞胀,那么就必须使用其他方法来获得足够多的资源。事实上,其他经济学流派也不能够应对此种类型的危机,经济学是配置资源的学问,而不是获取资源的学问。没有获取资源这个前提,也就谈不到如何配置的问题。
本节未完
日期:2009-04-01 09:19:24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续)
由于西方文明在二战之后吸取了经验教训,从激进转向了温和,在环境问题出现后很自然的就选择了缓和人与自然冲突的方式。如此一来,掠夺性的开采国内资源就变得不可行了。为了满足经济体系不断增大的资源消耗量,必须另外寻找资源来源。于是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逐渐大行其道。西方国家把资源消耗比较大和对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从国内转移出去,到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相应的产品,然后再把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输送到西方国家以供其消费。这些产业的转移过程是比较平稳的,西方国家国内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这些产业继续留在欧美必然丧失竞争力,于是向劳动力和环境标准更低的地方转移就成为商业上的必然选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转移意味着西方国家的投资和技术输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必然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方国家通过全球殖民掠夺完成了原始积累,随后开始工业革命。而发展中国家无法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此西方国家的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获得工业化启动的原始资本是有益的。尽管这种投资带来的是较为落后且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技术,发展中国家还是愿意接受此种投资。如此一来,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获得发展。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相当于增加了整个西方世界的资源供应量,经济政策也就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这一时期部分发展中国家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经济获得了比较成功的发展,主要是我们所熟悉的亚洲四小龙。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持续进行,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垂直分工体系。美国和西欧居于这个体系的顶点,主要出口高科技产品和文化类产品,其他如生活必需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则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世界国家当然也试图进行更深入的工业化,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以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不过这种努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都没有奏效,究其原因整个产业转移是在欧美国家主导下的产业转移。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让欧美国家可以建立和维持更加奢侈的物质生活,而不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如果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产业升级,那么西方国家将无法继续维持其国际分工体系,这些国家的经济势必陷入类似70年代的长期滞胀。眼下发生的就是这种情形,不过危机破坏力已经超过了70年代的第一次滞胀。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破坏,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一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台湾地区的微电子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假以时日则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不成问题。此时美国的金融大鳄出动,将东南亚国家(地区)逐个击破,迫使其经济全面倒退,只能继续乖乖地出口资源类产品来换取外汇以平衡国际收支。国际分工从本质上来说,是西方文明进行全球掠夺的一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含蓄比较隐蔽的手段,与赤裸裸的军事占领有了明显不同。
这样看来,似乎西方国家是不可战胜的,垂直分工体系将要千秋万代了。不过世界从来都不是这样子的;世间万事,有兴必有衰,有涨必有落。不论一个家族,还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民族和文明,都不可能逃过兴衰周期这个铁的法则。时间倘若倒退一百年,只看表面的话,全球殖民体系也似乎可以千秋万代,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让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力量是存在的,只不过隐藏于表象之下罢了。垂直分工体系也是如此,当这个体系走过了顶点之后,不可避免要走向衰落。
本节未完
日期:2009-4-1 10:50:00
既然你非要问,那么就科普一下袁世凯相关问题吧。
上班时间我没工夫大段写,直接转一段。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
中国皇帝。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