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首先打破了美国人的安全感。经过前面几章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概括分析,相信读者已经理解任何社会都需要信心这个结论。社会信心一旦丧失,整个社会必然出问题。就算暂时没有表现出来,日后肯定要出问题。而安全感就是美国社会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是安全的,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本土都没有造成丝毫伤害。如果美国不是安全的,纽约不可能成为金融中心,美国也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更不会有对西方文明的减震器和蓄水池效应。因此9.11事件必然改变美国人的心态是可想而知的,近年来新闻对此也多有报道,不需赘述。这个事件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了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最初由亨廷顿在90年代中期提出,当时鲜有认同者。随着这一事件的出现,亨廷顿声名鹊起。不论9.11的真相如何,这个事件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说明了文明的冲突正在世界各地出现更多的实例,包括伊拉克战争。
促使美国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是911恐怖袭击。但是这个过程的推动力决不仅仅是几座大楼的倒掉那么简单。事实上,西方文明在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已经逐步掏空了其根基,911的作用,仅仅在于让这些隐藏的力量得以显示而已。下面我们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来考察一下这个衰落趋势。
日期:2009-03-27 09:09:27
石油经济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解析一下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原因。自从西元1886年本茨发明汽车开始,石油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就逐渐上升。二十世纪是由石油驱动的世纪,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石油文明。不理解这种黑兮兮粘糊糊的液体,就难以深入的理解二十世纪的经济生活。特别是到了二战之后,石油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石油与经济走势之间的相关性,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二战后每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都以石油价格的剧烈上涨为前导。甚至眼下的金融危机,在全面爆发前也同样出现了油价的空前疯涨。当油价从最高位147美元/桶逐渐回落时,各国对于世界经济的预期也逐渐趋于负面。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9月13日,油价首次从高位回落到100美元/桶之下。仅仅过了两天,雷曼兄弟倒闭,金融海啸随后就把全世界折腾得天翻地覆。与此巧合的时间点,实在让人不得不对石油的影响力刮目相看。因此,以石油作为切入点,我们将更容易理解后二战时代世界经济的走势。
就全球范围来说,二战之后到911事件之前,世界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危机。第一次是在1973年,正是这一年的危机,结束了二战后由凯恩斯主义指引的长达25年的经济繁荣。同时,这一次遍及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危机也让大家知道了一个新词汇——滞胀。按照凯恩斯经济学,这种现象是不应当出现的,由于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应当同时刺激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就业的增加,于是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就可以被化解。如果经济停滞了,那么应当出现价格下滑导致通货紧缩。但是这一次凯恩斯主义失灵了,事实就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如影随形。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黑色的液体。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对欧美实行提价和禁运,油价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从3美元/桶上涨到了12美元/桶。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经济受到重创,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适应了低油价,对于油价的急剧升高措手不及,于是出现了经济危机。此时使用凯恩斯的策略是无效的,不论调节利率还是增发基础货币,并不能左右油价,由于油价上涨传导产生的通货膨胀也无法消失。而油价上升对于经济的阻碍作用,也无法用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来抵消。实际上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挥霍自然资源的经济学理论,依靠挥霍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当然前提是有资源可以挥霍,当资源的输出国联合起来限制资源供应量的时候,这个前提不复存在,于是凯恩斯的策略自然就失效了。从这里可以看到,经济政策必须适应于一定的大环境。所谓供给学派也好,新自由主义学派也罢,经济学理论很难讲谁比谁更高明,问题在于谁比谁更适合于一个时代。如果低油价持续的话,凯恩斯主义继续主导也不会表现出多大的问题,而油价的变化完全不是经济政策能够左右的。可见外部变量的影响,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比经济学家研究的内部变量要大得多。倘若油价持续在40美元左右的位置徘徊,供给学派是否能够帮助里根时期的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更进一步说,经济政策的效果,不在于经济学流派自身的理论是不是能够自圆其说,而在于是不是能够顺应时代。如果不能够顺应的话,逻辑上再完美也是不起作用的。然而经济学著作在解释经济政策的效果时,往往对于外部变量的关注不够。这里实际上体现了文明的影响。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本身是关注于局部的,但是社会生活是个有机的整体,仅仅关注于局部从根子上说就是有问题的。就如同“断手非手”这个命题一样,纯粹从经济角度解释经济是先天不足的。尽管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已经逐步从关注局部增加了关注整体的成分,但是其对于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的思考是不足的。本书之所以将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反复进行横向比较,正是为了强调整体思维的重要性。如果将所有关于中国和西方的章节分开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或许看起来线索更加清晰一些,但是对于读者提升整体分析的能力恐怕并无多少帮助。
本小节未完
日期:2009-03-28 09:25:48
续石油经济
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之美国经济实力消耗于越南战争需要较长时间休养生息,整个70年代欧美经济没有大的起色。到了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接踵而至,再一次使欧美经济陷入衰退之中。这一次经济危机,成就了一批欧美国家的领导人,比如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都是由于应对此次危机比较得利而受到民意追捧。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成因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以及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使油价在两年的时间里从13美元/桶飙升至38美元/桶,欧美经济再受重创,出现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但是此时美国已经从越战阴影中走出,加之里根采取了适当的应对策略,首先压制通货膨胀。随着油价的逐步回落,以及新技术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欧美经济从危机中走出,开始温和增长。另一方面,进入80年代后苏联的国力衰退,应对苏联的压力对于美国而言更为轻松,也是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三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同样与石油价格的变化形影不离。第三次石油危机成因仍然是中东地区的战争导致。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油价从不足10美元再次攀升至每桶约40美元。油价扶摇而起,欧美经济应声进入危机。虽然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油价很快开始回落,但是经济危机已经形成,破坏力短期不会消失。实际上此次危机的破坏力相比其他几次并不大。这一次经济危机很多人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1991年恰逢美国的大选之年。打赢了海湾战争的老布什踌躇满志,同一年美国还取得了冷战的完全胜利,苏联在1991年夏天解体,老布什可谓风光无限。但是这一次经济危机短期内不能结束,老布什的外交和军事胜利终究没有能够抵消经济危机的能量,结果是打得赢海湾战争打不赢选战,克林顿如愿以偿。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危机也摧毁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从91年开始进入衰退,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虽然有过短暂的低速增长,但是始终未能走出衰退的阴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