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28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心之乱的根源在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宏观的说是文明冲突的一种体现。晚清的数次战争失利,国人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军事实力上落后于西方,但是并不认为中国的文化落后于西方。因此洋务运动只把精力集中于军事技术和重工业的引进,对于其社会制度并不看好。到了甲午之后,由于美国力量的上升,美国的文化和制度开始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此时由于清朝国势日渐衰落,中国文化就充当了这个过程的替罪羊,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而美国的文化属于比较正统的海洋国家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属于完全不同的套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无穷多互相抵触的地方。如果当时的中国在文化上模仿德国,那么问题倒不是特别大。实际上日本的体制当时也是更多的模仿了德国而没有模仿美国。中国模仿美国就要遇到不可避免的非此即彼的取舍,将中国用几千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搞得乱七八糟,社会丧失了对于是非正误的判断标准。

  应当指出的是,在社会思想混乱的过程中,废除科举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废除科举制当时固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广大的知识分子投身到学习自然科学的浪潮中。但是其影响远不仅仅于此,知识分子同时被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某些社会思想俘虏,并将其照搬到中国来。而且他们接触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于根本不可能进行系统的消化。这样一来,根据美国的国情去判断辛亥革命的结果,必然认为革命是不彻底的,而且认定中国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看不到当时的局面实际上非常难能可贵的。于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知识分子与近代陆军结合起来不断的折腾,直到迫使袁世凯病死,最后北洋政府内部陷入府院之争整个国家的行政彻底紊乱为止。袁世凯死后,再也无人可以控制中国各地的军阀势力,这样人心之乱就升级成了全国的割据大乱。

  日期:2009-03-22 09:00:03
  揠苗助长
  思想的混乱集中体现于对待民主制的问题上。中国持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似乎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倾向,那就是将民主神化成为一个顶礼膜拜的偶像,而不去对其进行系统的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被告知首先应当去学习,自己还没有建立民主制的时候没有资格对民主国家说三道四,于是思考的权力就被剥夺了。

  如果我们对民主制的建立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实际上是不难发现一些基本特征的。除了美国这样的特殊国家之外,所有民主国家在建立的过程中都经历了至少一次军事独裁时期,大陆国家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往往还要经历不止一次的军事独裁时期。如同本书前言中所提到的,社会舆论自有其必须遵循的法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违背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同样有其不可违背的法则。不论是谁,也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试图跨越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是徒劳的,总归要被历史法则强制补课。辛亥革命之后的混乱,就是由于试图跨越一个阶段造成的。

  另一方面,民主化通常对应着一个国家的扩张期。民主制本来就是西方文明所建立的一种统治方式,与其扩张型文明的内核是吻合的,只有在扩张期这种制度才能够逐渐建立和运转起来。在经典时代是如此,到了近代仍然是如此。指望一个国家在衰落期实现民主化是徒劳的,而当时的中国就处于衰落期之中。当然,西方的政治学家并没有指出其民主制实际上是和殖民扩张联系在一起的,指出这一点对于西方国家而言颜面上并不光彩。不独近代的政治学家如此,从柏拉图时代就没有把奴隶制和古典民主制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于是当时比较天真的中国知识分子就被表象蒙蔽了,将民主制的建立看成是仅仅需要开民智或者是一个华盛顿式的人物振臂一呼就能水到渠成建立起来。

  基于对于民主制的盲目崇拜和肤浅理解,当时中国的新知识分子极力反对袁世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努力,必欲效法华盛顿而后快。这属于历史领域典型的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动机可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整个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深重的。所谓西方的观念比其武器更有杀伤力,这就是绝好的例证。观念的冲突可以让一个发展势头良好的国家陷入到长期的混乱之中,从而强化了西方国家的强势地位。

  日期:2009-03-23 09:07:57
  明治维新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方面的对比是经常涉及到的话题,中国人希望从这个亚洲唯一顺利近代化的国家身上吸取到经验教训。应当指出,日本的近代化道路比中国的道路要平坦的多,日本的选择是一条可以走通的路,而中国选择的是试图超越历史必然阶段的道路,注定要摔大跟头。
  从政治角度说,日本明治维新所效法的是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当然日本的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日本并没有效仿当时数量少得可怜的共和制国家,也不属于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家。日本能够做到这一点,与其倒幕运动的时间有一定关系。日本的倒幕运动于1868年取得决定性胜利,1871年底日本政府派出岩仓使团赴欧洲和美国考察各国政治经济。这一时期的美国刚刚结束南北战争,还是个标准的二流国家,欧洲列强以蛮荒之地目之。而当时欧洲各大国基本全部是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法国的第二帝国覆灭是1870年的事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于同年建立,随后发生镇压巴黎公社的内战。日本使团抵达时距离镇压巴黎公社不过一年光景。这个状态的法国虽然是共和国,也不会成为日本效法的对象。此时的西方世界尚没有一个强大的共和制国家作为效法的样板,所以日本也就很自然的不会去照搬美国的政体。相反蒸蒸日上的德国给日本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木户孝允认为,首先应当取法的就是普鲁士。另外,天皇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旦宣布为共和制必然废天皇为庶民,这是日本民族心理无法接受的。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日本选择了德国式的道路。对于当时的落后国家而言,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起码是循序渐进的而不存在跳跃。

  这一时期的清政府昧于世界大气候的变化,当清政府被推翻的时候,世界战略格局已经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有了天壤之别。美国早已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虽然军事实力距离英国尚有差距,但是其文化影响力已有天壤之别。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目光很自然的会被这个新兴的而且注定会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所吸引,于是在战略方向上就选择了移植美国的制度。殊不知这种制度能够在独立战争之后直接建立,首先在于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崭新国家。无论对于欧洲国家还是中国,美国式的道路都是不可能复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一旦被引导选择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整个国家的混乱也就无法避免了。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发生的越早,对于中国越有利,只有时间上足够早才有可能避开美国的文化影响力。

  日本虽然打着全盘西化的旗号,但是其成功的重要一点在于日本国内人心不乱,而且所选择的道路是与日本的传统相差并不太远的德国式君主立宪。一条适合日本当时国情的道路让日本上下逐渐看到希望而形成合力。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民初之乱,既无天灾也无外敌,乱在人心。
  日期:2009-03-24 09:49:31
  休克疗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