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33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担任过中华帝国的皇帝,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大清帝国的内阁总理大臣、朝鲜王国总督。
  袁世凯年轻时失意科场,22岁弃文从军,投奔嗣父的至交、淮军将领吴长庆。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为“事大党”及闵妃所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学士李鸿章乃于1895年举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1882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负责前敌营务处,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吴长庆回国。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12月,朝鲜开化党在日本驻汉城公使馆支持下发动政变,捕杀事大党多人。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日本政府借此要挟,袁被调回国。次年,复任清政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1893年,升为浙江温处道,仍留在朝鲜。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战争爆发后,被派赴东北前线,协助前敌营务处周馥,负责筹拨粮饷,联络各军。

  对晚清历史有研究的都该知道,要是没有袁世凯,朝鲜会提前十年被日本控制。
  后来称帝时,袁世凯时年57岁,史料上没有任何关于袁世凯此前有什么大病的记载。假如不是某些人一定非要倒袁的话,袁世凯估计再活10到20年不成问题。
  日期:2009-04-02 09:18:35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续)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全球化这个词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关贸总协定升级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各国市场与金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说,全球化浪潮是垂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贸易的增长既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也为其国内的资本拓展了投资渠道。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与上一个世纪的世界殖民体系相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众多的相似性。首先,这两个体系建立都是西方文明为了维护其强势地位和奢侈生活的产物。虽然一个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手段进行掠夺,另一个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掠夺,但是其掠夺的实质不变。西方文明在二战之后从激进转向温和,以贸易掠夺是与此趋势吻合的。其次,在两个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西方文明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前者使用的是丛林法则,后者使用的是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并且都通过不断将弱势国家纳入体系的方式来维持其强势地位。再有,体系建立的过程都在隐含培育着破坏体系的力量,而且这个力量正是建立体系的力量本身。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军事力量,而摧毁世界殖民体系的,正是各列强建立的军事力量,否则世界大战也就无从谈起。在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债务不断增长,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类产品导致了高额贸易逆差,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吸引美元回流,美国必然发行各种各样的债券。因此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也就伴随着美国的债务不断积累的过程。金融危机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全世界,眼下破坏美国经济的力量正是它所积累起来的债务。基于这些相似性,我们不妨看一下世界殖民体系的变化。在第三章已经谈到,当这一体系建立之时,也就是世界大战开始倒计时之日。换言之,扩张型文明通过全球扩张所建立的全球体系,当其建立完成时,一种巨大的破坏力也就要登上历史舞台了。今天的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游离于这个法则之外了吗?完全没有,金融危机正是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建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破坏力,其升级后的结果将是西方文明再次进入动荡期。

  应当指出的是,产业转移的过程还从另外一个方面造成了欧美的衰落。随着产业转移的过程,必然出现产业空心化。也就是欧美等国越来越多地把制造业或者说实体经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只是消费而不生产这些产品。然而这样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欧美国家的劳动力如何就业。普通服务业的发展当然可以吸纳一部分就业,但是无法设想一个只有服务业发达的国家能够制定世界范围的游戏规则。要制定世界范围的游戏规则,必然要掌握一种影响全世界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呢?除了少数高科技之外,找来找去就只有美元比较合适了。也就是说,美国必须靠使用自己的铸币权来维持其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国际地位。如此一来金融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就顺理成章了。一边是制造业向国外的转移,另一边是金融业的壮大。长此以往,结果不言而喻,自然就是虚拟经济的比重升高,实体经济比重下降。这一变化的破坏力有多严重,金融危机已经给出了答案。估计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国家敢于让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了。

  经历金融危机之后,西方文明有可能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西方文明的繁荣只能存在于一个为掠夺服务的世界体系建立过程之中,而不是这样的世界体系建立之后。如果西方文明吸取经验教训的话,将不会再尝试去以掠夺资源为目的建立其他的世界体系,当然以后也没有能力去建立类似的体系。这一点将在后续章节详细解释。问题在于,这种文明的繁荣只能存在于世界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不去尝试建立那也就无法维持繁荣。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文明已经靠近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整个世界也靠近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过这个转折点之后,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趋势将会变得非常清楚。如果和西元二十世纪西方文明比较的话,也可以说西方文明即将进入第二个动荡期。

  本节完
  日期:2009-04-03 09:06:18
  债务经济与地产泡沫
  以上一节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勾勒7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走势,鉴于眼下的危机影响正在逐步加大,有必要更具体的分析一下危机的形成过程。这样对于危机的演变方向以及中长期影响才有可能形成共识。
  首先我们还是从危机的发源地来看一下。美国由于铸币权的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为了维持国内的奢侈生活,它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资源。为了维持国内的经济运转,它又需要外部注入美元。通俗地说,它既要钱也要货。我们打个比方会更容易理解。比如张三和李四作交易,张三需要李四的资源,于是把钱付给李四。但是拿到资源之后,张三还需要把钱拿回来,否则他自己就陷入严重的收支不平衡之中。不过一旦把美元白送给张三,李四财物两空什么都没捞着,这肯定是不干的。如果在军事殖民的时代,可以硬抢。不过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便于直接使用武力,那么就必须用其他的办法,让美元从李四回到张三这里。这样张三就需要发行一些可供李四投资的东西,比如债券和股票之类,于是美元就回流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