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8-08 23:31:50
继续讨论:
那么,为什么齐国在它国求救的时候,总是那么喜欢拖延时间呢?上次赵国求救,它也差不多过了一年,才迟迟的出现在战场上。我想,首先,齐国希望尽量等对手的实力大量消耗的机会,然后自己再参战,这样自己付出的代价小,收获大。这个是容易理解的。还有一点,齐国希望三晋国家之间的战争最好打的更激烈一点,损失更惨重一点,彼此的仇结的更大一点,这样才不容易联合起来。以前,在魏文侯的时候,齐国曾经遭受过三晋联军的攻击,被打的大败。它知道三晋内部如果关系良好,联盟稳固,那是一个相当难以抗衡的强大势力,对于齐国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外部威胁。这次难得三晋互相之间展开了大规模战斗,自然要多想办法趁势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也不能袖手旁观,任由魏国统一三晋,那样的结果对齐更加不利。所以,齐国参战的时机就非常重要了,既要让它们彼此的战争时间尽量延长,尽量消耗各国的实力,又不能等魏国彻底打垮对手,打的对手的政权都解体了这才加入战争,那就弄巧成拙了。
日期:2012-08-09 18:36:09
继续讨论:
齐国这种希望三晋国家关系持续恶化的心思,只能想法去做却不能明说。因为三晋国家也不是傻瓜。如果他们知道其他国家故意想让他们的关系恶化,自然不会情愿上这个当,就会想办法去加强彼此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齐国对于拖延时间的公开解释都只是希望对手增加损失,削弱实力,自己打起来比较容易些,只记载了这一方面的理由。
公元前341年,齐国参战后,通过孙膑使用计谋,在马陵大败魏军十万主力部队,并杀死了魏国主将庞涓。魏国遭此大败,其他本未参战的国家也趁机跑来捞好处,赵国从北方发起攻击,秦国从西方发起攻击,再加上和韩国,齐国的战争没有结束,魏国又陷入了被四面围攻的不利局面。
日期:2012-08-09 21:34:17
继续讨论:
终于,秦国又开始出兵打仗了。整整九年的养精蓄锐,又是趁虚而入,秦国的表现是否如同下山猛虎一样难以抵挡呢?没有看到,因为没有秦国在这次战争中获得的斩首数字和占领敌方某块地盘的具体记载。我们知道,计首授爵制是商鞅变法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鞅自己推行的。那么,在商鞅当政期间,对于军功的记载应该是最为确切详细的,因为这是商鞅规定的,授予爵位和奖赏的唯一根据。上一次战争中,秦国曾经的军功,比如斩首几千人在正史中都有记载,占领了那些城池也记载的比较清楚。而这次没有这些记载,说明秦国即使在魏国经过一年的战争后又大败于马陵,国力空虚,兵力缺乏,遭受围攻,士气下降的绝好时机,也没有把自己的力量集结起来,给予魏国沉重有力的打击。秦国的表现更象是一种试探性的攻击,甚至还比不上上次桂陵之战前秦国对魏国的攻击力度。
秦国表现的这么的谨慎,我想,是因为以前类似事件的教训。上次魏国在桂陵大败,秦国也认为是个好时机,于是集中自己的力量发起了猛攻,却没想到在河西打的那么艰苦,损失不小。更没想到魏国逐渐扭转败局,还可以反攻西线,打的秦国被迫认输,签定城下之盟,把先前战争中辛辛苦苦,耗时耗力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给了魏国。结果就是秦付出了很大代价却什么好处也没捞着,最后搞的有些丢脸,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都下降了。
日期:2012-08-09 23:22:50
继续讨论:
所以,这次秦国决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先做些试探动作,看情况发展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这样做不至于预先太过招惹魏国。如果打的很尽力,又发生上次的情况,魏国扳回败局,秋后算帐,反攻西线,秦国再次战败丢脸,就不好了。对秦孝公,商鞅在国内的威望,也不好。
到了前340年,时间又过了差不多一年左右,魏国的情势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为了想办法扭转败局,秦国和魏国之间进行了一次外交谈判。结果出乎了预料,商鞅在谈判过程中居然违反国际社会外交行为的基本规范,抓了魏国一方的谈判代表公子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