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记——老将弥坚新秀潮涌,华语影坛刀光剑影》
第25节

作者: 方三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推广做到这个程度,其实和好莱坞片子没什么两样;这片子的首轮宣传对欧美普通观众更来说,除了海报上那个人是黄皮肤,其他好像没啥玄乎的嘛。动作题材、复仇主题都是可以理解的东西。
  左边是国际版海报,强调设计感和力量感;右边是日本国内版海报,和中国一样走堆人头路线
  预告片中的非死不可画面,深谙传播之道
  日期:2011-05-05 07:43:01
  这两天比较累,我先更这么多,休息去了,醒来再接着写。
  狄仁杰现在进入法国院线,是很好的海外推广案例。
  法国版预告和《十三刺客》一样,强调节奏、动作和大场面,明星都是浮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1NzI2Mzg4.html
  三版海报对比:最左边是预告海报,我绝对最美,可惜上映时没用;中间中文版;右边法国版
  日期:2011-05-05 17:42:23
  【三十五】《十三刺客》与中国电影海外发行之惑(二)
  中国电影要发行到海外,一般有几种方法:

  第一种是去各大影展和国际买家做交易。
  每年5月的戛纳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销售平台,属于兵家必争之地。11月在洛杉矶的AFM(American Film Market美国电影市场)则主要是面向北美市场,参展的大多是独立发行公司。业内的规矩是,想在年底圣诞档发行的片子,5月去戛纳;次年暑假档发行的片子,11月去洛杉矶。今年戛纳是从11号开始,一直持续到22号。下周起国内会有好多明星、导演、电影公司高层杀到法国:李冰冰要为雪花密扇去做推广,我估计版权卖出去的话应该是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在海外上映,这片子有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撑腰,在北美进院线应该没有问题,最多排片少放映时间短而已;张伟平为了十三钗是肯定会去的,他可能想争取国内外同步上映。

  但是国内有些导演或者制作人,一年跑N多个电影节,根本没有针对性。专业的电影发行是从制作方案确定之初就参与运作,你拍完了去卖不是不可以,但一会儿跑一个商业电影节,一会儿跑一个艺术电影节,国外发行方会很疑惑这部电影的定位。即使在电影节上参展也要讲究宣传手段,不是摆个摊子就完事,这里面也要宣发进行有创意的推广。曾经有法国人抱怨过,说在电影节上相中一部中国电影,可是找不到这部电影的中方负责人;后来拖人联系北京的制作公司,这公司里也没有懂发行的人和他谈海外发行事宜,他只好放弃。这种都是机会上门自己却把握不住的典型。

  还有就是国内一些小众的电影人,靠在电影节上卖海外DVD或者电视版权把投资收回来,这种做法没有持久性。因为不进院线的话,光靠周边把钱赚回来只能保底,这种算求别人赏饭碗,海外客户如果对这些电影没兴趣,导演哭都没地方哭。电影首先是商品,不是导演孤芳自赏的自我表达艺术品,你要让更多人认可电影的艺术性,首先得把商品推销出去。搞笑的是,有些导演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拍的片子就是NB,不用亲自去海外联系发行商,海外就会有人主动上门来找他们。王家卫在欧洲艺术电影界算吃得开了,他卖《2046》和《爱神》都要亲自跑去面见发行商的。所以国内还有好多人没摸到门路。

  日期:2011-05-05 18:10:42
  第二种是中外合拍,
  前面提到过几种中外合拍类型,这里不作赘述,只是概括地分析一下。
  2010年出国门的47部影片中,46部为合拍影片。那唯一1部发行到非大陆地区的片子是喜羊羊与灰太狼,所以不要看不起国产动画。这些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5.17亿元人民币。其中,中美合拍的《功夫梦》,投资4000万美元,海外票房有23.63亿元人民币,占2010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收入的67%。
  坦白说,2000以后在欧美市场进院线且掀起话题的中国电影屈指可数。李安的《卧虎藏龙》算一部,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可以算进去,还有就是成龙的《功夫梦》了。这几部电影都有好莱坞六大电影制作公司参与制作,比如华纳兄弟、索尼,发行有米拉麦克斯这种主流发行商操作欧美市场,院线、DVD、电视频道全覆盖,所以受众多,影响力大,光是卖周边就赚翻天。但这些年也就是功夫武侠这个类型卖座。你要让老外认脸?还就夹克成那张老脸管用。《无极》北美市场被退货后,中国武侠片的海外销售其实遭到很大打击,你要摆脱武侠的套路?小钢炮的现代题材只有大陆本土的观众受用,香港台湾都不吃这套何况西方观众?想讲超现实题材又没有《阿凡达》或者《指环王》的技术实力,没法和好莱坞竞争啊。

  所以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还是亚洲。因为这里有泛中华文化圈,日韩新马泰对中国电影的接受度相对要高很多。前两天刘亦菲跑到韩国宣传倩女,就是一个例子。
  那么这又是一个问题:中国电影到底要怎么走出去?是挤进竞争激烈的欧美院线,还是在亚洲市场划地称王?
  在欧美市场,就算每天都有一部新电影上档,一年也就365部,其中一半都是好莱坞的片子,剩下的大部分可能是本土电影,给中国电影留下的空间很小,撑死10-20部。中国电影现在有没有能力一年出口10部电影到欧美主流院线放映?说实话,如果电影本身质量很差,又没有海外强势发行公司助阵,很难很难。
  亚洲市场相对好些,好多发行公司在东南亚市场都有自己的渠道或者办事处,自己就可以来操作。
  日期:2011-05-05 22:46:55

  【三十六】《十三刺客》与中国电影海外发行之惑(三)
  其实不用把电影复杂化,这玩意儿能不能卖到海外和冰箱衣服啥的都是一个道理:当地市场有没有需求,自己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
  国外发行商凭什么来买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有一种世界独一无二的类型片:武侠。这个题材好莱坞拍不出来,没法替代。李小龙电影在全球的风靡,让世界观众对中国电影有一个非常简单直观的认识:东方动作片和西方枪战片一样给力。发展到后来的卧虎藏龙和英雄,人家觉得你不仅打斗酷炫,画面故事还很美很内涵。所以直到今天,功夫片还是中国电影卖到全球的招牌。这个是电影类型的不可替代性,不管在西方还是亚洲,市场都有需求。

  另外一方面,成龙、李连杰、章子怡等演员,是在全球都有一定分辨度的中国面孔,他们的片子海外发行商光冲着这几个名字,也买账。导演受认可的也就老谋子、李安、吴宇森几个人。所以中国演员和导演在全球市场能不能形成集团优势,目前来说还很难。叫得上名字的人10个手指头可以数完,除了亚洲对华人明星了解多一些,其他地方发行商买片的理性考虑还是类型>演员。

  所以这就是国产电影面临的第一个困境:我们除了提供武侠类型,能不能提供其他好看的电影,甚至让看惯了好莱坞的外国观众也喜欢?我们的历史类型,在亚洲可以卖出去,但在欧美就比较容易碰壁。包装推广不好,人家不愿意看。这也是《十月围城》一定要拍成动作片的原因,用心和你讲历史,海外市场就会受局限。所以香港电影为了泛亚洲市场,主观上没有那个功力讲中国历史故事,客观上也必须把历史肤浅化才能打开受众。

  张艺谋这次的十三钗对中国电影海外推广最大的一个意义,就是让全球市场认识到中国人也可以拍战争片,掌握宏观现代历史题材——电影不管好不好,但至少这是一种类型化的拓展,为中国电影以后外销打开更多门路。不把神舟飞船送上天,人家怎么知道你这土鳖也能玩高科技?道理是一样的。
  功夫梦,题材+演员——>全球通吃
  日期:2011-05-05 22:50:5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