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真相——从汇率与劳动力价格说起》
第5节

作者: 一文不名平天下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点,剥削来自于工资标准。看帖的朋友有很多人否认这一点,但是这个问题我前面解释过很多次,而且我也并不要求全世界最低工资的购买力绝对想等,但是这个购买力不能有倍数以上的差距,因为倍数以上的购买力差距已经远超国际贸易可以弥平的生产效率差距,所以购买力在倍数以上差距的最低工资标准就成为剥削利器。另外,想要剥削工人,最原始的手段就是压低工资,问题是一牵涉到国际贸易很多人就转不过弯来。

  第三点,人口问题本来不想写,这个贴也不想讨论小胡子或者政治问题。但是人口问题的确和经济政策方向密切相关,有个朋友提到了,才写了那么一段。至于战争,其本质就是争夺生存空间,而不是像伊拉克、利比亚那种为了赚钱的打闹,争夺生存空间的另一个意思是要是没有人生存了就不需要空间了,所以战争是要命的,而且很多时候是要拼光为止,所以活下来的才是王道,而人越多活下来的机会越大,假如今天美国就剩总统和副总统带着1万人,就算他有十个航母舰队撑腰,也会有一大堆各国酋长带着长矛去打他,赌的就是他死不起。

  第四点,解释低工资低物价的原因。低工资低物价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走过的路,中国这步没走错,但是再往前走,走成了低工资高物价,就显然不合常理。而实际是中国在往高工资高物价方向走的时候出现失败,并且在失败过程中,否定了国家资本主义而转向为官僚资本主义,由于官僚的趋利性,为了更多剥削利益,阻碍了中国完成高工资高物价转型,并且通过国企改革农民进城打工等手段二次成功压低工资,最终导致中国的经济政策彻底失去转型可能,而代价就是中国中低收入阶层生活越来越困难。

  第五点,织袜工人的例子是以工业产品为例说明劳动力价值可以通过商品向外国转移,所以国际贸易给富国剥削穷国提供了便利。麦当劳员工的例子是以服务业说明即使劳务产品完全相同,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薪酬也不同,而决定这一点的是工资政策。这两个例子用来说明的是不同的事情。但是有的朋友搞不清服务业劳动力价值没法跨国转移,所以就会纠结于服务行业工资提高后没人消费的问题。事实上服务业本身必须依托于一二产业,而且主要还是第二产业,所以服务业劳动力价格的决定权是在织袜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那里。如果中国麦当劳员工想要收入提高,不是政府发文单独提高服务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就可以,那样服务业就垮掉了,而是需要政府发文提高织袜工人工资,这才是最终答案。

  第六点,关于垄断利益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专利权部分提出,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全都认可依靠专利权获得的利润是垄断利润,只不过他合法而已。可是怎么那么多国人认为专利权获得的利润不是垄断利润呢?至于中移动和微软的问题,中移动是合法垄断,微软也是,但是微软是被美国和欧盟都裁定过违反垄断法的,也就是他的垄断利润过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不合理,连资本主义法庭都认为过高的垄断利润不合理,怎么还有人替微软叫屈呢?这大概就是立场不同,那些替微软叫屈的人,大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通过专利权获得超高暴利,也当个首富之流,而我的立场是站在社会发展成本上,我们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不同。我和资本主义法庭的相同点是我们都不认可过高的垄断利润,不同点是我不认可垄断利润,但是资本主义法庭认可。我的立场仍然是社会发展成本,而法庭会考虑能够操纵立法院的财团的利益。题外话,假如那个发明交流电的兄弟没有放弃专利,他一定比比尔盖茨有钱,可惜他是个科学家,而比尔盖茨只不过是个购买了苹果图形化界面技术的商人,同样的手段爱迪生早就玩腻了,比尔盖茨只不过是爱迪生二代,而爱迪生只不过是个希望通过购买一大堆专利获得垄断暴利的商人。

  第七点,很多人谈论的美国生产率更高所以应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那么还是以袜子为例,既然美国生产率更高,那么应该美国生产袜子卖给中国,因为生产率高可以降低成本售价就便宜,薄利多销打垮竞争对手,这才是商业竞争啊,而且当年英国人往中国卖洋布就是这个套路。但是为什么美国没走这个套路,而且搞到最后没有织袜这个行业了?另外,既然美国自己不生产了,那美国为什么不按照美国工人生产的袜子价格购买中国袜子,如果没有剥削,差价哪里去了?生产率高的可以剥削生产率低的,这是建立在生产率高的仍然生产,生产率高的都不生产了,怎么可能通过高生产率剥削呢?结论是,这个中国织袜工人被剥削,还是建立在最低工资标准上,被剥削的部分,是我国朝廷送给美国的,而不是由于美国有更高的生产率所以能够剥削中国织袜工人。

  日期:2011-08-06 10:12:34
  从根上开始谈经济
  我有个经济学观点,就是没有交易就没有经济。这个观点和书本不一样,我认为没有进入经济循环的劳动产品不能计入经济总量,但是书本认为可以。举个例子,自己打自己一嘴巴,丨警丨察不会抓你,去打别人一嘴巴,丨警丨察就要抓你了。
  现在来谈谈最原始的经济。根据我的观点,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由于没有交易,所以就没有经济了,因此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至少需要两个人。
  由于只有两个人,假设这两个人都掌握全套的生活技能,只是水平不同。比如两个人都会种粮食,由于水平差异甲每天可以种出10斤麦子,但是乙天只能种出5斤。而乙更会养牛,每天可以收获10斤牛肉,但是甲只能收获5斤。

  麦子 牛肉
  甲10 5
  乙510
  现在假设甲和乙消耗麦子和牛肉时都是等量的并且最低消耗是每3天10斤麦子10斤牛肉,那么我们就发现,如果自给自足,为了避免生存,那么甲需要生产1天麦子2天牛肉,这样每3天可以消耗10斤麦子10斤牛肉,而乙也需要采用类似策略。一段时间后,甲和乙会发现他们需要交易,因为交易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甲连续生产3天麦子,乙连续生产3天牛肉,然后等价交换,这样每3天每人可以消耗15斤麦子15斤牛肉,他们小康了。

  自种自食的时候,生产和消费都是自我完成,而一旦有了交易,就有了经济,有了社会分工,也提升了社会总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从这个简单例子可以看出,假如交易没有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那一定是不公平的交易。
  再往下说,由于这俩人活的不错,这时来了第三个人丙,丙宣布这块土地是自己的,由于甲和乙在他的土地上生存,他应该从甲和乙的每一笔交易中按照1/3的比例抽税。
  甲和乙每3天可以生产30斤麦子和30斤牛肉,由于采用了社会分工,每人每天的消耗量从10斤麦子10斤牛肉提升到了15斤麦子15斤牛肉。现在由于来了丙需要以1/3的比例抽税,这3天生产的30斤麦子和30斤牛肉变成3个人分配,每人每天消耗量恢复为10斤麦子10斤牛肉。这时甲和乙就有两个选择,由于交易无法提高生活水平,甲和乙可以选择停止交易重新自种自食,或者继续交易。假如丙宣布在1/3的基础上提高税率,显然甲和乙的交易会停止,这就是重税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原因。所以税率的制定必须参考实际生产能力,而不能总是从保持财政收入增长的角度考虑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