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21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次,交流的困难造成了佛教传入初期中国人感觉非常新奇而传播过快,同时中国文明向南亚次大陆的传播与同化过程受到严重阻碍。佛教的传入,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传入之初,由于中国没有高度发展的宗教,这种外来事物让中国人感觉非常新鲜,很快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传播速度太快,以至于中国要组织一种本土宗教来反击,那就是道教。中国人对于佛教产生了过高的期望,期待着其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是一样的,今天的中国人同样对西方文明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将其看成全人类包括中国的终极归宿者大有人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佛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开始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同时对印度的了解也在慢慢增加,西方极乐世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过尔尔。在玄奘之后,中国人也不再有热情去印度取经了,佛教继续加深中国化,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西元11世纪之后印度教再次崛起,佛教徒受到全面迫害,佛教典籍全部烧毁,就算真的去取经也无经可取。长期而言,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如此。中国对西方的了解必然与日俱增,那种最初传入时的震撼和新奇注定会慢慢归于平淡。以后西方文化将和佛教一样经过中国化的改造,而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再次,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的水汽北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翻越喜马拉雅山之前就几乎丧失了全部水汽,造成西藏和中国西北的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相当脆弱,一旦被滥砍滥伐之后就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形成了大片的戈壁滩和沙漠。西北地区的沙漠戈壁阻隔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只能依赖于脆弱的丝绸之路进行极有限的沟通。由于交流受到限制,中国文明无法在更广阔的地域内发挥其同化能力,影响力局限于东亚一隅。可以说中国文明同化了以农业社会技术手段所能够同化的所有地区。当西方文明带来了新的物资运输和信息传递手段之后,中国文明的同化范围将冲出东亚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当然,前提条件是中国完成了对于历史的反思,中国文明的实力壮大到成为强势文明。

  注: 本小节未完
  日期:2009-03-07 08:38:22
  续外部环境
  印度洋水汽无法北上对于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作用,对于中国历史还产生了另一个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北部蒙古高原是全世界最盛产马匹的地方之一。蒙古马体型较小,但是吃苦耐劳。既不挑剔饲料,又能够忍耐严寒。蒙古高原一直孕育着古代世界最有战斗力的游牧民族,成为历代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所谓中国地形相对封闭导致中国没有遇到强有力的对手,才使得中国文明传承至今的说法,只能令人齿冷。这是极端缺乏历史常识的表现。中国面对的游牧民族战斗力之强,是欧洲难以想象的。其中的匈奴和突厥,在中国战败后向西迁移,其战斗力还是让整个欧洲不寒而栗。中国地形如果开放,唯一的结果就是让中国文明同化范围更大。不论是马其顿的步兵,还是罗马的方阵,到中国来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同化而已。中原王朝为了对抗游牧民族并维持对于全国的控制能力,只有在陕西一带大量养马。密集放牧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黄土高原植被全面退化从而成为今天的局面。到了宋代,整个宋朝之内竟无可以养马的地方,所以宋代军事史基本就是重装步兵的历史。明代也一定程度存在这个问题。

  宋之后的问题
  宋之后的中国文明出现了局部问题。尽管文明传承没有中断,但是整个文明的精神面貌趋于保守。明代经济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文化上也相当繁荣,然而也不复有汉唐的恢弘气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大陆国家的政治稳定难以维持,为了维持稳定避免唐朝的乱局重演,过多的关注了政治稳定而造成了相对保守。宋以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以后历代再未出现权臣篡位的局面。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整个国家的反应速度下降,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在文化上,过于迁就社会稳定的需要而提倡了缠足等陋习。这种局面随着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而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无线电。无线电将人类的信息传播速度提高到了目前认知到的宇宙中的最高速,而且不依赖于固定的电缆。整个国家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既抵消了游牧民族的机动能力,也可以防止安史之乱再次发生。倘若明代能有这样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其局面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原来就是明朝银川驿卒,其工作的全部就是为国家的信息传递和人员往来服务 。崇祯三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大批裁减各地的驿卒,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员。失业后的李自成不久踏上了一条人所共知的道路,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

  在以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如何有选择的继承宋之后的文化遗产,做到既不损失中国文化的精髓,又规避其中保守的成分,应当是需要广泛研究的一个课题。
  本章小结
  中国文明是融合型的文明,于这一特性相适应,中国的文字信仰等诸方面都与欧洲明显不同。
  模糊语言对于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于此对应的模糊崇拜——天崇拜则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繁荣。
  将一个文明的部分观念移植到另一个文明体内,通常会导致排斥反应。
  中国文明是唯一没有产生祭司阶层的文明,文人承担了引导社会精神生活的任务。
  中国的地形限制了中国文明的同化范围,导致历史上儒家文化圈局限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五章完
  日期:2009-03-08 09:06:55
  第六章有清一代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把这个朝代单独拿出来,并不意味着笔者对其有特殊的兴趣或者认为这个朝代的历史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之所以讨论这个朝代的特点,因为其和中国近代史密不可分,而且与社会上对于中国文化的很多误解直接相关。笔者并无意纠缠于历史的某些细节,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纠缠于历史的细节对于今天的民族团结也无益处。但是不理解这一段历史,我们就说不清楚中国后来的问题到底是出在了哪里。如果是中国文化造成了中国的落后,那么提出复兴中国文化必将会让人觉得非常忐忑不安。有鉴于此,本章就从宏观上解析一下清朝这个朝代的特点与影响。

  晚明悲歌
  明代灭亡的原因很多,明末政治腐败吏治黑暗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看一下当时的历史,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李自成虽然曾拿下北京,然而绕来绕去只在黄河流域一带转悠,从来不去江南。在多年的流动作战中,李自成至多走到湖北北部就不再南下,何以如此呢?崇祯八年李自成的战略实际是四面出击,却唯独没有过江的计划。给人的感觉似乎他根本就不想去。就算崇祯八年的所谓荥阳大会是杜撰,那么明末多股农民军,没有一股到江南去发展,江南地区也没有流民揭竿而起;同一时期黄河淮河流域却乱得不可收拾。难道江南的老百姓就从来没听说过陈胜、吴广?事情肯定不会如此简单。

  实际情况是,明末吏治确实腐败糜烂,但是尚未到全国农民都无以糊口的境地。此时造物弄人,一场不早不晚的小冰川期彻底让大明无路可走。明末处于气候剧烈变化的时期,从1620年开始的小冰期持续了大约100年。从十三世纪以来的七百年中,这一百年是最冷的。北京气温比现在低两度左右,但是仅仅两度之差就彻底改变了全中国并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地球打个哈欠,就足以让人类天翻地覆,可知征服自然一说何等天真。气候变冷使黄河流域农作物生长期减少了约半个月,粮食大量减产。同时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崇祯御宇十七年几乎就是在不停的抗灾减灾。气候变冷使黄河流域的降水减少,旱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基调。崇祯三年,陕西大旱。此后黄河五省连年旱灾,基本未曾中断。旱灾暂时不光顾的省,还有蝗虫和瘟疫。这些灾害全部发生在黄河流域,紧邻明王朝的政治中心。而江南地区未有大灾,气候变冷对农作物的影响也相对小得多。于是就出现明末农民军不到江南的局面,因为去了也无饥民响应。今天的世界同样面对着气候变化的问题,如果大家有兴趣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话,明末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