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8-11 21:37:41
继续讨论:
公子昂是魏王亲近的高等贵族,抓住他在军功簿上可以狠狠记上一笔。这对于战绩不佳的商鞅来说,肯定是有吸引力,但足以让他下定决心,作出这么过于绝情的事情吗?
应该还不够,替商鞅再找个理由。秦国政府内部的人,每当他们回想秦献公的时候,想到他敢于独自进攻魏国,也敢于和魏国与其他国家的联军,如赵魏,韩魏联军作战。再回想秦孝公上台后的前几年,他敢于在魏国刚开始和其他国家作战的时候,就果断加入战争,围攻魏国。这一次,魏国已经在马陵大败了一年了,明显是难得遇到的大好战机,秦国的表现却还是那么的不给力,什么进展都没有,机会又在被白白浪费掉。他们会沮丧而焦急的总结出,秦国越来越弱小了。
日期:2012-08-11 22:08:47
继续讨论:
这一切,都是随着商鞅变法的逐渐推行,所产生的后果。而商鞅变法的口号,居然是强国之道,为此甚至不惜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大军营。这个有点讽刺性的对比,成为了众多反对商鞅变法的官员,用来攻击商鞅,而且商鞅难以辩驳的一个口实。
商鞅还有一个容易被人攻击的弱点,那就是他曾经长期生活在魏国,在那里有很多老朋友,老关系。官员们因此可以说,秦国所遭受的一系列倒霉事,有可能是商鞅为了魏国的利益故意所为,商鞅的真实身份,是魏国派来的高级间谍,是反间。商鞅变法的那些措施,其实是魏国构筑的一种战略误导,让秦国走上错误的治国道路,从而在魏国发动关键性战争的时刻,减少或者取消来自于魏国背面的秦的威胁。这种战略误导,对魏国的整个战争局面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达到了目的的。
日期:2012-08-11 22:43:35
继续讨论:
商鞅是反间?这种对他的攻击听着是有点离奇,但在战国时期,这个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苏秦在齐国的时候,他做的就是反间的工作,而且还成功的达到了对齐国进行战略误导,最后使得齐国差点被灭掉的效果。
可以想见,这个时候,商鞅面临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他必须作出改变,作出行动来为自己正名。这才有了公子昂被诱捕的事件。通过这个轰动眼球的惊人行动,商鞅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日期:2012-08-12 18:48:24
继续讨论:
首先,公子昂的身份这么的高,和魏王的关系这么亲密,即使商鞅在秦国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魏国也不可能付出牺牲公子昂的代价,来给一个间谍做掩护。冒生命的危险做反间,那一定是商鞅对魏国的感情很深。现在商鞅已经表明自己对魏国,对魏国人没有任何感情还存在。所以,商鞅抓捕公子昂,基本上可以撇清自己反间的嫌疑了。
另外,无论商鞅在秦国的境况如何的糟糕,无论他得罪的人有多少,商鞅最后还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回到魏国。他在魏国有那么多的老关系,魏国肯定会接纳他的。商鞅抓捕公子昂,等于他是在对秦国人和魏国人公开宣布,自己和魏国所有曾经的老朋友,老关系一刀两断,恩断义绝。加上他在秦国基本上得罪了所有人,从此,任何时候秦孝公决定放弃他,他就马上死路一条,秦孝公从此可以对商鞅这个人完全彻底的放心了。除了对秦孝公的个人忠诚,他已经没有了其他种类的感情;除了服从秦孝公,他已经不需要其他任何人际关系了。这是对君主绝对忠诚的表达。确实,君臣之间,不可能再找到比这更大的忠诚。秦孝公对于这种绝对忠诚的报答,就是把商鞅封为商君,给他15个城的封地作为奖赏。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日期:2012-08-12 22:18:25
继续讨论:
以上两点对商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抓个公子昂,就可以一箭双雕,达到以上两个目的,他觉得还是值的。何况还有附带的好处,秦孝公给商鞅封地,必须有借口,商鞅变法以后规定,凡是奖赏都必须有军功作为根据。商鞅没有斩首数字和占领土地这样的军功,公子昂敌国高级贵族的身份就决定了,他个人被俘虏本身就足以被当作一个军功。所以抓公子昂可以称的上一箭三雕了。
由此可以看出,商鞅这个人的为人和他的变法措施一样,都是趋向于走极端的。物极必反,商鞅没想到这样做其实还有第四雕,他给自己的棺材盖敲下了最后一颗钉子。
日期:2012-08-12 23:17:11
继续讨论:
反过来总结这个事的本末,根据秦纪的记载,商鞅发兵进攻魏国,公子昂带兵迎敌,谈判时被俘虏,然后商鞅大败魏军,然后魏国被迫割河西地求和,然后魏国因为害怕秦国,离开安邑,迁都大梁。这种叙述很容易让人觉得商鞅经过了一场大的战役,打了大胜仗。事实上,这只是很小的一个冲突,商鞅消灭的很可能只是护卫公子昂出城来谈判的一只小部队。我前面已经说过,割让河西地,迁都大梁这些重要事件和商鞅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李斯,赵高在史书里张冠李戴搞的鬼。当然这些事件也和打败公子昂的军队这事一点因果关系也没有。
公子昂率军迎击商鞅,这个也肯定不对。从前361年迁都开始,魏国的战略就是在西线依赖工事进行防守,以弥补人手上的不足,西线的魏军确实一直都这样执行的。公子昂去见商鞅的时候,魏国已经经过了一年和韩国的激烈战争,然后遭遇在马陵损失十万部队的惨败,然后又被各国围攻了一年,局面没有好转,这个时候魏国的人手应该是更加缺乏,捉襟见肘,魏国怎么可能派军队放弃防御工事,出去和秦国打野战呢?
日期:2012-08-12 23:41:03
继续讨论:
即使出现小概率的事件,魏国觉得秦军战斗力弱(因为前一段秦国的战绩很差),秦国是软柿子,所以在西线尽力集结了部队,准备反攻秦国,打点胜仗来鼓舞士气,他们能集结的部队也不可能很多。因为西线的地理劣势,魏国要调集军队和后勤物资是很麻烦的。要知道,上次魏国反攻西线是先想办法打退了东线各国的围攻,然后在桂陵之战后第三年时间才准备好的,现在魏国败于马陵才一年时间,而且东线一直都没有扭转败局。现在他们的战争准备和兵力储备都应该远不如秦国。
而他们的对手,商鞅是秦国的大良造,是军政两方面的最高官员,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队。秦国又是全民皆兵的。魏国如果谋划了这次反攻,出野外作战,是非常非常冒险的事情,敌我力量对比很悬殊。即使是魏国最好的将军指挥作战,冒的险也不小。河西的主将是龙贾,他才是负责指挥作战的人。怎么可能让公子昂这个平时主要工作不是指挥作战,军事方面也没有多少资历,经验可以凭借的人来指挥这次野外作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