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6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种情况在今天还是经过一定的变化后存在着,比如拥有美国居留权而没有公民权的人,就相当于外邦自由人。公民在近代西方社会更加普遍,一般国内没有奴隶。其经济的繁荣不必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因为可以建立在剥削殖民地的基础上。二战之后可以建立在通过国际贸易剥削第三世界的基础上。不过西方文明对于奴隶制是情有独钟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科研经费就部分来自奴隶贩子,美国则因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南北战争。今天大量进入美国的非法移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对于美国社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美国的军队兵员并不要求是美国公民,大批的拉美裔移民希望通过服兵役获得合法身份,这就为伊拉克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炮灰。实际上近代西方文明经过文艺复兴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思维方式,由此指导而建立的社会制度,虽然已经表面上与奴隶制时代显著不同,其内核仍然是一致的。思维方式的传承,导致了近现代历史与经典时代惊人的相似性。我们暂时不必看任何具体的事件,看一下地理背景就能够体会到。

  从地理环境角度看,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尖端,古罗马位于亚平宁半岛。而观察世界地图不难发现,整个欧洲就是一个大半岛。欧洲的三面分别被地中海、大西洋和北冰洋所包围。欧洲也同样处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各国在近代历史上征伐不断。甚至不仅仅是欧洲,我们如果把半岛看成两面或三面由海洋包围的一块陆地的话,那么美国其实就是一个半岛,其领土东西南三面被大西洋、太平洋和墨西哥湾所包围。其北方邻国加拿大同样如此,领土分别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所包围。至于发展比较好的澳洲、新西兰、南非,要么是岛国要么是半岛。如果说西方文明是一种海洋文明或者说海洋性很强的文明,而中国文明是大陆文明的话,想来读者应当不会有很大异议。这里实际上同时还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相似性。所谓自相似性是指一个复杂系统中的任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似性,整体中的任何一个局部经过放大都能够与整体完全一样或者说体现整体的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图形是自相似的,那么在数学上就称之为分形。以笔者拙见,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个衔接位置。通过对人类历史自相似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描述和理解人类历史这个复杂系统。

  插图:著名的分形—koch曲线
  反观中国历史,情况是迥然不同的。黄帝打败炎帝之时,如果一定要把整个炎帝部落变成奴隶的话,未必没有这个实力。但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根本没有如此选择,甚至连进行这种尝试的打算都没有。恰恰相反,他们结成了同盟,两个部落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此后的夏商周三代,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曾经出现过普遍广泛使用奴隶的情况。不同的文明,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希腊人未必会认可古代中国人的这种做法,同样古代中国人也不会欣赏古希腊人的选择。而思维方式的不同,通过历史的传承潜移默化得影响着每一个人,使得不同的文明之间缺乏认同感,从而造成文明的冲突,并直接决定了整个世界下一个时代的主题。每个文明的轨迹,实际上在其建立之初就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这一点在本章后续部分详细解释。

  兴时不为衰时计
  从经济角度说,各希腊城邦实行典型的奴隶制经济。奴隶的主要来源是对外战争中的俘虏,少部分为破产导致的债务奴隶。各城邦不论何种政体,其经济都建立在数量超过其公民数量的奴隶劳动基础之上。同时也有部分公民和自由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公民们结成一个整体,压迫和剥削奴隶与自由人。当然,自由人中也有奴隶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无法获得公民权;公民中也并不全是奴隶主。不过整体而言,公民集团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政治权利,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下面不妨来考察一下,看看这个社会结构有哪些优劣之处。

  当整个社会处于繁荣之中时,这套体系可以高效率的运作,尤其在民主制城邦。公民们通过运用手中的政治权利,使得国家政策体现了多数公民的意志,防止了自身利益被侵害,提高了整个国家机器的工作效率。在战时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自备粮食武器为国家作战。由于国家政策尊重了多数公民的权益,公民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战斗意志和忠诚度都不成问题。如果仅仅看这些方面的话,似乎这个体制是相当完美的,除了奴隶制这个污点。但是做过设计工作的读者肯定知道,任何一个设计方案都要考虑在不利工况下进行校核。比如一个建筑,不仅要考虑平时美观耐用,还要考虑到一旦地震时能不能保证生命安全。轮船也是如此,不但要能乘风破浪,还要考虑到万一船体出现漏洞,如何保证其不沉。一个民族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谁永远走运或者背运,正所谓风水轮流转。那么我们就来推演一下这样的社会结构在不利工况下会发生什么。

  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劳动力不能自给自足。为了补充死亡的奴隶,城邦必然存在着发动战争以掠夺劳动力的冲动,当然勒索战利品和扩张商业利益对于缓和公民集团的内部矛盾是同样有效的。这就是其文明扩张倾向的具体体现。假如一个城邦由于某种原因,其实力遭受了重大损失,那么这个城邦将没有力量去继续通过战争掠夺奴隶。结果必然是公民集团的生活水准下降,公民内部的矛盾激化。对于民主制城邦而言,公民会运用选票发泄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结果必定是执政者像走马灯一样轮换,社会秩序更加混乱。对于非民主制城邦而言,公民集团矛盾的激化同样要求统治者实行对外扩张,否则公民内部人心涣散将无法有效的控制自由人和奴隶,整个城邦可能被篡权。而自由人和奴隶长期处于无权的地位,当城邦衰落的时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有机可乘的时候。既然他们并不认同这个城邦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不在城邦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来改善一下自己的地位和生活呢?因此,建筑于奴隶制之上的城邦,实际上是依靠公民集团的军事力量压制了国家内部潜在的敌人,并且从他们身上攫取经济利益以维持公民集团比较奢侈的生活。一旦公民集团由于对外扩张的终止而出现内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认同就会迅速表现出巨大的破坏力并摧毁其整个社会。这一点在雅典等民主制城邦体现得更加明显。当雅典等民主城邦经济萧条之后,其古典民主制随之土崩瓦解。因此,可以断定西方文明是只有一个波峰的文明,一旦衰落就不会再有复兴的潜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奴隶制导致的社会内部缺乏认同感。

  日期:2009-02-11 08:58:29
  巴黎骚乱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又是如何呢?我们来看看和新奥尔良洪水基本同时发生的事件。2005年底的法国骚乱就很典型的体现出社会各族群缺乏认同感这一深层矛盾。二战之后,西欧各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减缓并相继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应当指出的是,人口负增长往往会导致很多的社会问题,不论是哪个国家在人口负增长阶段都需要慎之又慎。虽然机器大工业已经使得人类可以从众多繁杂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这就出现了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比较省事的方法,就是增加移民的数量。而移民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一个文化上如何融合的问题。这正是法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之一。移民进入法国之后,往往从事的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职业,在社会上地位不高。这样导致移民成为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无法融入到主流社会之中,自然他们也不会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虽然理论上他们也可以参加到法国的政治生活中去,但是事实上他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如果一定要用经典时代的历史来类比的话,他们的地位类似于希腊城邦中的外邦自由人。而这样一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演变成为一场风暴。当时的导火索是巴黎丨警丨察追逐两名移民后裔,两名少年荒不择路进入变电站不幸触电身亡。这个消息让移民的不满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在巴黎打砸店铺焚烧汽车。随后的几天这种骚乱蔓延到法国各地,法国各城市只得夜间实行宵禁。一时各国旅行社纷纷取消前往巴黎的行程,给法国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当时欧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就业形势稳定,社会矛盾并未激化,骚乱得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逐渐平息。倘若骚乱不是发生在2005年而是现在,则事态将蔓延到何种程度,殊难逆料。现代资本主义只是以繁荣暂时掩盖了社会内部认同感的缺乏,远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解决的话,只有向融合型文明学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