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记——老将弥坚新秀潮涌,华语影坛刀光剑影》
第26节

作者: 方三卓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同样是普世题材的爱情片、剧情片、科幻片、恐怖片,中日韩三国电影摆在外国发行商的桌面上,人家怎么选择?
  质量啊质量!别的不说,光是台词翻译这一条就够喝一壶的。我是觉得,在国内上映的电影装神马X,非得中英文双行来表现自己国际化,观众有几个在乎那些英文台词,这电影又能卖到哪些国家?倒是真正能卖到国际市场的电影,台词翻译上经常会有雷人的地方。比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我滴神,电影英文名直接叫“farewell, my concubine”,“再见,我的二奶情妇”,神韵都没有了。其他很多电影的台词一看就是中文思维,不地道。

  去年艾米就批过《山楂树之恋》的英文翻译词不达意,比如“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全国各个学校都派出师生到农村去学习。”
  这里的“开门办学”被译成 “build classroom in the fields”,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是 “在田野建立教室/课堂”的意思,很忽悠人。还有好多疏漏网上都查得到,老方不多展开。
  当然也有做的比较好的,约翰吴的《赤壁》在台词翻译上有可圈可点之处,这点还是要表扬。
  这些细微处都能体现制作方的态度和专业性。如果一些电影想卖到法国意大利,但是制片方连法意台词都懒得配,你怎么卖出去?如果配的外文台词是股沟直接机器翻译的,雷都雷死人,讲什么艺术性?国外发行商要的是你的成品,不是半成品。
  拍摄手法上,你是用抽象的自我表达,还是用通俗的大众表达,都是发行方要考虑的地方。喜欢买闷片找纠结的观众在主体人群中占多大比例?真以为各个都喜欢看《颐和园》那种片子?那么商业化通俗化的韩国电影就很有优势。

  赤壁英文台词翻译可圈可点,山楂树雷人翻译为人诟病
  日期:2011-05-05 22:59:24
  其实亚洲市场和欧美市场都不能丢,大部分导演,无论陆港台,如果有能力做到亚洲通吃,那就好好经营亚洲市场;
  顶级导演如果剑指欧美,那么在题材、质量和发行上都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这块市场你不争,韩国人日本人就会争夺。抢到一片算一片。但怎么争,所有人都在探索。
  中国电影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表达,可以兼容并蓄,可以海纳百川,可以学习一切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但不能自我迷失。

  日期:2011-05-05 23:30:20
  现在上映的基情关二爷这片子,当时在决定制作的时候,投资方考虑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受众和利润。
  选这个题材一是考虑到三国题材的受欢迎度,二是考虑到东南亚市场有“关公崇拜”情节,宗教上有感情联系,以后易于发行海外;第三个就是古装武侠动作在内地市场是很稳妥的类型片,可以做大,可以请明星。
  总体来说还是市场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明后两年古装式微、近现代题材冒头就说明一种缓慢的调整。
  日期:2011-05-06 08:07:50
  【三十七】你所不知道的台湾悲剧

  上面有朋友忧心忡忡中国电影的未来,觉得内地市场尚不健全,却有一大帮利欲熏心的贼子妄图践踏破坏,老方想来说一段往事。这些事,也许很多在国内从事电影工作的人都未必清楚。
  台湾电影到底是怎么垮的?
  是因为台湾影人只会拍冷艳高贵小众艺术电影最后自挂东南枝吗?
  是因为好莱坞电影太强太霸道以至于观众无情地抛弃本土电影吗?
  这些都只是表象,不是悲剧的根源。

  台湾的悲剧,在于这个小岛从来都没有正视过自己是个殖民地的现实——政治经济文化被日美两国全面殖民,至今依旧如此。
  KMT政府1946年和老美签订了《中美有好通商航海条约》,这是以后半个世纪台湾电影悲剧的开端。这个条约里规定,好莱坞八大电影制作公司能在台湾直接设立办事处,允许他们拥有自行发行权。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在台湾想发什么片子就发什么——我掌握院线,掌握片源,掌握所有渠道,至于你的本土电影嘛,在好莱坞片商眼中就是浮云。

  KMT政府在1954年又制定了配额条款,说要限制外国电影的无限制倾销。可是在中美贸易条约里,美国人说你WW每年必须保证至少进口我277部电影(大概占全台一年上映电影的80%),有这个大前提,KMT定再多法规都伤不到好莱坞一丝皮毛,他们只有把日本欧洲的片子掐掉来凑那个配额数。TX们,那是50年代啊,一年至少277部电影啊,中影现在每年才进口20部啊,这是神马概念啊!!!台湾电影在这种先天不足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发展起来?

  老美对WW的态度一向很强悍,你不乖爸爸就爆你菊不解释。1983年台湾本土发行商游说政府,说要保护本土利益,然后KMT就把美国电影进口配额从一年85部削减到50部,还让美商多缴税以支持本土电影,这下山姆爸爸彻底毛了。控制台湾院线的八大好莱坞片商停止供应片源长达6个月,这半年内没有一部好莱坞电影上映;同时他们以产业协会的名义联合告状到美国贸易代表处,说你WW侵犯我利益啊,违反自由贸易啊,践踏知识产权啊——结果就是把电影问题放到政治经济高度来解决,以KMT的软骨头,最后只能妥协。1986年台湾的电影配额制度瓦解,80年代刚刚繁荣起来的本土电影业从此不见天日。好莱坞对整个台湾电影产业的吸血一直持续到今天。

  日期:2011-05-06 08:08:46
  这两年台湾本土电影偶有佳作,但是一两部电影不能改变好莱坞在小岛上的幕后大佬地位,以台湾自己的力量去抗衡好莱坞,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各方面来看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大陆。但是和大陆签了经济贸易条例就真的抓到救命稻草了吗?看看台湾人自己的说法:
  王應祥提到,多年來,台灣片一直由大陸官方中影及華夏兩集團引進,現在雖有ECFA放寬配額,但引進公司仍只這兩家。「跟沒有ECFA以前其實差不多,這兩家公司不買你的片,我們一樣進不去。」
  所以他们要进来,必须以合拍片方式来操作。可是你一合拍,演员给不给力、导演能否把准内地观众的口味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香港导演融入内地市场都快8年了都还在摸索,更不要说台湾这些人了。他们安插演员打酱油做主角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另一方面观众又不是傻子,谁好谁孬都看的出来。如果内地市场可以捧红1个林志玲,那我们更有能力把10个无名小辈捧得红到发紫。四旦双冰能爬到华语影坛第一集团军,就是02年以后在和港台磨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所以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在全球无往而不利,自己品质过硬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有遍布全球的发行网络。而恰恰这一条,是目前好莱坞没法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因为在中国发行好莱坞电影,必须透过中影或者华夏,这些渠道被TG捏得紧紧的,老美根本无法染指,就算每年闹到WTO骂骂咧咧,TG就是不甩你你能咋地。如果老美威胁说,你不开放电影市场,我就对你其他产业罚重税;那TG也可以回呛,你要是敢乱来,我就把你的轮胎征税征到爆胎。所以撑了这么多年,其他市场早垮了,中国的配额制还是稳稳当当。但这不是说中国电影就高枕无忧了,长远看,开放还是大趋势。自己的电影工业越早强大起来,就越不怕开放竞争。

  我说这段历史,只是想告诉各位朋友,中国大陆不会重蹈台湾的覆辙。
  因为我们不是殖民地,中国电影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我们的影市有多少破坏者,就会有多少拓荒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