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8-10 21:51:49
继续讨论:
到了前340年,时间又过了差不多一年左右,魏国的情势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为了想办法扭转局势,魏国和秦国之间进行了一次外交谈判。结果出乎了预料,商鞅在谈判过程中居然违反国际社会外交行为的基本规范,抓了魏国一方的谈判代表公子昂。
这个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商鞅施展巧妙的计策以获得战斗的胜利,不是兵不厌诈。孙膑的围魏救赵,减灶诱敌才叫兵不厌诈,商鞅的做法应该叫不择手段。如果都象他这样,任何两个国家一旦开战就只有一直不停的打下去了,没人敢去参加和平谈判。
更不用说公子昂还是商鞅多年的老朋友,据说商鞅入秦的时候,公子昂还提供了他在秦国打通关节所需的钱财,这样商鞅才能见到秦孝公,既有交情又有恩情,公子昂绝对想不到商鞅会这么的绝情。
日期:2012-08-10 22:21:13
继续讨论:
那商鞅为什么会公开的作这种既严重破坏秦国在国际交往中的信誉,又严重破坏自己的个人名誉和操行的事情呢?先来探讨为什么会有这场谈判。敌对国家之间的谈判,总要有一方先提出建议。如果是魏国一方先提出的,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子昂自己提出的,那目的就很简单了。公子昂不过是想和许久没见的老朋友叙叙旧而已。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是魏国政府派遣公子昂去和秦国谈判的,那能够想到的谈判目的大概是让公子昂设法和秦国签定和平条约,彻底解除西线的威胁,好把河西的地方军抽调出来,转到东线战场,它只能想法各个击破,才能打退四面围攻它军队。魏国现在很缺乏兵力,它没多少选择了。上次能扭转败局,是因为有盟国韩国的军队帮忙,这次它已经没有了盟国,只好内部挖潜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魏国并不是想通过谈判缓解秦国的攻势,它只是想避免把军队调往东线的时候,河西的防守兵力剩下的太少,秦国趁虚而入。如前所述,秦国的攻势并不猛烈,当然也不需要担心。即使公子昂被俘以后,也没有魏国损失多少军队和土地的记载。
鉴于公子昂和商鞅的过往关系,他是一个进行和平谈判的最佳人选。不过魏王肯定也想不到商鞅会作出这么匪夷所思的事情。
日期:2012-08-10 23:37:07
继续讨论:
如果是秦国一方先提出的谈判建议,会不会是秦国政府授意商鞅进行谈判的呢?不会,这里的战斗是秦国主动发起的,它又提出和平谈判结束战斗,自己折腾自己,没意义。而且即使将来魏国有可能翻盘,现在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迹象。情况没有变化,秦国的地位没有恶化,自然没必要改变现有策略来示弱。
还有,如果是秦国政府公派商鞅进行谈判,那商鞅俘虏公子昂的行动,就很容易被各国解读为秦国政府故意下的命令,商鞅是奉命行事。那这一破坏国际公约的行为给秦国政府造成的形象损害就太大了。就算是商鞅,我想也不敢让本国全体政府替自己背这么大的黑锅。
所以,如果是秦国一方提出的谈判,那多半是商鞅个人的行为。公子昂听到老朋友的会面建议,欣然赴约。这样的话,商鞅就应该是有预谋的设下陷阱,诱捕
公子昂了。商鞅处心积虑的去害他的老朋友,对他有什么好处?有动机吗??别说,还真的有。
日期:2012-08-11 14:56:04
继续讨论:
谈判是魏国一方提出的,那商鞅就是利用了和公子昂会面的机会;谈判是商鞅提出的,那他就是有预谋的自己创造机会去抓公子昂。公子昂身上有什么价值值得商鞅不择手段的去做这种事?
关于公子昂的资料,历史记载并不多。比较清楚的,是公子昂出身于魏国的公室贵族,是魏惠王的亲戚。从商鞅抓走公子昂后魏惠王很伤心,很记恨商鞅的情况来看,公子昂和魏惠王的血缘关系应该比较近,感情比较好。所以,大致可以判断出,公子昂是魏国一个身份地位都很高的贵族。一个国君身边的高等贵族,不呆在都城,跑到河西前线来干什么?
最合乎逻辑的推测,公子昂是来做监军的。这个时候龙贾已经做了河西主将二十年。河西远离都城大梁,魏王直接控制比较难。这么长的时间里,足够龙贾逐渐培养一些只忠诚于自己的属下,把河西变成独立王国了。魏王如果不作些预防措施的话,那他就太缺乏政治敏感性。公子昂到了河西,平时可以分权和制衡,战争的时候可以做主将龙贾的副手,提出策略和建议,同时,也可以起到监督龙贾,防止他作出对魏国不利的决定的作用。简单的说,公子昂和龙贾的关系,就类似于太子申和庞涓的关系。
日期:2012-08-11 17:32:29
继续讨论:
继续讨论:
秦始皇派公子扶苏到蒙恬的军队里做监军,根据的也是这种传统。在当时而言,这种做法还是有一定必要的。比如,二世的时候,章邯率领着秦朝最后一只主力部队,他的行动关系着秦朝的命运。如果二世信任自己的皇族兄弟 ,没有把他们都杀掉的话,他就可以派一个兄弟到章邯的军队里做监军,章邯率军二十万投降项羽的行动就没那么容易了。
既然河西地区肯定有必要派一个监军,公子昂的身份又适合于这个工作。那他出现在河西的原因是做监军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推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