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29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名词在第一章已经提到,在苏联解体之初,正是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的经济倒退了二十年。这个倒退程度已经是和平时期的极限,因为毕竟很多基础设施和设备在和平时期是不会消失的,经济倒退有一个天然的底限。休克疗法的真实初衷或许是好的,指望通过放开价格和私有化等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一步到位的过渡。但是其效果则是完全相反的,放开价格虽然暂时缓解了凭票供应的紧缺局面,但是物价很快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扶摇直上。俄罗斯政府试图通过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挽回局面,不过事与愿违,物价还没有控制下来,紧缩政策造成了企业的大面积停产,失业人口激增。为了缓解失业问题,只能向企业提供补贴和贷款,政府赤字开始跟着物价的脚步一起飞涨。不得已俄罗斯政府只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发卢布来维持财政收支,滥发卢布一方面造成了卢布的汇率高台跳水,另一方面再次给物价上涨提供了推动力。总的来说,从物价上涨开始,俄罗斯政府就充当了救火队的角色,不过并没有意识到是在抱薪救火。于是火越救越大,直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经过短短两年的休克疗法,俄罗斯的GDP萎缩了将近一半,卢布的国际地位不复存在,民众生活水平一落千丈。美国在二战中投下的两颗原子丨弹丨,大约造成了日本二十万人死亡。休克疗法给俄罗斯造成的死亡人数,如果说不超过二十万的话,估计没有几个俄罗斯人会相信。虽然俄罗斯没有进行专项统计,不过在俄国的冬天,仅仅因为煤炭涨价而冻死的人口,恐怕也是相当惊人的。原子丨弹丨的威力,远不能与观念的杀伤力同日而语。

  如果我们把市场经济换成民主制的话,那么中国民初的乱局和俄罗斯经历的休克疗法就没什么两样。一个是要一步到位地实现民主化,另一个是要一步到位地建立市场经济。一个是在政治领域,一个是在经济领域,而且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政策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调节只能是渐进的逐步完成的。如果冒进的话,整个国家根本来不及进行自我调节,只能导致抱薪救火的局面,乱子越折腾越大,直到最后无法收拾。辛亥革命之后的冒进,实际上就是政治领域的休克疗法。所谓休克疗法,疗效是谈不到的,但是休克绝对可以做到,而且休克之后几十年都未必缓得过这口气来。

  老子的这句名言,稍微文化常识的人都是知道的。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都经过私塾,对于这句话自然是烂熟于心。然而在文明的冲突面前,当头脑被西方的观念俘虏之后,对于自己所熟知的道理也不会认同。观念的破坏力就通过改变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而且让被改变的人在践行这些观念时异常坚定至死不渝。
  此外,通过对于休克疗法的分析,也很容易理解戊戌变法是必然失败的。即便没有慈禧,这场变法也必然失败。光绪和维新派急于求成,政策的变化速度远超过了社会的消化速度,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日期:2009-03-25 09:21:12
  甲午战争
  更深一层讲,中国走到民初乱局这一步,从甲午战争之时就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虽然屡败于西欧,但是对于自己的文化还是有信心的。军事上的失利并没有严重到影响民族自信心的程度。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整个中国陷入了空前的迷茫与惊慌之中,所有的人都感觉出了大问题,但是又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社会一旦陷入此种状态之中,极有可能做出在后人看来完全不可理解的疯狂举动。1900年慈禧太后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从军事上讲与自杀无异。与日本对比而言,两国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日本在自强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入侵,整个日本社会也没有体会过大败所带来的耻辱与震惊。促使日本走出闭关锁国的,无非就是所谓的黑船事件,充其量不过小规模武装冲突。因此,日本选择维新是顺理成章的,没有巨大的外部压力强迫日本做出更为激进的选择。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同样是选择了一条局部改良的道路。这条道路能不能走通姑且不论,但是两国最初选择的道路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同时又应当看到,两国的进行维新或者说改良的起点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关键就在于日本在1868年基本完成了一个改朝换代的过程,带领日本进行维新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政权。而这一时代的欧洲正处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前夜,一个强大的德国正在形成。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行将就木,中国根本就无法抓住当时出现的历史机遇,只是在形势的压迫下小步向前磨蹭。当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在失败的刺激下出现了过度反应,夸大了当时的外部不利条件。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到瓜分大祸迫在眉睫的程度,各列强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在逐步增长,中国的安全并没有无法应对的压力。反倒是当社会信心丧失之后开始各阶层普遍参与的盲动,最终招致了瓜分大祸——庚子国变。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由于知识分子在失败的刺激下急于求成,美国在这一阶段也逐渐壮大为世界头号强国,于是此后知识分子就选择了一条心目中的“捷径”,直接克隆美国社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条路实际上是根本就走不通的。子曰:欲速则不达。天下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是希望快,反而越是添乱。如果踏踏实实按部就班的去做,实际上是最快的。美国的道路,只适合于没有历史的国家,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想要走这种跳跃式的发展道路,不但跳不过去,而且还会摔断腿。从这个角度说,甲午之后的中国实际上是被西方的观念打败了,而且这些观念是中国主动引进的。

  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的赔款,不但有力的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使得中国此后陷入思想混乱的局面。中国的人心之乱又进一步为日本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阻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应扩大了日本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内乱也为日本直接军事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甲午战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此前的中国被西方的武器所打败,此后的中国被西方的观念所打败。观念的破坏力,远胜于其武器。
  本章小结
  辛亥革命后的局面对于中国而言是有利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民主化进程有其自身必须服从的规律,一个经由国内革命走向民主化的国家必然出现军事独裁阶段,历史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民初混乱局面的出现原因在于人心的混乱,根源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体现了观念的破坏力。
  甲午战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注定了民初乱局的出现。
  第七章完
  日期:2009-03-26 09:28:22
  第八章当代西方经济
  今天的世界正站在一个转折点附近,经过这个转折点之后,西方文明衰落的趋势将变得非常明显,每个人都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实际上,当代西方文明的衰落是从9.11事件开始的。9.11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后二战时代的结束,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意味着西方文明的下一个动荡期正在逼近。从9.11事件到世界历史的下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今天正好就处在这个过渡时期之中。走过了这个转折点之后,世界将进入下一个时代,时代的主题将不再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和平与发展。至于下一个时代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由第十四章负责解答。

  9.11事件
  由于美国这个国家的特殊性,以及美国对于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当代西方文明的衰落,必然是从美国开始的。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对于二十世纪历史最大的影响就是掩盖了西方文明的缺陷。美国在西方文明长达三十年的动荡期充当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减震器。二战后欧洲百业凋零遍地废墟,又是美国出钱出力让欧洲迅速从废墟上重建繁荣。这种作用本书称之为蓄水池效应,也就是说战时欧洲的一部分财富流向美国避难,到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又通过各种方式让一部分财富流向欧洲,大大加速了欧洲的重建进程。既然美国存在着这样的影响,那么如果西方文明的衰落从其他地方开始,美国必然能够压制这种势头,整个世界就不会察觉。只有当衰落从美国发生时,其他西方国家纵然联合起来也无力挽救其衰落的过程,这个衰落的趋势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西方文明的衰落必然始于美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