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指出,清朝压制热兵器的政策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否则清朝只能亡的更早。热兵器的发展,更深一层说是要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而武器的升级往往需要改革军队的构成以发挥其效力。二战中法国的坦克数量质量都不弱于德国,但是他们没有装甲师这样的编制发挥坦克的优势,结果短短42天法国战败投降。热兵器发展和推广,本质上就是军队近代化的过程。清政府顽固地拒绝军队近代化这一趋势造成国防力量降低,于是一次次的割地赔款。到了甲午战争之后,为形势所迫只能开始建立近代陆军,这就是中国第一支近代陆军——北洋军。庚子之后各省又开始普遍的建立新式陆军,同样是近代军队。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清朝灭亡的过程,就会非常清楚地发现,清朝实际就是被近代军队埋葬的。新军思想活跃,对满清统治的不满与日俱增。辛亥年湖北新军首举义旗,而后各地纷纷响应,最后由北洋军直接出面迫使清朝宣布退位。而此时的经济远没有到崩溃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晚清最后十年的经济是相当繁荣的。所以也就出现了某文豪笔下的一幕,阿Q在街上高呼要造反,但是没几个人搭理他,因为大部分老百姓都有饭吃,没几个人想要造反。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普通百姓更多地是充当了旁观者。比如在苏州地方,新军思想浮动希望响应武昌,江苏巡抚程德全见大势所趋,同意江苏独立。而整个苏州的变化,只不过用竹竿挑落几片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仅此而已。史称竹竿挑檐瓦。对于老百姓而言,各个行业一切照旧。分析至此,相信读者对于本段开始的论断不会有异议。清朝压制热兵器的确是非常有利于其统治延续的,不过这个政策保大清而不保中国。中国为此付出了几代人的惨重代价!从本质上说,正是国家认同感的缺乏导致了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落后的根子就在国家认同感这里。倘若康熙再活五百年,他果真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日期:2009-03-12 09:17:23
思想
国家认同感的不足同时影响了清朝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政策。清朝文字狱之多,处罚之严,为中国历朝之最,其中文字狱犹以康雍乾三朝为多。这几个皇帝疑神疑鬼,对于文化方面的管制逐步升级,越到后期越无孔不入。只要文学作品中稍有不满,甚至根本没有不满只是招致怀疑,也要流放处死甚至开棺戮尸。康熙朝有《明史稿》案和《南山集》案。雍正朝有查嗣廷案。至乾隆时期,文字狱更加密集,不胜枚举。
由于满清对汉族不信任,必然要尽可能的把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消灭掉。社会舆论永远是由知识分子来引导的。只要消灭了知识分子的骨气,无人去引导舆论,老百姓就会得过且过,有口饭吃就继续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这样一来,打击知识分子就成为清政府的必然选择。其结果必然是社会丧失了言论自由,思想被全面的钳制。清朝直到鸦片战争前,基本没有思想家,除了明朝末期的三大思想家活到了清朝早期之外。
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从康熙朝就开始禁止汉族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思想,这一点与晚明的开放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康熙虽然自己对西方技术很有兴趣,但是严格禁止传教士把这些西学传授给汉人。目的无非是防止汉人掌握对抗清朝统治的方法。如此一来,中国在科技方面不可能不落后。中国文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产业革命不会首先发源于中国,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够参加产业革命。美国的产业革命从1814年开始到1860年才基本完成,德国到1870年才完成。只要中国能够学习到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到1870年完成也不算晚。中国知识分子和工匠就算再缺乏创造力,照葫芦画瓢仿制总是做得到的。更何况中国仅仅缺乏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以中国人口之多工匠之广,只要引进必然能够有所改进,参与到整个产业革命的一系列发明过程之中。问题在于,清朝的文化政策使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前面数次提到的,西方的观念远比他们的武器有破坏力。化解这种破坏力的唯一办法就是理解其观念并能够发现其弱点。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自明末系统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就已开始,如果不中断的话会是两百年的涓涓细流。而中断两百年让涓涓细流积累成了滔天洪水,淹没了整个近代中国。仅以太平天国为例,倘若广西地区老百姓对基督教有起码的常识性了解,洪秀全的骗人把戏绝对不可能奏效。基督教的任何文献都没有提到而且也不可能提到上帝有这么个二儿子。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是被西方的武器打败。甲午之后,中国是被西方的观念打败。
总而言之,国家认同感不足导致了清政府压制文化切断中西文化交流,直接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留下了巨大后遗症。
贸易
贸易方面的政策同样受到国家认同感的影响。明朝中期的海禁是因为倭寇骚扰无可奈何的举措,况且明晚期曾主动放开海禁,清朝的海禁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只有一个:割断海内外华人的联系,防止反清思想传播。从明朝中期开始,福建广东等地陆续有大量华人移民东南亚,而这些人和其后裔在感情上一定会认同明朝,而不是清朝。另外,台湾郑成功家族与东南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清朝取消海禁的话,那么海内外华人一定会有密切的联系,各种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思想必定广泛传播,导致其统治不稳。
应当指出的是,海禁同时还有隔绝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防止西方思想和武器通过贸易流入中国,更便于清朝对于国内的控制。但是其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知识分子不能够接触到西方的著作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衰落。海禁的存在同时压制了中国与欧洲的贸易,而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贸易问题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根源。很显然,如果海禁取消,那么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会更加便利,中国的贸易顺差会加大,而这是英国所不可能容忍的。如此英国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也就必然来的更早。对于中国而言,鸦片战争打得越早,越有利于近代的中国。鸦片战争越早,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军事差距越小,追赶也就越容易。同时消化吸收西方的其他技术和社会思想也就变得越容易。最为重要的是,鸦片战争打得越早,中国从锁国状态下走出后,知识分子对于民主化过程的了解也就越深入,从而有可能避免民国初年混乱局面的出现。这一点在第七章的分析之后将是很容易理解的。缓解西方观念对于近代中国冲击力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前打开国门。西方观念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本身有一个逐渐壮大升级的过程,其对于其他文明的冲击力也相应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了解得越早则其积累的能量越有限,自然越能够化解其冲击力。
从以上不难看出,清朝国家认同感的不足导致了其在贸易领域的闭关锁国。为了维护其统治,清政府宁可放弃巨额关税收入。迁届禁海起于康熙,攻占台湾后再次海禁还是康熙,不知道再活五百年的话,康熙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日期:2009-03-13 09:17:08
清代版图
关于清代版图问题,已经在网络上有过无数次论战了。这个问题还是不要争了,清代版图确实是比明朝大的。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在这个方面是有贡献的。康雍乾几代皇帝在平定边疆叛乱方面的武功,其功绩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明修长城清修庙,随着世界范围内军事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在近代世界走向衰落,清朝对边疆游牧民族的怀柔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清代的先天特征
根据对上述诸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到清代的先天特征:这是一个游牧起家的少数族裔政权,其统治期间整个国家的认同感必然是不足的,并且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随后在近代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可以说,整个清朝的生命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先天特征决定的。
从理论上讲,国家认同感的本质是一种信任,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于政府的信任。如果没有信任的话,那么是不会认同的。因此可以肯定清朝这个朝代是有重大先天缺陷的,那就是其国家认同感不足。国家认同感不足导致了这个朝代各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其军事上文化上还是贸易上的政策都直接受制于国家认同感。毫不夸张地说,清代国家认同感不足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衰落,整个清代的病根就是国家认同感问题。这是清朝的先天特征决定的,不是某个皇帝有没有水平能够改变的。至于拍个电视剧片扯着嗓子喊两句再活五百年,真的再活五百年也一样于事无补。
以清朝作为例子,可以看到国家认同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旦这里出了问题,对于整个国家绝对是灾难性的。即便短期没有表现出问题,那也只是问题在积累,一旦爆发就会病来如山倒不可收拾。上下交相疑,国家不可能治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