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30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随着市场上住房需求的骤然增加,美国的房价一路飙升,房市一片景气,从而拉动了整个美国经济,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源自互联网景气的“黄金十年”的重现。
  其实,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许“次贷”带给人们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但这回,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乐观精神”有点儿走过了头。
  本来,高风险的次贷本身已然是一项颇为大胆的发明,但乐观的美国牛仔似乎依然不满意,觉得还是不够刺激,他们还想玩儿点更HIGH的,更过瘾的活儿。

  于是乎,聪明的美国人又把“次贷”巧妙包装一番,做成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打包出售”,这就是著名的“次贷证券化”。
  具体点儿说,就是债主把借钱的人给他打的借条“包装”成证券,然后转让给别人,迅速套现;然后被转让的人再“打包”,再转让,再套现,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区区一纸借条,就可以轻易撬动一股巨大的现金流。
  顺便说句题外话,不要小看“证券化”这仨字儿,这可是美国佬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是对世界金融业的一个巨大贡献。
  通过这个“证券化”,美国人就可以成功地使“点石成金”这种只有在童话世界中才有可能发生的事儿神奇地变成现实。
  美国人可以把上至金银财宝,下到垃圾、驴粪蛋儿之类的物件儿统统“打包”出售。因为金银财宝东西靠谱,所以利息就低点儿,赚头就少点儿;垃圾、驴粪蛋儿东西不那么靠谱,所以利息就高点儿,赚头就多点儿 --- 高风险高回报嘛!这可是金融的铁律。

  而且就算那个最后的倒霉蛋儿发现自己上当了,裤子也赔光了,估计也无甚大碍,因为排在前边儿的人应该早就扎足了钱,活该最后砸手里的那个人倒霉。
  那哥们儿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一大堆人的幸福,值!
  而且,那哥们儿也未必一准儿会被废掉。
  万一在事情败露之前,又有一个天才发明了一更牛的东东,能给这些垃圾和驴粪蛋儿什么的赋予新的价值,比如说用这些东西发个电什么的,那说不定就连这最后砸手里的哥们儿都能大发特发,这可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了!
  你说这“证券化”仨字儿牛也不牛!

  弄好了“死马”都能医成“活马”!
  这种“创造”财富的本事,怎一个“空手套白狼”比得了!
  总之,这一次,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可谓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这件事儿里也有着格林斯潘的影子。
  格老向来是金融衍生品的铁杆儿粉丝,而且还是“自由市场”的绝对拥趸。

  他老人家向来反对任何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只要市场愿意干的事儿,就不妨让它放展了干,市场的“创造力”越强,美国就会越强大。
  在格老的推波助澜下,美国的“金融创新”事业如火如荼,次贷证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短短数年时间,以各种次贷证券为主的金融衍生市场的规模已达数十万亿美元,是美国GDP总量的好几倍。
  在最疯狂的时候,是个人不是个人都可以涉足“次贷”的领域,好歹有点儿闲钱就可以攒一个金融公司,四处放贷。
  有个经典的小笑话,传神地表现出了美国人的狂热劲头。
  说是有个小伙子去金融公司贷款,准备买房。

  第一家金融公司向他要收入证明之类的东西,但这小伙子没工作拿不出来,只好又跑第二家,这家公司向他索要按时缴纳房租的证明,他也拿不出来,只好跑第三家,这第三家公司干脆给他支了个招儿“你就说你住你妈那儿,让你妈开个按时交房租的证明就行”,小伙子照办,顺利得到了贷款。
  就这样,全体美国人几乎一夜之间“集体”实现了美国梦。
  那个叫做格林斯潘的老人,也终于完成了毕生的夙愿。
  对于格老来说,带着“功德圆满”的光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完美收官,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悬念…….
  日期:2011-03-12 10:08:28
  (三)引爆“次贷原子丨弹丨”
  上文我们提到,“次贷证券化”是美国金融创新的“巅峰之作”。
  “次贷证券化”催生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两种。

  一种叫CDO,一种叫CDS。
  CDO,英文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的简称,译成中文就是“债务抵押证券”的意思;
  CDS ,英文Credit Default Swap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信用违约互换”。
  怎么样,光听这俩名儿是不是就有点犯晕?
  没事儿,你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这些“高雅”的东东和名词儿都是华尔街上那些超级天才,数学博士们绞尽脑汁才发明出来的,一般人听着都犯晕,包括美国佬自己。

  而且这些新物件儿,迟早有一天会把这些发明者,这些天才们自己都搞晕了。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两个颇有点儿“邪性”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CDO,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过的“次贷证券化”下的蛋。
  说白了,就是把借钱的人给债主打的借条(次级贷款凭证)包装成这种叫做CDO的债券,然后转手给其他的人,从而快速套取现金;
  被转手的人再把这招儿如法炮制,把这种债券转手给更多的人,每一回转手都能套取大把的票子,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丰厚的利润。

  这就等于是说,通过CDO,购房者的债务关系就会从最初的金融公司或银行里“跳”出来,进入一个更大的市场,让这个市场中更多的人分担购房人的风险,同时也享受更丰厚的利润。
  前提就是,房价不能跌。只要房价不跌,能一直涨上去,这个CDO就能无限循环下去,“造福”许许多多参与其中的人。
  但是,这个CDO虽说来钱快,可毕竟风险也不小,如果哪天买房的人走了背字儿,断了供,那CDO可就成了烫手山芋,砸到谁手里谁倒霉。
  所以,思来想去,美国人觉得为了要让这个事儿更靠谱,还得把保险公司拉来“入伙”才成。
  于是乎,华尔街那些数学天才们又攒了一个新物件儿,叫做CDS。

  这个CDS,说白了就是大家把CDO里的钱分一点儿给保险公司,将来一旦有人走了背字儿,发生了违约现象,保险公司得给投资人的损失买单。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就等于是从天上掉下了馅饼儿,有人白送钱给自己。
  因为只要不是脑残,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美国这房地产业绝对会火上一万年,不可能发生大规模违约的事儿。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有个别倒霉蛋儿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还楞能出问题,让保险公司赔了钱,只要这些人属于极少数,保险公司就依然可以稳赚不赔。
  所以,这等好事儿,保险公司焉能拒绝!

  在这种心理支撑下,保险公司欣然受命,杀入战场,CDS市场迅速火爆了起来,其劲头一点儿不亚于先走一步的CDO。
  这下可好,CDO加CDS,一个比一个猛,一个比一个给力,美国的次贷证券市场一时间火爆异常,上到各大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下到一般银行、普通百姓,真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体美国人民仿佛都在一夜之间浸淫于次贷的狂欢当中。
  如果你认为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就已然到了这出“次贷风云”大戏的最高丨潮丨,那你就错了。
  火热的房市加上火热的次贷债市,让本已疯狂的美国牛仔更加找不到北了。
  他们又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大事儿,终于把这场“次贷狂欢”推向了最疯狂的巅峰!
  尽管CDO和CDS已经为美国人赚取了无数的银两,但杀红了眼的华尔街天才们发现他们的创新灵感和对金钱的欲望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程度了。
  这就像吸丨毒丨,一旦人们感受到了金钱和成就感带来的巨大刺激,就将永远无法摆脱。

  于是,已然无法控制自己双手的美国天才们,终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他们把从CDS上边赚的钱当做保证金,又攒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基金,不但在美国本土销售,还推向了全世界。
  世界人民早已对美国火热的房市和债市垂涎欲滴,当然乐得捧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