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20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文明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产生祭司阶层的伟大文明。这一点首先避免了祭司阶层通过控制话语权和解释权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稳定。否则一旦有机可乘,祭司往往会趁机控制君主或发动政变,最后导致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和内战。这种情况在古埃及古印度等地皆广泛存在。古埃及新王国中后期,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势力膨胀干预朝政,君主成为祭司手中的玩物。意大利则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祭司集团的影响。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地,却几乎是整个欧洲统一最晚的国家。而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国力之低,国内分裂之严重,都与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保有量严重不相称。这其中就有罗马教廷的影响。其次,没有祭司阶层可以减轻整个国家的经济负担,保证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和后备兵员。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中国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僧侣人数没有膨胀到影响国家经济运行的程度。整个国家政治的稳定和财政负担的减轻,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繁荣起到了重大作用。

  文人的影响
  既然没有祭司阶层,由谁来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呢?文人集团承担了这样的任务。文人负责生产整个社会需要的一切精神产品,包括诗歌、词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等。同时,文人还承担着记录历史的责任。中国人对于修史的热情从不衰减,从史记开始,官修二十四史不间断的记录着整个国家的历史。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独有的奇特现象。除了官方之外,民间也大量的编修史书,成为二十四史的重要补充。文人集团同时也是中国的全职或兼职教师,这一传统可以上溯到孔子。尽管孔子的地位在近代历史出现过大起大落,但是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平民教师,其教育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后世文人们秉承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在全社会进行着普及教育的工作。中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深入骨髓不可改变的。中国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之高,恐怕全世界无出其右者。不论历代政府是否愿意在教育上花钱,老百姓还是无怨无悔的把毕生积蓄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之中。这在全世界各民族之中,都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一点对于整个文明的传承而不中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切事情都需要人来做,一旦后继无人,则文明的中断就成为必然。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文人在普及教育方面的工作以及全民族对于教育持续不衰的热情,成为中国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保障。

  文人集团在引导社会精神生活的同时,其中一部分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政府之中形成了文官集团。科举制度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平台,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到国家的职能部门,使整个政权不断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而且能够有至少一部分官僚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的了解。近代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存在巨大的误区。18世纪科举制度经过传教士的介绍传到欧洲,启蒙思想家奉为至宝。英国即依照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著名的文官制度改革。1838年,英国议会确定中国科举制度是值得效仿的。直到1870年,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最终建立。今天全世界公认文官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

  另外还需要指出,中国的文人集团在孔孟思想的指引下,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当然这不能说文人集团没有缺乏骨气和定力者,但是在整个人类历史其社会责任感之强是首屈一指的。文人集团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每当社会危机发生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为整个民族慷慨赴死。不论在野还是在朝,历代都不乏以一腔热血诠释文人骨气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连同他们的作品成为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文人的骨气,是整个社会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文人集团丧失了骨气,唯唯诺诺或者唯利是图,那么社会的精神生活就会混乱不堪。

  注: 这部分犹太人现在生活在河南开封地区,其生活习惯和信仰已经完全中国化。在福建泉州可能也出现过犹太人被同化的情况。
  日期:2009-03-06 09:06:50
  祖先崇拜
  另外有一点应当指出的是,对应于其他民族精神生活中宗教的地位,中国人还有一种崇拜部分代替了宗教的地位。这种崇拜就是祖先崇拜。虽然现代中国人对于修家谱这件事情不怎么了解,但是历史上修家谱和写史书一样,中国人对于此的热情是千年不衰的。家谱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就是其史书,这里同样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自相似性。祠堂对于一个家族的意义,尤如黄帝陵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祖先崇拜,中国人对于家族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进而对于故乡和整个国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成为整个国家向心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得以不断实现统一的重要保障。据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名字姓在名前,这里体现的是对家族的尊重。而欧洲则反之,名在姓前,体现了对于个体的尊重。欧洲在罗马之后再没有统一,从这一点既可看得出来。而且民主政治的基础就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没有强调个体独立的文明,也就不会有民主制的建立。很多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做,已经习惯成自然。但是往往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每个中国人每天只要打招呼,称呼本身就体现了文明的特征,思维方式的影响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只不过大家很少去想而已。

  以上是对于中国文明内在特征的一些简单介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文明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脱离其所处的环境是不可能理解其全部历史的。
  外部环境
  中国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西方文明是显著不同的。欧洲是一个大的半岛,而中国则不然,只有东边一侧临海。仔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欧洲的海岸线比中国要曲折得多。中国的海岸线无论与欧洲的那一侧海岸线相比,都要平滑许多。欧洲毗邻的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都是内海,风小浪低,在古代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更适于航行。中国整个沿海地区,仅有渤海一个内海,而且渤海的面积远小于欧洲毗邻的各个内海。渤海所处纬度较高,周边部分地区如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经济发展较晚,市场容量太小,不具备在这一地区发展海上贸易的先决条件。另外渤海本身的海岸线也过于平滑,缺少天然良港,不适合发展海上贸易。从秦朝开始,辽东半岛已在版图之内,有便利的陆路可走,没有必要大费周折走海路。欧洲文明源头希腊和罗马全部位于地中海周边,可以说是一片广大的内海孕育出来的文明。与它们相比,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大陆文明。

  中国文明的诞生地是大河流域,这一点和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类似。在北纬35度线附近,发展起来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几个文明: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的两个起源罗马和希腊都不是位于大河流域。或许大河流域的文明注定会与非大河流域文明走过不同的轨迹,这一点恐怕还需要继续探讨。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一个大半岛,但是又距离两河流域非常近,而且很快扩展到两河流域,或许这也注定了伊斯兰文明的类型介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结论能否成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里横亘着全世界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从地质学角度说,这又是一片非常年轻的高原。这一片高原的出现,对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造山运动让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尽管双方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远,但是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印度长期属于另一个世界。以至于唐僧取经的目的地被称为西天,实际上印度根本不比新疆更靠西。由于印度已经被称为西天,在明清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如何称呼欧洲的问题。欧洲比印度还要往西,于是只好把欧洲称为泰西。笔者很有兴趣使用这个词汇,不过直接使用泰西文明这样的词可能导致今天的读者感觉过于突兀。为了不显得过于学究,一概仍称为西方文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