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也就是说,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导致了社会财富总量的迅速增加。应当指出的是,不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都是增长的。劳动力数量不足,对经济增长会形成巨大的制约作用。不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人口的负增长都容易引发社会问题。90年代后日本经济持续近20年的低迷,其间数次负增长,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人口处于零增长和负增长之中。康熙开始的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直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虽然清政府名义上永不加赋,各级官僚总有其他办法聚敛民财。财富总量的增长既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缓解了老百姓和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为这一时期政治上相对比较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当人口增长和财富增长速度减缓之后,康乾盛世就结束了。
到乾隆晚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粮食需求激增,但是粮食产出增长速度受制于边际产出递减要慢得多,社会矛盾开始激化。随着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义的爆发,康乾盛世结束。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到,康乾盛世实际是建立在人口红利之上的盛世,一旦人口增长不能维继,这个盛世也就走到终点了。倘若当时没有支撑人口增长的气候条件和玉米甘薯等作物,这个盛世必然会短的多。从嘉庆到道光,人口增长和粮食不足导致起义频发,天理教甚至攻入紫禁城。至咸丰朝,积累的社会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康乾盛世在经济上是繁荣的,但是在思想上是贫乏的。文字狱的高压导致这一时期没有任何大思想家出现,与经济发展极不相称。而且这一时代的贸易和军事政策给中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对中国近代产生了直接影响。
国家认同感
清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这个朝代缺乏国家认同感,而且这也是清朝最大的问题所在。几乎清朝所有的问题,病根都在这里。清朝建立之后,对汉人非常不信任,在东北修筑柳条边,严禁汉人进入其所谓龙兴之地。这一政策导致东北大片土地成为无人区,直到1860年由于俄国威胁,不得不允许汉人向东北移民。既然清朝对汉人不信任,那么汉族知识分子也不可能上赶着去认同清朝这个政权,总有不少人心里是不宾服的。也就是说,清朝这个朝代缺乏国家认同感,这是无可改变的必然。
这样一来,汉族知识分子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不认同清朝的话,也没有其他政权可供他们认同,特别是在台湾郑成功家族统治被清军终结后。清后期出现的太平天国在文化上比满清还不如。虽然这是一个汉族建立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编造的教义过于拙劣而且严重践踏了人伦,汉族知识分子无法认同。所以在清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汉族知识分子要么无可认同,要么无可奈何的认同清朝。但是这种认同是不情愿的,心底总有一种隐藏的暗流在涌动。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道理熟读史书的康熙自然明白。为了增加国家认同感,康熙二十三年在下江南回北京的路上,特意拐弯不辞辛苦的跑到曲阜。康熙在孔府居然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又到孔陵行一跪三叩大礼。在五千年历史上,皇帝向孔子下跪这毫无疑问是头一回!此后乾隆照葫芦画瓢也做过几次。但是这样就足以提升国家认同感了吗?老百姓或许看个热闹,熟读史书的知识分子心里是有数的。即便是老百姓,对于一个异族皇帝能够有多少忠诚度也是个大问号,起码康熙和他的子孙们心里没底。
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在第二章分析扩张型文明的时候,我们提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国家认同感的低下必然导致一个国家的动员能力低下。清朝能逃脱这个历史规律吗?当然是不可能的。看一个例子我们就会完全清楚。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不过区区两万人。虽然僧格林沁的指挥水平很低下导致满族和蒙古骑兵在京东八里桥战役全军覆没,但是以汉人为主的步兵并未遭受重创。而此后清政府连使用步兵进行反击的尝试都没有做,直接卷铺盖一溜烟逃到承德,留下鬼子六在北京开始议和。不知道咸丰临走可曾想到二百一十六年前,崇祯就在这座城市中为社稷而死。难道中国就真的对付不了这两万人吗?坚壁清野这招镇压白莲教就用过,咸丰决不会不知道。只要把粮食全部掩埋或者烧掉,水井全部填平,所有居民从北京及郊区撤走,英法联军连走路的力气都不会有。当然这样要付出比较大的损失,不过清朝赔款给英法各八百万两绝不比这个代价小,照样是老百姓出钱。而且汉族为主的步兵尚在,先用坚壁清野让英法联军挨饿,然后利用夜晚发动攻击,弓箭足以制敌。如果说兵力不足的话,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初期,清政府被迫同意南方各省招募乡勇组织团练,后来团练升格为湘军和淮军。直隶山东山西照样有的是青壮年,清政府只要同意组织团练,一百万人的军队和民兵也不成问题,绝无可能兵力不足。所有这一切一件也没有做,到底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这条历史规律,缺乏国家认同感必然导致一个国家的动员能力低下。清政府对汉人根本就不信任,所以就压根没打算单独动用以汉人为主的步兵。南方各省毕竟距离较远,组建新的汉族武装尚在清政府可以容忍的限度内。华北地区组织团练,万一有人喊一嗓子反清复明,那绝对比火烧圆明园还可怕。这样就导致了晚清与晚明的重要不同,宁可卖国也不会动员全国的能力去反侵略。倘若康熙再活五百年,他可有办法应对这个局面?除非他能把国家的利益置于满清的利益之上。以康熙在世的政策看,无此可能;否则康熙不会海禁,也不会搞文字狱。
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例子,很多读者可能会说,这说明落后必然挨打。就算这一次靠步兵夜战和冷兵器应付过去了,下一次肯定不行,这完全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这话没错,落后必然挨打,中国需要长久之策。要长久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落后,找到根源自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根源其实就在这里,还是缺乏国家认同感!
日期:2009-03-11 07:35:06
军事技术
前一小节说明了清朝的基本缺陷是国家认同感不足,那么不妨来思考一下,缺乏国家认同感的朝代敢于跟上世界军事潮流,积极引进和仿制甚至说去改进西方的热兵器吗?毫无疑问,肯定是没这个胆量。
清朝本身是游牧起家,而热兵器是骑兵的克星,清朝避之唯恐不及,当然不想大量装备。此其一。其二,西方的热兵器在当时属于高科技武器,八旗兵进关后生活逐渐腐化堕落,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指望他们去掌握高科技的玩意,一来他们不想学,二来他们也未必学得会。就是晚清末期枪炮大量普及,八旗兵的战斗力也没有因此而回升,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前不得不依赖于湘军和淮军,到了甲午之后又不得不组建新式北洋军。总之,八旗兵已经根本不堪使用。其三,既然八旗兵不能掌握热兵器,大量装备的话只有让汉人来使用。问题马上来了,汉人缺乏国家认同感,把八旗兵的克星交给汉人,有人反清复明岂不直接要了清政府的老命。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压制热兵器的发展,死抱着弓箭马刀不放。至于这样做是否会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不在考虑之列,即使康熙在位也不在考虑之列。清朝对热兵器压制程度之深,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有直观印象。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登陆定海后发现,使用的城防炮居然是明末进口的,服役时间超过两百年。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攻破武昌后在山中挖到一批明朝遗留的火炮,而清军居然被这样的炮打得找不着北。可见其军队的火器应用水平甚至不如两百年前的明军。倘若要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历史上服役时间最长的热兵器,明朝的这两批火炮倒真的要好好争上一番。因此可以说,八里桥战役的祸根和火烧圆明园的悲剧,从清朝建立就已经注定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