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换到谁头上也是无可奈何。黄河流域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崇祯对此束手无策,以人类的能力也的确没有任何策略能够应对。明朝的国库已经被万历帝和天启帝挥霍一空,而此时后金政权正在崛起,为了遏制清军的进攻,筹措前线物资军饷刻不容缓。为应付前线需要,只能向全国加派辽饷,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崇祯根本不可能再有财力去赈灾,而且就算是有钱赈灾,也会被各级官吏截留贪污,于事无补。除非气候再次转暖,否则黄河流域的局面已成一盘死棋,断非人力所能扭转。北京被李自成围攻时由于拖欠军饷过久,士兵不肯作战,可知明朝财政拮据到何等地步。对于崇祯而言,保全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卖国。将长江以北拱手送给皇太极,让李自成和皇太极去火并,至于胜败由他们双方打去。山海关主力调回后可以保护崇祯顺运河撤到南京效仿南宋。以江南财力,南京又是明朝龙兴之地,崇祯大可以偏安一隅,声色犬马。但是明朝并未如此,以明末国势之衰微,其优先考虑的仍然是保中国而不是保大明。明朝的作风是宁可亡国也不签卖国条约,而其后的那个朝代给中国留下了一千多个卖国条约。清政府首先关心的是保大清而不是保中国,只要大清还能有的混,量中华物力也没什么要紧。
崇祯为了守住辽西,将全国精锐部队大半部署在宁锦一线,后撤退至山海关防线。如此一来国内兵力空虚,无力对付李自成等人。崇祯十一年李自成潼关战败,仅十七人逃脱。崇祯十三年再败于四川,五十余人侥幸得免。到达河南后,饥民遍地从者如云,其军队人数吹气一般增长。短短三年人数膨胀一万倍以上,但是根本没有进行内部整顿和训练,乌合之众而已。崇祯十七年李闯出兵五十万东征,京城明军长期无饷拒绝作战,李自成里应外合攻陷北京迫使崇祯自缢。但是明王朝直到其灭亡,也未丝毫松懈于门户之守,崇祯死后山海关防线仍然牢固的掌握在明军手中。这一点足以证明大明王朝对国家利益的重视远高于其政权生死存亡,体现了一个政权对于国家民族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李自成继承如此有利的局面,却未能笼络住吴三桂,则足见其政治水平之低。李闯进北京之后,整个军队没有完成从流寇向正规军的转变,陶醉于庆功和抄没家产的兴奋中。既没有以足够的财产收服吴三桂,也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尽快控制北京周边各省并开始政权建设。他们恐怕从来也没有意识到,被他们逼到自缢的皇帝,为他们挡住了多大的压力。当李闯在一片石和清军主力进行会战时,或许他想到了,但是已经根本来不及了。一片石战败之后,李闯连在北京背城一战的勇气和实力都没有。以北京城防之坚固,北京周边居民对满清历次劫掠之痛很,李自成稍得民心背城一战就大有可为。崇祯在位皇太极四次从小路越过长城到华北抢劫,但是也没能攻下北京。此后李闯被清军和吴三桂一路追赶,竟然未能组织起一场像样的战役,足见乌合之众也不算冤枉了李自成。早年间只剩十七个人就能重整旗鼓惊天动地的本事全都进了下水道。而明朝亡于这支乌合之众,可知国内兵力何等空虚,军饷拖欠多么严重。
回顾这个过程,如果详细探究崇祯在两个战场上的策略的话,是有不少失误的。在袁崇焕的案件中,崇祯犯有非常严重的战略错误。但是就其全局而言,这盘棋是死棋;除非关外满清统治集团内部发生长期火并或者良心发现停止南下抢劫,否则的确是一盘死棋。战争从来都是在云雾之中进行,不可能不犯错误。即使崇祯不犯任何错误,其手下官员也会由于各种动机夹带私货导致政策失误。而气候最冷的时期是在西元1650年到1700年期间,明朝亡于西元1644年,也就是说更冷的时间还在后头。崇祯不犯错误明朝也扛不过这一劫。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就无路可走,只要李自成争点气,再建一朝盛世并不困难。而此后历史的悲剧,则说明李自成太不成器,比之三年亡秦五年而有天下的刘邦,李闯不过草寇而已。
日期:2009-03-09 09:03:04
晚明科技与思想
晚明时期正值西方开始建立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时期,晚明知识分子眼界开阔积极进行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当时各方面科技水平均不落后于欧洲。虽然晚明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大批士大夫投身到翻译学习西方著作的大潮中。形成了一次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浪潮。晚明思想自由程度,仅从思想家产生的数量即可窥见一斑。短时间内集中产生了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大思想家。应当说,徐光启也同样算得上一位思想家。徐光启皈依基督教后,没有着手翻译宗教典籍,而是首先翻译了《几何原本》和《泰西水法》,另外徐光启还组织编写了《农政全书》和《崇祯历书》。崇祯一朝,徐光启官至内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可谓位极人臣,最后死于任上。同一时期的欧洲科学泰斗伽利略则被罗马教廷关进监狱苦熬岁月,既没有发表学术著作的环境,更谈不到来自官方的资助。可以说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环境比起意大利要好的多。如果中国能够把这一时期继续下去,至少不会在科技领域落后于西方多少。不仅是身居显官的高级知识分子,除徐光启之外,明末中下层知识分子也广泛参与到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行为中,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学东渐。在明朝灭亡前七年,技术巨著《天工开物》问世。当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会去试图建立庞大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但是这部巨著仍然对明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收录总结。《天工开物》代表了当时世界的化学工业水平,流传到欧洲后产生了重要影响。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巨著在中国却失传了,后来《天工开物》再次回到它的祖国,居然是从日本引进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具有反清思想,于是在清朝被查禁,以至于整本书彻底失传。应当指出的是,《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火药的制作方法,或许这也是导致清政府严禁的原因之一。这本技术巨著的失传对于此后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产生了多大的负面影响,已经无法准确估量了。晚明时代科技发展,可以称得上群星璀璨。应当强调的是,中国固然由于文明的特点不会成为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但是绝对不意味着中国注定不能够参与这样的进程。即便不考虑中国知识分子和工匠的创造性,仅仅是为了跟上科技革命的浪潮而不断引进然后仿制改进足以解决问题,肯定不会出现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之所以出现了近代中国技术远落后于欧洲的情况,正是因为中西交流被人为阻断。
随着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文明突然加速,中国的火器制造水平逐渐落后于欧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军队的装备必然落后,中国既可以购买也可以仿制。纵然整体装备水平稍落后于欧洲,保卫国家安全也不成问题。这一点我们随后会在晚清历史涉及。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时间上始于西元1681年,止于1796年,跨度115年。这一时期经济稳定增长,人口不断增加,虽然也发生灾害,但未造成重大影响。仅就经济上而言,这一时期的确是盛世。但是这个盛世的含金量却是需要仔细研究的。康熙确实博学多才,颇有作为;雍正勤于政事。不过要说什么再活五百年,那就纯属夸大其词。且不要说五百年,就是康熙早生五十年坐到崇祯的位置上,面对那个局面也只有徒叹奈何而已。倘若真的再活五百年,晚清历史也不会好到哪里,这一点我们随后会在理论上给出证明。
说明:本小节未完
日期:2009-03-10 09:10:33
续康乾盛世
就人口的增长而言,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气候上最冷的时期到1680年已经接近尾声,康熙晚期这一时期已经结束。气候寒冷时黄河流域降雨南移,黄河流域的旱灾成了基调。转暖后雨水趋于正常,农业生产自然恢复。人口增长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其次,美洲高产作物从明末开始传入中国。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对玉米和甘薯的种植方法都有详细介绍。徐光启非常重视引进新的作物品种,听说福建有甘薯传入后,迅速从莆田引种到松江进行培育。这些作物在清代继续得到推广,其产量远远高于小麦和水稻。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可以支撑更庞大的人口数量。有清一代人口总的趋势不断增长,从清初大约1.5亿增长到清末4.5亿,玉米甘薯等作物是主要原因之一。第三,清朝逐步取消了人头税,只对土地征税。这样从政策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康熙雍正两代皇帝比较勤政,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